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 作品数:24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 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限度解析被引量:1
- 2018年
- 论文在细读《从"是"到"应该"》一文以及《翻译的模因》一书的基础上,对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有效性限度进行了解析,指出在切斯特曼那里,通过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实现从"是"到"应该"的过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将"应该做X"的含义化约成了"为了与一般人接受的标准保持一致,就需要做X",通过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实现描述与评价的双重目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将评价活动中"好"或"不好"的含义化约成了"与某一特定社会关于翻译的价值观相符合或相抵触",二者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事实陈述。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译文评价的解释、说明与预测,但它本身却无法承担译文评价功能。
- 张冬梅
- 关键词:翻译规范
- 信念分歧与态度分歧——操纵学派“忠实解构论”之实质与意义解析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从信念分歧与态度分歧的区别入手,在细读操纵学派核心理论文本的基础上解析"操纵论"与"忠实论"的分歧实质,盘点操纵学派"忠实解构论"的学术收获,指出"操纵论"与"忠实论"之间的分歧是关于事实认知的信念分歧,而不是关于价值立场的态度分歧,对译文之"忠实"、"客观"的质疑和反思与要放弃对译文之"忠实"、"客观"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逻辑距离。"操纵论"揭示了被"忠实再现说"所掩盖的翻译的不透明性,有助于提高译者对影响翻译诸因素的敏锐度,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 张冬梅
- 关键词:忠实
-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 何元媛张冬梅
- 关键词:莫言小说出版历程
- “操纵”命题的学理透视
- 2009年
- "操纵"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以其福柯式的知识考古视角凸显了翻译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同时也以其或彰显或隐含的一种消解"规范"的危险为翻译研究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从学术背景、有效性标准与有效性限度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一为翻译研究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命题展开学理透视,肯定了由它所带来的认识新知,也指出了它的学术边界。
- 张冬梅
- 关键词:学术背景
- 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限度解析
- 论文在细读《从'是'到'应该'》一文以及《翻译的模因》一书的基础上,对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有效性限度进行了解析,指出在切斯特曼那里,通过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实现从'是'到'应该'的过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将'...
- 张冬梅
- 关键词:翻译规范
- 文献传递
- 《翻译学》与翻译学被引量:2
- 2009年
- 《翻译学》作为一部翻译学的概论性著作,在我国翻译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综述全书的基本内容,再回归历史、还原语境,以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评述《翻译学》一书的学术特点和时代贡献。
- 张冬梅黄朝阳
-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学语境
- 知止而后有定——论“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定位被引量:1
- 2010年
- 既知来处,亦知去处,止行有定,可谓知止。论文从学术背景、学术目标、学术边界三个方面对译介学中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叛逆"展开学理透视:在文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媒介学的谱系传承与当代"文化转向"的历史语境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基因以及宽广的社会文化视域,在文学比较与互动、文化比较与互动的学术目标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行之境,从解释世界、描述现存的认知理性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止之地。
- 张冬梅
- 关键词:知止创造性叛逆学术定位
- 西方译论研究:线索、问题与方法
- 2008年
- 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从研究线索、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抵达西方译论研究之堂奥的路径,理出了西方译论研究的四条线索,论述了在西方译论研究中该如何突破传记式研究模式对事实性知识的平面呈现,如何提出问题、学会反省的怀疑,如何通过知识系谱法、语境还原法、纵向梳理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达到对西方译论的透彻理解,从而最终实现推进和超越。
- 黄朝阳张冬梅
- 关键词:翻译学西方译论
-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被引量:4
- 2010年
-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中心式主体,用交往理性、对话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将语际阐释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人类活动置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域之下,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了语际阐释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获得了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了在语际阐释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
- 张冬梅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翻译之“应该”的元理论研究:背景、任务与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对"忠实"的质疑与批判在根本上撼动着二千余年来译界学人们的固有信念,影响着翻译研究这一学科内部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方式,同时也将翻译之"应该"的元理论研究这一课题推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论文以剖析元理论研究之特点和意义为起点,在检视"忠实"解构论及其所带来的价值迷惘与困惑的基础上,交代了翻译之"应该"的元理论问题产生背景,探讨了翻译之"应该"的元理论研究任务,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指出了翻译之"应该"的元理论研究意义。
- 张冬梅
- 关键词:翻译元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