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丽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儒家
  • 3篇伦理
  • 3篇基督
  • 3篇基督教
  • 2篇中国传统文化
  • 2篇人性
  • 2篇生态伦理
  • 2篇教育
  • 2篇传统文化
  • 1篇大学学习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道德
  • 1篇德育
  • 1篇邓小平
  • 1篇邓小平思想
  • 1篇邓小平思想政...
  • 1篇典型教育
  • 1篇以理服人

机构

  • 11篇渤海大学

作者

  • 11篇孙丽娟

传媒

  • 7篇渤海大学学报...
  • 3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建生态伦理的人性思考被引量:1
2011年
生态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而进行的道德辩护的功能。从表面上看,分歧缘于两者之间存在"自然存在物是否有道德地位"的观念差异,深层则反映出两种理论都存在人性的缺失,出现了作为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错位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近代以来形成的现代性人性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现代性人性观,形成关爱自然界的人性,构建为人自身立法的新型生态伦理学。
孙丽娟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人性
生态消费:现代消费的伦理极限被引量:1
2012年
当前全球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危机,中国也没有幸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态消费的消费伦理观。本文从生态消费模式的特点入手,探寻生态消费模式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伦理责任。
孙丽娟王立新
关键词:生态消费资源现状消费伦理可持续发展
儒家与基督教关于天人关系与神人关系的异同
2010年
天人关系和神人关系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根本关系。儒家的天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之天、神性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含义;基督教之神具有自然属性、道德属性、内在性与超越性等属性。儒家的人主要是指人性问题和人的道德实践问题;基督教的人是基于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一文化母题,来探讨人的理性、有限性和人性的阴影。儒家的天人关系是"天人合德",强调的是人与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基督教的神人关系强调神是绝对的主宰,人必须完全服从,信上帝和爱人如己是基督徒的伦理原则。
孙丽娟
关键词:儒家基督教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文化突破——关于世界公民教育中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问题
2012年
文化型思维方式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于一身的世界公民。为此,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与思想,并按照全球化的要求向世界公民教育推进,同时还要强化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部分——民族精神的教育。
孙丽娟
关键词:文化思维高校德育世界公民民族精神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方法
2006年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大众传媒;典型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等。
孙丽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大众传媒典型教育精神文明
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沿着全球化背景——当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建设这一路线,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对学者们的中外文化交流观的探悉,探究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在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交流,使其向着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孙丽娟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建设
儒家与基督教关于人之恶消解的异同被引量:2
2009年
恶是善的对立面,是哲学的关键点。对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中西文化精神特质的差异。本文认为,作为中西文化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和基督教关于人之恶消解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在恶的来源问题上,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恶来源于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是"气质之性"的败坏所致;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原罪破坏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在恶的消解问题上,儒家消解恶的途径在于修身求己,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明真心、本性,去恶扬善;基督教消解恶的途径在于神的力量,只有通过信仰基督,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达到善的目标。在恶消解后的终极结果问题上,儒家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的圣贤,终极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基督教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无原罪在身的"第二亚当",终极社会理想是"爱人如己"的"上帝之城"。
孙丽娟
关键词:儒家基督教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天人合一"是先秦儒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孔孟荀对此都有经典的论述。特别是在"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理论的影响下,儒家所倡导的"乐山乐水"的生态教育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价值观"、参赞化育"的生态功能观等伦理观念,对当今人类解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孙丽娟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观要素对现代人生观的影响
2008年
为了解决全球化背景下青年人生观模糊问题,使中国文化成为强势文化,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对现代人生观的影响,其理论价值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使其迅速走向世界。
孙丽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人性与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之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新课题。基督教是一种文化,它的人性论基础是"原罪说"与"救赎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坚持人性原始有善恶,因而必须进行教化。两种文化在道德形成基础问题上尽管形式不同,但在如何完善人性的道德实质内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构成了和谐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孙丽娟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督教人性道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