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向茹

作品数:8 被引量:177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刺槐
  • 3篇枯落物
  • 2篇叶片
  • 2篇生态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纬度
  • 2篇刺槐林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典型植物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养分
  • 1篇叶片养分
  • 1篇有机碳
  • 1篇真菌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张向茹
  • 5篇安韶山
  • 4篇马露莎
  • 4篇陈亚南
  • 4篇杨佳佳
  • 2篇祝飞华
  • 2篇程曼
  • 1篇李有兵
  • 1篇刘淼
  • 1篇郑险峰
  • 1篇顾炽明
  • 1篇沈海军
  • 1篇党廷辉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关中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以西农979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的冬小麦施氮水平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收获后土壤硝态氮以及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公顷穗数在N262.5达到最大,千粒质量在N175达到最大。氮素回收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N175时达到最大值。N262.5、N350处理比N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耕层硝态氮累积量。施氮量为0~262.5kg/hm2,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综合考虑目前技术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关中灌区冬小麦施氮量应控制在175~262.5kg/hm2。
沈海军祝飞华顾炽明郑险峰张向茹李有兵刘淼
关键词:秸秆还田施氮量氮素利用
添加枯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枯落物是连接土壤和植物的纽带,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采用室内分解培养法,添加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枯落物于土壤中,观测其中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以及磷脂脂肪酸含量,研究不同枯落物分解对土...
程曼张向茹安韶山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65
2013年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
关键词:土壤碳刺槐黄土高原纬度
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研究被引量:74
2014年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刺槐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等特点,是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树种,以黄土高原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同坡向叶片-枯落物-土壤间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阴坡和阳坡,C:N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C:P,N:P表现为枯落物>叶片>土壤;叶片、枯落物、土壤C:N、C:P、N:P在阴阳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叶片、枯落物、土壤在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的C:N、C:P、N:P均表现为0~10cm〉10~20cm层,但差异性不显著。不论在阴坡或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C:N均为正相关(p〈0.05);在阳坡,叶片与枯落物的N:P相关性显著;在阴坡,枯落物与0~10cm土壤的C:N为显著正相关(p〈0.05)。
杨佳佳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党廷辉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刺槐叶片枯落物
宁南山区半干旱草原典型植物立枯物的碳矿化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究宁南山区典型植物立枯物添加到土壤后的碳矿化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28℃下培养61 d),对5种典型植物立枯物添加到土壤后的碳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立枯物后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2个阶段,前期(0~11 d)速率较大且迅速降低,后期速率较小且保持平稳,到培养结束时速率仅为初始速率的5.37%~13.98%.并且受矿化速率的影响,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前期增加很快,之后逐渐减慢.前期(0~11 d)各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占到总矿化量的30.43%~50.51%.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立枯物自身释放的CO2-C量进行模拟,得到的矿化速率常数k以及立枯物的分解率均与立枯物木质素含量成显著负相关,说明立枯物的木质素含量及其碳矿化速率与分解率有密切关系,木质素含量越高,越不利于立枯物的分解.
张向茹程曼祝飞华安韶山
关键词:碳矿化木质素
黄土高原刺槐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16
2014年
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特定物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环境因素对植物元素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我国黄土高原中部从南到北分布的14个样点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片C、N、P的含量、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叶片C、N、P含量的算数平均数分别为454.63,21.38,2.09mg/g;叶片C/P、C/N、N/P的算数平均值分别为226.51,21.61,10.73。阴坡和阳坡的刺槐叶片三种元素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阳坡和阴坡刺槐叶片C、N、P含量地理分布格局是基本一致的,C随着纬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N和P的含量均随纬度升高而增加,但只有阴坡刺槐叶片的C含量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0.01
马露莎陈亚南张向茹杨佳佳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刺槐叶片养分土壤养分
陕西黄土高原刺槐枯落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36
2014年
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与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为研究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过程中的规律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方法。以陕西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纬度和坡向两个因素,分析了三原、淳化、耀州区、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宝塔区、安塞、米脂、神木12个县区的刺槐枯落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发现,阳坡刺槐枯落叶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8.34—428.01 g/kg、13.27—24.07 g/kg、1.66—2.57 g/kg;阴坡刺槐枯落叶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6.70—433.68 g/kg、12.55—24.39 g/kg、1.62—2.99 g/kg。阳坡刺槐枯落叶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23—24.61、148.67—215.92、7.37—14.47;阴坡刺槐枯落叶C∶N、C∶P、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87—26.54、130.06—234.41、7.05—13.22。随着纬度的升高,刺槐枯落叶C、N显著下降,刺槐枯落叶P、C∶N、C∶P、N∶P无明显差异。刺槐枯落叶C、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刺槐枯落叶C、N、P、C∶N、C∶P、N∶P在阴坡和阳坡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区,阴坡和阳坡的刺槐枯落叶N∶P均较低,刺槐林土壤的全氮平均含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测陕西黄土高原刺槐林的生长可能主要受到氮素的限制。
陈亚南马露莎张向茹杨佳佳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刺槐纬度坡向
宁南山区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碳形态的影响
枯落物是连接土壤碳库和植物碳库的重要组分,同时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分解培养法,对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
张向茹
关键词:枯落物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真菌细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