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佳

作品数:66 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中医
  • 7篇明代
  • 7篇经方
  • 6篇汤剂
  • 6篇量效
  • 6篇量效关系
  • 6篇教学
  • 5篇医案
  • 5篇医家
  • 5篇用药
  • 5篇伤寒
  • 5篇明代医家
  • 5篇教育
  • 4篇哲学
  • 4篇散剂
  • 4篇脾胃
  • 4篇黄连
  • 3篇药剂量
  • 3篇用药规律
  • 3篇运气学

机构

  • 66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海洋石油总医...
  • 2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石家庄市第五...
  • 1篇五矿集团

作者

  • 66篇宋佳
  • 33篇傅延龄
  • 16篇赵艳
  • 10篇张林
  • 8篇张家玮
  • 7篇孙晓光
  • 7篇汤巧玲
  • 7篇周立群
  • 7篇郑越
  • 7篇孙灵芝
  • 6篇甄雪燕
  • 6篇杨琳
  • 4篇贺娟
  • 4篇张林
  • 3篇劳力行
  • 3篇陈海勇
  • 3篇彭建中
  • 3篇陆怡衡
  • 3篇黄飞霞
  • 3篇裴霞

传媒

  • 12篇中医杂志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中医药管理杂...
  • 4篇中国中医基础...
  • 4篇世界中西医结...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环球中医药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中医研究
  • 2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河北中医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中医
  • 1篇甘肃中医学院...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代医家应用人参规律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选取的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人参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人参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第三大药物,人参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8.7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111.9 g,常用剂量范围为1.9~18.5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人参的常用配伍有益气养血之品,行气消滞之品,滋阴清热之品,淡渗利湿之品,辛散升提之品,与温里散寒之品。
宋佳王红艳
关键词:明代人参
宣明往范 昭示来学——论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被引量:2
2020年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阐发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学流派及名医思想的课程。该课程以历代名医为主线,渗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推陈破旧的创新精神与济世救人的仁医情怀。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思政元素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医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宋佳赵艳汤巧玲孙晓光吴宇峰杨必安王东坡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思政教育教学
浅论张仲景之“少阳脉”被引量:2
2019年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王超宋佳刘旎张林
关键词:脉诊伤寒论
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明清汤剂剂量、服量及服法探析
2024年
汤剂的剂量、服量及服法是影响方剂疗效的重要因素。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明清时期35首汤剂进行分析,发现其平均剂量折合约65 g,其中71.4%(25/35)的方剂剂量≤60 g,且明代汤剂剂量显著小于清代。结合宋代方剂特点可以看出,明清汤剂受到宋金元时期盛行的煮散剂的影响,部分汤剂记载的药物剂量为一服量而非一日量,这种服法的记载方式在明代更为明显,至清代,药物所载剂量为一日量的情况又逐渐增多。据此认为,在对明清时期经典名方的研究和应用时,需要注意剂量、一服量和日服量的差别,根据其临床实际判断是否需要在原方所载剂量的基础上加倍,以保证临床疗效。
张林唐若水张卫李兵詹志来宋佳傅延龄张华敏
关键词:汤剂服法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被引量:3
2014年
明代医学教育分官办教育与民间教育2种,其中官办教育又分中央与地方医学教育,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有医学,均承担医疗、教育与医政管理等职责。民间医学教育有家传、师承、自学与私塾等模式,培养了一批名医名家并对医学流派的融合、地方医学特色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重视医学教育、加强地方医疗、保护家族传承、允许自学成材、鼓励医学交流,是明代医学教育的特点。
宋佳赵艳
关键词:明代医学教育教育模式
论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只能用东汉官制被引量:52
2013年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对仲景方中药物计量只能用东汉官制进行阐析:东汉、魏晋在官秤以外不存在其他权衡制度,医家无力在官制以外创建另外一种秤两,医家不敢另行官秤以外的任何秤两,医药计量具有高度的历史稳定性,两汉权衡标准相差不大,晋代权衡沿用东汉制度,隋唐方药计量仍用汉制,经方1两的量值即是东汉官秤1两13.8 g。
傅延龄宋佳张林
关键词:东汉度量衡
近10年五运六气与疾病发病及防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自古至今,五运六气与疾病的相关性就是中医运气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人以五运配以天干,以六气配以地支,用于分析、预测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提供参考[1]。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疾病的发生、流行与运气理论的关联程度;另一方面是利用运气学说总结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律。
汤巧玲张家玮宋佳贺娟
关键词:五运六气疾病
论方药剂量的两种临床控制策略被引量:1
2012年
中药方剂常具有较低的阈剂量和较宽的治疗窗,使得中药临床剂量变化非常灵活,但任何一首方剂,一味中药,对任何一位患者而言都存在一个"极限剂量",不超过"极限剂量"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前提。此外,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总结了古代医家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控制剂量,以达到祛邪愈病的目的。研究认为,古代医家常用两种剂量控制策略,一为试探性给药法,一为阶梯式给药法。
宋佳傅延龄
关键词:控制策略量效关系
宋政府推广普及煮散剂的原因被引量:13
2015年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政府推行煮散剂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由于国家推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数量增加;军费庞大,用药极费;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等导致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另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如中央及地方财力不足,煮散剂本身具有方便临床应用、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出、有利于药品运输与保存、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等优势,以上诸因素都是宋代政府大力推广煮散剂的原因。
傅延龄宋佳张林
关键词:宋代煮散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在抗疫中的历史贡献被引量:2
2021年
民国时期,虽然中医始终未能进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但是在疫病防治过程中仍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国北京中医主要以4种方式参与抗疫:一是在官办的防疫机构如传染病医院中配合西医积极开展疫病防治工作;二是组成或参与政府组建的防疫队,前往疫区开展中医药防治疫病工作;三是在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知识,实现中西医共同抗疫;四是对抗疫经验进行总结,编成治疫文献。笔者发现民国时期北京中医不断吸收新知,积极参与疫病防治,及时总结防治疫病成果,展现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抗疫经验,可为发挥中医药抗疫的独特价值及其在现代疫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赵艳宋佳林鹏妹赵燕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