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作品数:11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科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机械工程 更多>>
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7年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虽然放疗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可观的局部疗效,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治疗失败。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复发或远处转移。与常规分割相比,大分割放疗可在不增加放疗次数的情况下提高总的放疗剂量;对于接受相同BED照射的NSCLC患者,大分割放疗除了能带来局部控制率上的增加外,还可减少治疗次数,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增加病人的便捷,提高医用加速器的使用效率。L-Q模型的数据在预测大分割放疗疗效时存在许多局限。除经典L-Q模型所模拟的机制外,还可能有其他机制的参与。分子影像是无创性评价放疗疗效的可靠手段,利用不同分子显像剂结合胞内特定靶分子,能够对恶性肿瘤的代谢水平、乏氧状态、增殖能力等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为大分割放疗提供良好的疗效评估手段并成为研究其特殊放射生物效应的有力工具。 孙健 刘宁波 王军 庞青松 王平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大分割 2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在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2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全程IMRT,其中Ⅱ期5例,Ⅲ期13例,Ⅳa期2例。鼻咽肿瘤(PTV)和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处方剂量为69.9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PTV1)处方剂量为60.0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PTV2)处方剂量为50.96Gy。腮腺50%体积≤35Gy,晶体、垂体、颞颌关节、下颌骨及颞叶的最高限量分别为9、54、60、70、60Gy,脑干、脊髓、视神经、视交叉的计划危及器官区(Dlanningorgan at risk volume,PRV)1%体积最高限量分别为54、40、54、54Gy。全组病例于IMRT前均行1~2个周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1例因鼻咽癌骨转移、呼吸衰竭死亡。1年总生存率为94.1%,3例发生远处转移,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口干多集中在1级(17例),1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3例,2级12例。PTV、PTVnd、PTV1、P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3.4、74.1、67.8、54.1Gy。左、右腮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43.9、41.9Gv。左、右晶体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8.06、8.12Gy,脑干、脊髓、左、右视神经、视交叉PRV最大剂量平均值分别为60.6、46.6、50.0、55.0、56.0Gy。结论:IMRT技术能对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较好的剂量分布,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徐利明 王佩国 袁智勇 孙健 任凯 王军 王平关键词:鼻咽肿瘤 调强 放射疗法 预后 219例肺癌序贯放化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的:评价单纯放疗和放化疗结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毒性反应。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 2003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19例非小细胞肺癌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放疗组(63例)和序贯放化疗组(156例)。放... 孙健 王平 朱莉 王军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序贯治疗 放疗 化疗 文献传递 晚期肺癌常规放射治疗的剂量评估 2007年 目的:对于晚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常规放射治疗通常采用前后两野对穿照射,肿瘤量达到4000cGy后,改为斜野或侧野水平照射,使肿瘤剂量达到6000cGy。本文通过比较常规放疗和两维适形放疗对肺部肿瘤患者的剂量分布的不同,定性和定量地对常规放射治疗进行评估。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部恶性肿瘤,肿瘤局部晚期,位置居中无法手术的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两种治疗计划,常规治疗计划和两维适形治疗计划。结果:通过近20例患者的比较,以其中1例患者为例进行量化分析。常规放射照射的照射野均比两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照射野大,但是常规放射治疗的前野和后野并没有将整个肿瘤靶区包括。约有2cm×3cm的肿瘤在照射野以外。对于同一位患者,对于两维适形放射治疗中,100%的等剂量线包绕了PTV的98.8%;68%的等剂量线则完全地包绕了PTV。而常规野治疗计划,100%的等剂量线包绕了PTV的98.5%,42%的等剂量线才能100%地将PTV包绕。两维适形放射治疗使脊髓接受4000cGy剂量的体积由80%下降到6.8%;两肺接受2000cGy剂量的体积均下降5%左右。结论:对于晚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适形放射治疗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周围危及器官所接受的剂量,但危及器官的受照射体积和剂量仍然较高。要避免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可以通过缩野加量或逆向调强照射技术来达到。 李智华 王伟 王军 孙健关键词:晚期肺癌 常规放射治疗 适形照射技术在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7年 应用自行研制的胸部肿瘤放疗定位装置和现有的放疗设备,实现适形放射治疗,并探讨这种适形照射技术在胸部肿瘤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选择42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肺癌33例,纵隔肿瘤9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鳞癌29例,腺癌13例,采用Rander Plan 3.0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疗计划,每例患者均做常规和适形2个计划,照射总剂量均为60Gy。