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心肌
  • 6篇心绞痛
  • 6篇绞痛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动过速
  • 4篇心肌梗死
  • 4篇血压
  • 4篇阵发
  • 4篇阵发性
  • 4篇阵发性室上性
  • 4篇阵发性室上性...
  • 4篇射频
  • 4篇射频消融
  • 4篇射频消融治疗
  • 4篇室上性
  • 4篇室上性心动过...
  • 4篇综合征
  • 4篇消融

机构

  • 20篇蚌埠市第一人...
  • 2篇东南大学
  • 2篇蚌埠卷烟厂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2篇孙红军
  • 15篇李科民
  • 9篇陈向民
  • 8篇王飞鸣
  • 7篇王步群
  • 7篇梅廷方
  • 7篇迮祖光
  • 7篇吕九华
  • 4篇刘安全
  • 2篇吴昱
  • 1篇张辉
  • 1篇杨雅
  • 1篇尹成
  • 1篇张风云
  • 1篇许永强
  • 1篇邵传利
  • 1篇张昌凤
  • 1篇童步高
  • 1篇陈向军
  • 1篇吴群

传媒

  • 6篇淮海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态心电图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迮祖光孙红军王飞鸣
关键词:高血压心律失常原发性动态心电图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评价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Q波、非Q波心肌梗塞共 40例 ,经皮冠脉腔内成型术 (PTCA)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 ,或不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 ,冠脉造影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疗效 ,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冠脉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病变血管术后均达到TIMI 3级血流 ,平均随访 16.4± 10 .2月 (2 -3 0月 ) ,不稳定心绞痛组 3例心绞痛复发 ,2例行冠脉搭桥术 ,1例因拒绝接受进一步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术于随访 18个月时发生猝死 ,余全部正常工作、生活。结论 PT CA及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科民王飞鸣陈向民王步群孙红军吕九华王乐丰
关键词:冠脉内支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与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11MHz),对6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常规检测双侧颈动脉,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 62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3±0.26mm,42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50例健康人IMT0.75±0.24mm,9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病变发生部位多在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高血压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安全许永强李科民孙红军梅廷方
关键词: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24例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U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脉造影术 ,单支血管病变行 PTCA术并置入支架 ,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先判断“罪犯”病变血管 ,根据病情扩张包括“罪犯”病变血管在内的主要病变血管 ,可同期手术扩张双支血管或分期手术。结果  11例单支血管病变全部成功扩张后植入支架 11枚 ,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中 ,3例患者首期仅扩张了“罪犯”血管 ,均接受了二期手术 ,5例患者同期手术扩张双支病变血管 ,5例患者仅扩张了“罪犯”血管 ,PTCA成功率为 96 .8% ,置入支架 30枚 ,成功率 10 0 % ,术后血管前向血流全部 Ti Mi 3级。结论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 UAP疗效确切 ,安全系数大 ,多支血管病变即使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亦能显著缓解症状 ,减少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李科民吕九华王步群王飞鸣陈向民孙红军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UAP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前后心钠素及环核苷酸变化的临床意义
1998年
本文对60例充血性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血浆ANP及cGMP、cAMP进行联合检测,探讨它们与心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孙红军迮祖光陈向民张凤云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钠素环核苷酸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002年
目的 评价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7例 ,于发病 1~ 2周内行冠脉造影术 ,同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 PTCA并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 ,术毕对靶血管造影评价支架置入后即刻疗效。长期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扩张包括梗死相关血管在内的 2 1支病变血管共置入支架 2 1枚 ,手术成功率 10 0 % ,即刻造影评价梗死相关血管均达到 Ti Mi3级血流 ,无并发症发生 ,平均随访 2~ 14月 ,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 。
李科民王飞鸣吕九华陈向民王步群孙红军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PTCA
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心钠素、环磷酸鸟苷变化的探讨
1998年
本文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血浆中ANF及cGMP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ANF与cGMP均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加重ANF及cGMP也逐渐升高,治疗后ANF及cGMP均显著下降,cGMP与AN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48。cGMP是心钠素第二信使。心钠素通过cGMP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迮祖光孙红军吴群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钠素环磷酸鸟苷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8例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常规RFCA治疗PSVT患者。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6例,共有旁路48条,其中显性旁路25条,...
刘安全李科民孙红军梅廷方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 :收集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 (AMl)病历共 16 6例 ,根据梗死前 4 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 ,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 ,且A组合并糖尿病例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 ,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
孙红军刘成加李科民迮祖光吕九华王步群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预适应心电图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2002年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室上性心动过速 32例 ,对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7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例进行消融 ,能量选择 2 0~ 4 0 W,消融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评价消融是否成功。结果 总成功率 96 .9% (31/ 32 ) ,无 1例发生气胸、血气胸、心包填塞、 °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根治性手术 ,疗效确切。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精细标测 ,细心轻巧操作 ,严格控制射频能量及时间 。
李科民王飞鸣王步群孙红军陈向民吕九华迮祖光杨雅
关键词: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并发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