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收
- 作品数:95 被引量:1,13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油源探讨被引量:18
- 2017年
- 基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干酪根样品以及古生界原油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成因和来源。台盆区寒武系至少发育下寒武统以及中—上寒武统2套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的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中—上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偏重,而奥陶系烃源岩则介于两者之间。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大,其d^(13)C值为-35.2‰^-28.1‰,其中d^(13)C值为-34.0‰左右相对富集轻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d^(13)C值为-29.0‰左右相对富集重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中—上寒武统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居中的原油不能排除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具有主力烃源岩的条件,台盆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 朱心健陈践发伍建军伍建军张宝收张宝收张科
- 关键词:寒武系奥陶系海相油气油源碳同位素组成
- 济阳坳陷缓坡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
- 本论文对济阳坳陷的两个典型缓坡区——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和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构造发育史和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配合咔唑类含氮化合物运移指标的分析,研究了两斜坡的油气运移方向;分析了构造形态、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展...
- 张宝收
- 关键词:构造发育史断层封闭性油气运移
-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形成改造再聚集机制”课题进展交流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5
- 2009年
-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近几年来展现出喜人的勘探局面。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和改造作用,给油气成藏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在油气的来源、油气藏形成时期和过程方面存在一定争议。为了适应目前的勘探形势,让油气成藏研究成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勘探与生产实践,2009年7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了"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形成改造再聚集机制"学术研讨会,专门针对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并取得了如下共识:①正确认识油气来源对于资源评价非常重要,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和奥陶系2套烃源岩,油气"混源"现象突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贡献比例较大;②油气成藏时期总体与重大构造变革期相对应,晚加里东期是寒武系大量生排烃期,早海西期由于抬升暴露油藏破坏而形成志留系沥青;晚海西期是奥陶系油藏的重要充注成藏期;天然气主要在晚喜马拉雅期注入;③动态研究油气成藏过程,必须恢复重要成藏期的古构造,并考虑历史时期的地质事件可能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影响,应选准几个典型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然后从整体上总结油气区域分布规律。
- 张斌朱光有顾乔元张宝收
- 关键词:复杂油气藏海相油气成藏期次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风化—热液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 2022年
-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古风化作用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Fe)和丰富的陆源碎屑,前者导致浮游生物的勃发,后者促进水体有机质的吸附和沉降,为有机质富集奠定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提供丰富的还原性气体(H_(2)S)和热液硅,前者创造硫化缺氧的沉积环境及透光厌氧带,促进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后者稀释沉积有机质的丰度。当风化作用较强而热液活动较弱时,古生产力勃发,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弱,促进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当热液活动较强而风化作用较弱时,古生产力受限,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强,导致相对贫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塔西北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受风化—热液协同控制。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油源对比显示,风化—热液耦合控制下发育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深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贡献。该结果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 何涛华李文浩杨二强卢双舫潘文庆张宝收应俊锋朱鹏飞王秀哲
- 关键词:热液活动古生产力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
- 塔中45井区岩溶缝洞体系中油气的差异运聚作用
- 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是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选择代表性储层介质进行系统油气运聚作用分析,有利于为解决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范例。塔中45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体储层是典型的岩溶缝洞体系储层,...
- 王建忠向才富张宝收李艳群韩剑发
- 关键词:岩溶作用缝洞单元
- 用高分辨率质谱揭示塔中4油田原油成因机制被引量:3
- 2013年
-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位于塔中构造较高部位,具有显著不同于周边原油的特征.采用高分辨率质谱、色谱-质谱等对原油成因进行了调查.GC/MS分析表明,塔中4油田石炭系原油中链烷烃(指示未降解-轻度降解)极其发育,同时检测到丰富的降解三环萜烷及25-降藿烷系列(指示强烈生物降解),反映该区油气具有多期充注特征.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显示,塔中4油田原油中硫化物分布正常,低等效双键数(DBE)硫化物不太发育,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也未显示异常,反映石炭系原油可能未受TSR作用影响.观察到塔中4油田原油中硫化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多数与下奥陶统原油相近,指示两者可能有一定成因联系.混源模拟实验显示,下奥陶统原油混入可导致塔中4油田原油出现高芳香硫特征.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认为,塔中4油田原油中芳香硫异常与深源油气混合有关,与TSR作用关系不明显.