常规计划先采用前、后对穿野40Gy,再加斜野20Gy;适形计划依照医生勾画的靶区设计3~5个共面或非共面不规则射野。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s)比较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的差异。胸部定位装置能够起到体位固定和重复的作用,实现三维适形照射,满足临床要求,大大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伟 李智华 王军 孙健 王平 朱珂关键词:胸部肿瘤 采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抗拒基因的初步研究 目的:获得稳定的NSCLC放射抗拒细胞系,明确常规分割和大分割放疗后肿瘤基因表达改变,为进一步研究NSCLC放射抗拒机制,逆转放疗抗拒和放疗增敏药物开发提供新靶点.方法:两种人NSCLC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分... 刘宁波 王平 曲晨慧 郭华 孙健 袁智勇 李瑞建 张自成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放射增敏的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环氧化酶-2受体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放射增敏效应及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C20作为后续实验浓度。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或不联合X射线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计算其存活分数,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结果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的IC20分别为(5.15±0.14)和(40.32±1.26) μmol/L。照射+联合用药组的Dq、D0及 SF2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照射+塞来昔布组及照射+厄洛替尼组(t=6.62,P〈0.05);照射+联合用药组、照射+厄洛替尼组和照射+塞来昔布组的SER为2.217、1.503和1.299。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与射线联合作用后,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药物作用前后及药物增敏照射后Akt在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塞来昔布和厄洛替尼均能抑制pAkt的表达,照射能够略提高pAkt蛋白的表达,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塞来昔布或厄洛替尼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减低,两药联用并联合照射组pAkt蛋白的表达最低(t=4.89,P〈0.05)。结论 厄洛替尼和塞来昔布各自均有放射增敏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放射增敏效应。其机制涉及到使细胞周期中对射线不敏感的S期细胞减少到最低,并进一步增强了射线诱导的凋亡。 孙健 刘宁波 庄洪卿 赵路军 袁智勇 王平关键词:塞来昔布 厄洛替尼 肺腺癌细胞 放射增敏 重组腺病毒rAdCDglyES对小鼠乳腺癌MA737放射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含CDgly ES双功能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CDglyES)对肿瘤的直接、间接杀伤作用及其对放射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MA737乳腺癌津白Ⅱ号小鼠荷瘤模型,按分组要求给予不同处理,设定多个观察指标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按分组要求处理后第25天,第1组瘤体达2.5cm×2.3cm;第6组肿瘤为1.4cm×1.2cm。第6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余各组,P<0.01。第1组的凋亡指数较低,平均为2.61‰,而第6组的凋亡指数较高,平均为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较高,为145.81,第6组的MVD值较低,为121.23,P<0.05。结论:含双功能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局部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亦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肿瘤细胞显示间接抑制、杀伤作用;显示该重组腺病毒能够和射线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局部放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孙健 李冬田 朱晓代 王平 朱莉关键词:内皮抑素 重组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胸部肿瘤适形放疗技术与临床剂量学研究 王伟 李智华 王军 孙健 王平 朱珂 该研究采用因人而异地设计理念,对每例患者优化设计治疗计划,使照射参数更加合理,大大改善了剂量分布,在提升肿瘤剂量的同时,使脊髓剂量大幅度下降,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肺部肿瘤所受照射的剂量;并且摆脱了传统模式可能造成的肿瘤靶区的...关键词:关键词:胸部肿瘤 适形 剂量学 放疗 食管鳞癌放疗后复发再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放疗后复发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65例经病理证实复发接受并完成治疗。32例1年内复发者为A组,33例1年后复发者为B组。均先行化疗两个周期。NP方案:34例,A组16例,B组18例,NVB25mg·m-2ivdrip第1、8天,DDP30mg·m-2ivdrip第1~3天,常规水化。DF方案:31例,A组16例,B组15例,DDP同前,CF200mg,FT-2071000mgivdrip每日1次,连用5天。均21天一个周期。两个周期后放疗。B组33例,先予6MV-X线,适形照射DT30Gy·3周-1,再行后装治疗DT5Gy(次·周)-1,连续4~6周。A组32例直接作后装治疗,方法同前。19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局部照射DT60~70Gy。结果:总有效率41.5%。A组再治疗有效率28.1%低于B组54.5%。NP有效率44.1%优于DF38.7%。全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7.7%、15.3%;A与B组分别为15.6%、3.1%与39.4%、27.3%;NP与DF分别为32.3%、20.6%与22.6%、9.7%。A组副作用高于B组。结论:食管癌放疗后复发,只要条件允许,不应轻易放弃治疗,特别是1年后复发者。在放疗前建议使用NP方案。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赵晨 吴超群 孙健 王展宏(校对)关键词:食管鳞癌 复发 化疗 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