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翠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甘肃省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共有成员9名,以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应用品管圈活动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通过鱼骨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效果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95%降至5.9%,运用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降低。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整个活动过程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 王珍张雪琴杨银喜杨明霞孙永翠
- 关键词:品管圈ICU
- 巨大纤维肉瘤术后股动脉破裂出血并大隐静脉移植吻合术的护理体会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5年
- 总结了1例巨大纤维肉瘤术后20多天股动脉破裂出血并大隐静脉移植吻合术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包括:做好评估抢救休克;充分识别大隐静脉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预防感染;重视营养及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经过7d的精心救治,患者病情稳定转回普通病房。
- 梁玉荣杨明霞孙永翠孙文娟
-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大隐静脉
- 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处理被引量:3
- 2007年
- 目前肿瘤患者的治疗由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趋向于联合治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建立快捷、简单、实效、可靠而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术前准备、术中容量监测和重要的输血、输液、给药和抽血途径,同时也是术后化疗、长时间静脉补液、非肠道营养可靠的静脉通道,尤其对于癌症晚期危重患者的救治以及静脉镇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国内已完全取代了静脉切开术。我院2004~2006年开展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126例,现将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处理报道如下。
- 马静王莉董青英孙永翠彭晓燕王娟
-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处理肿瘤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危重患者术后化疗
- 护理标识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5
- 2014年
- 探讨个性化护理标识在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包括标识的设计、固定位置以及标识的使用管理和质量控制。认为标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了护理缺陷及潜在护理隐患,实现了管理的持续性与效益的最优化。
- 杨明霞刘雪娟孙永翠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安全管理
- 手术后低体温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及干预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手术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低体温会导致苏醒延迟、感染、心脏不良事件及出凝血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肿瘤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及综合保温技术的应用是临床工作的热点。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近年来肿瘤患者手术低体温的研究做一综述。
- 杨明霞孙永翠
- 关键词:肿瘤手术中心体温
- 品管圈活动在防止ICU患者UEX中的实践应用
- 2018年
-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在有效管理重症监护病房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于我院ICU留观未实施品管圈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6月9日至2018年6月9日于我院ICU留观实施品管圈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寻找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现状及目标设定并实施改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UEX)发生率。结果:观察组UEX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实施后积极性、责任感、品管手法、成就感、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结论:QCC活动能够显著降低ICU患者UEX事件的发生率,并且有助于提高圈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董艳王珍杨明霞孙永翠
- 关键词:ICU非计划性拔管品管圈
- 吸痰操作考试中发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 2019年
- 目的:在护理吸痰操作考试中发现问题,结合"三基训练"及平时的护理操作,进行分析并探讨改进策略。方法:通过分析28位参加吸痰操作考试的护士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患者评估不到位、操作前未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无菌操作理念差、操作中未进行健康教育等),并根据所发现问题,探讨改进策略。结果:年龄作为本次考核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对于考核成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根据考核结果,扣分最多的4项分别为病人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步骤和健康教育。结论:加强日常工作流程监管,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促进程序规范、动作标准。
- 魏萧红杨银喜杨明霞孙永翠
- 关键词:吸痰操作
- 急诊患者感染风险调整模型指导下预防性护理的研究
- 2019年
-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感染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调整模型对急诊感染进行预防性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急诊就诊的422例患者资料,调查选择20个感染危险因素为调整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风险调整模型,进行护理指导。结果疾病严重程度、侵入式操作是急诊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状况、感染前使用激素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急诊患者感染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模型风险调整模型拟合优度为0.82,期望感染率与实际感染率拟合优度为0.76。结论建立风险调整模型能够对急诊患者感染预防进行标准化预防,有利于提升急诊感染预防护理的服务质量。
- 杨明霞孙永翠孙文娟
- 关键词:急诊患者预防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