- 李素梅史权张宝收张海祖潘娜赵明孟祥兵
- 关键词:塔中隆起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原油微量元素特征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有关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层位时代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油-油对比能够发现原油间的亲缘关系,明确不同类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中深1井及中深1C井发现的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原油可以作为重要的端元油类型参与油-油对比。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寒武系原油及盆地内多种轻质原油微量元素组成,发现根据多种过渡金属元素比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盆地内轻质原油分为I类和II类,Cr/V,Ni/Mn,Ni/Mo比值是原油分类的良好指标。I类原油较II类原油具有较低的Cr/V比及较高的Ni/Mn与Ni/Mo比,表明其烃源岩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本次分类结果与前人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相符,表明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可作为原油分类的重要参考,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秦欢杨涛潘文庆陈永权张宝收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微量元素
- 裂缝对致密砂岩气成藏富集与高产的控制作用——以库车前陆盆地东部侏罗系迪北气藏为例被引量:21
- 2015年
- 以库车前陆盆地东部侏罗系迪北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探讨了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渗流能力的影响机理,以及裂缝对致密砂岩气成藏富集与高产的控制作用。根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统计,该区显微构造裂缝宽度半径主要分布在8~25μm之间,伴生微裂缝宽度半径主要分布在4~10μm之间,而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1~4μm之间,裂缝宽度要大于喉道半径,作为主要渗流通道。饱和水岩心天然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压汞实验和气水两相渗透率实验表明,同等孔隙度条件下,裂缝发育的储层样品天然气更容易注入,排驱压力降低,进汞饱和度增加,气相渗透率增大。结果表明:裂缝对致密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关健作用,裂缝沟通孤立的孔隙形成连通的储集空间,沿裂缝易发育溶蚀形成新的孔隙,裂缝自身也可作为储集空间;裂缝提高了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降低了天然气运移所需的启动压力梯度,提高了天然气有效渗透率,使天然气充注效率增加,也有利于天然气的产出;裂缝发育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不同,对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富集及高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同。
- 芦慧鲁雪松范俊佳王喜捍付晓飞魏红兴张宝收
- 关键词:裂缝致密砂岩气相对渗透率
-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具有寒武系特征原油的分布及其成因被引量:21
- 2011年
-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成因复杂。海相原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或奥陶系烃源岩,或者二者混源。其中,对混源油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随着勘探的深入和精细,需要定量回答油气的混源比例。本文根据不同端元油的人工混源配比实验,发现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随混源比例变化的特征,建立了混源比例与生标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塔北地区混源油中寒武系原油比例做了定量计算,进而研究了其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有少量贡献。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具有从西到东、从浅至深,混源油中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原油比例具有逐渐增高的特点,高比例寒武系来源原油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轮南低凸起的桑塔木断垒带东侧和轮东断裂周围,明显受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和成藏过程等因素控制,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塔北地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 朱光有崔洁杨海军卢玉红张斌苏劲张宝收朱永峰
- 关键词:混源油寒武系塔里木盆地
- 塔中26-24井区良里塔格组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被引量:5
- 2011年
- 塔中26-24井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烃包裹体。通过对烃包裹体的赋存位置、生长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和烃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分析,认为塔中26-24井区存在Ⅰ,Ⅱ,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Ⅰ:OL+OLG)以浅褐色、无色液烃包裹体为主,在紫外光下发中等强度的黄白-黄色荧光。第Ⅱ期烃包裹体(Ⅱ:OLG+OG)多为无色、极浅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发强的蓝白色-蓝色荧光。第Ⅲ期烃包裹体(Ⅲ:OLG+OG+OA)多为浅褐色、褐色、深褐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在紫外光下发强的黄-黄褐色荧光。其形成温度范围分别集中在80~90,90~100和97~110℃。结合本区地质背景,认为塔中26-24井区油气藏存在3个成藏期,即晚海西期中质油成藏、早喜马拉雅期轻质-凝析油气成藏和晚喜马拉稚期高成熟油。
- 邢永亮张鼐张宝收赵瑞华陈延贵杨晓光
- 关键词:成藏期次良里塔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