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肿瘤
  • 18篇眼眶
  • 11篇眶肿瘤
  • 10篇影像
  • 9篇成像
  • 9篇磁共振
  • 9篇磁共振成像
  • 8篇影像学
  • 8篇手术
  • 8篇CT
  • 7篇外科
  • 6篇入路
  • 6篇病理
  • 5篇视神经
  • 5篇外科手术
  • 5篇细胞
  • 5篇细胞瘤
  • 5篇母细胞
  • 5篇母细胞瘤
  • 4篇眼肿

机构

  • 4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北京市眼科研...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同仁医院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0篇安裕志
  • 23篇史季桐
  • 21篇李彬
  • 19篇鲜军舫
  • 19篇王振常
  • 18篇张天明
  • 11篇燕飞
  • 8篇田其昌
  • 7篇李永
  • 6篇李辽青
  • 6篇杨本涛
  • 5篇孙宪丽
  • 5篇刘中林
  • 5篇赵景武
  • 4篇傅继弟
  • 4篇兰宝森
  • 4篇梁熙虹
  • 3篇周兵
  • 3篇刘浩成
  • 3篇郑邦和

传媒

  • 14篇中华放射学杂...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5篇眼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实用眼科杂志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北京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2007年度...
  • 1篇第九届全国眼...
  • 1篇全国第七届头...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 1篇世界中医药学...
  • 1篇全省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7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泪腺上皮性肿瘤261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被引量:35
2004年
目的 研究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 2 6 1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 2 73份石蜡切片标本 ,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探讨不同类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 泪腺上皮性肿瘤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多形性腺瘤 (混合瘤 ) (6 2 .3% )、泪腺囊腺癌 (2 2 .3% )、多形性腺癌 (8.8% )及泪腺腺癌 (4.0 % )等。术后复发 12例 ,总复发率为 4 .6 % ;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1.5 %。结论 泪腺上皮性肿瘤死亡率较低 ,但复发率较高。应根据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决定治疗用药和术后处理 ,而以手术治疗为主。
朱建波李彬孙宪丽李辽青史季桐安裕志
关键词:泪腺上皮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病理类型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5 1例患者 ,男 2 8例 ,女 2 3例 ,年龄 2~ 6 8岁 ,平均 41岁 ,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 5 1例均行CT扫描 ,45例行MR扫描 ,CT和MR增强扫描各 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性病变 31例 ,占 6 0 8%。其中 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 ,包括 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 ,以及 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 ;通过眶上裂沟通者 ,包括 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 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 ,以及 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 0例 ,占 39 2 % ,包括 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 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 ,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王振常蒋定尧鲜军舫安裕志张天明李彬梁熙虹杨本涛
关键词:眶肿瘤脑肿瘤磁共振成像CT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 ,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 ,年龄 6~ 71岁 ,女 2 0例 ,男 15例。 2 8例行CT扫描 ,其中 2 5例行增强扫描 ;2 7例行MR扫描 ,其中 2 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 12例呈梭形 ,7例呈管形增粗 ,1例呈椭圆形 ,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 ,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 ,其中 2 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 ,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 ,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 ,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 2 8例中 ,2 0例呈等密度 ,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增强扫描的 2 5例全部强化 ,其中 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R扫描的 2 7例中 ,16例T1WI和T2 WI均为低信号 ,3例呈长T1、长T2 信号 ,8例呈等T1、等T2 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 2 5例均呈明显强化 ,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 ,MRI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P =0 0 0 1)。结论 CT和MRI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 。
鲜军舫王振常安裕志于文玲满凤媛张天明史季桐李彬
关键词:视神经脑膜瘤影像学研究MR扫描肿块
经颅眶入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保护眶尖部血管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颅眶入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临床资料,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13例,其中失明6例,突眼8例。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15例肿瘤(扁平型)包绕视神经纵行生长呈现“双轨征”,其中5例侵犯颅内;6例肿瘤(结节型)呈类圆形无“双轨征”,均局限于眶内。术后随访2月至6年。结果肿瘤全切15例,部分切除6例,17例患者动眼神经及18例患者外展神经术后功能保留;2例早期手术的小型肿瘤患者患眼视力被成功保留,分别随访4年及5年均未复发。随访肿瘤复发2例(均为大型肿瘤)。结论早期手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有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保存眶尖部其他神经血管的优点,部分患眼的视力亦可保留。
张天明安裕志史季桐张家亮李永
关键词:视神经脑膜瘤眼眶视神经鞘脑膜瘤眶入路神经影像学检查术后随访
与颅内肿物相关常见的视路病变的检查与诊断
一、视路的解剖视路:1.视神经: (1)球内段:视网膜节细胞,视盘。 (2)眶内段:眶内视神经。 (3)管内段:视神经管内视神经。 (4)颅内段:颅内视神经。 2.视交叉:蝶鞍上方。 3.视束:丘脑前外缘 4.外侧膝状体...
安裕志
关键词:外侧膝状体
文献传递
经颅眶入路治疗颅鼻眶交界肿瘤134例
本文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与眶尖、海绵窦结构的关系将颅鼻眶交界肿瘤划分为4型,在此分型基础上,列表分析了各种类型肿瘤的临床表现、侵犯颅底结构的频率、手术切除效果、病理特点及预后。
张天明安裕志周兵付继第赵景武
关键词: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颅眶
文献传递
关于眼科中西医学结合的思考
中西医学结合本身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手段、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发展中国医学。50年来眼科应用中西医学结合方法同整个医学系统一道取得了比较深入瞩目的成绩,进一步发展了传统中医,为发展现代中国医...
安裕志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睫状体
文献传递
眉弓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病变经眉弓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1例颅眶沟通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经眉弓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病变治疗,根据术前眼眶CT、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切口及骨瓣。结果本组21例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上睑下垂8例,均于术后2~3个月恢复;额部皮肤麻木9例,其中眶上神经切断6例未能恢复。术后18例患者随访1~24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5年复发。结论合适的经眉弓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颅眶沟通性病变,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符合微创原则;部分患者眶上神经损伤为其缺点。
李永史季桐安裕志傅继弟张家亮张天明
关键词:眶肿瘤颅底微创外科手术
8.眶与颅沟通性肿瘤
目的:通过186例眶颅沟通性肿瘤的MRI、CT影像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使以往纷繁复杂的眶颅沟通性肿瘤归结分类,达到诊断程序化,系统化,为临床循证、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1997~2004年18...
安裕志史季桐张天明付继芳
关键词:MRICT影像病理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眼部睫状体肿瘤的MRI诊断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研究眼部睫状体肿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睫状体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黑色素瘤6例,与脑实质信号相比为短T1、短T2信号,5例增强扫描显示中度至明显强化;神经瘤3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睫状体色素上皮腺瘤1例,呈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黑色素细胞瘤1例,呈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MRI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信号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鲜军舫安裕志安裕志李彬王振常燕飞李彬常青林田其昌
关键词:眼肿瘤睫状体肿瘤磁共振成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