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路 作品数:43 被引量:168 H指数:7 供职机构: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深圳市科技局课题 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肠隐窝细胞株药理实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小肠隐窝细胞株(IEC-6)药理实验方法。方法:观察细胞接种密度、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和胃泌素对IEC-6细胞增殖及细胞鸟氨酸脱羧酶(ODC)的影响。结果:较高接种密度(〉0.5×10^4细胞/孔)组,接种后第2天,细胞生长抑制,尤其是密度增加到4×104细胞/孔时,第2~3天,OD值逐渐增加,第4天明显增加,第5天达高峰,此后OD值开始下降。而低密度(0.2×10^4细胞/孔)接种后第4天,细胞生长出现抑制,此后其生长与其他密度相似。加入DFMO后1~3天,完全抑制了细胞增殖,此后与空白组一样,细胞逐渐生长。DFMO还明显抑制IEC-6细胞分化和移行,以及ODC活性和腐胺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EC-6细胞在胃泌素250μg·L^-1作用后第一天,开始增殖,第3天达高峰。胃泌素500μg·L^-1作用后第1~2天,细胞开始增殖,第3天以后,细胞增殖下降。胃泌素明显促进细胞分化和移行。与空白组比较,胃泌素250μg·L^-1分别使ODC m RNA水平,ODC活性,腐胺含量增加1.09倍(P〈0.05),1.71倍(P〈0.01)和5.30倍(P〈0.01)。同样,胃泌素500μg·L^-1可使以上3项指标分别升高1.16倍(P〈0.05),1.63倍(P〈0.05)和4.41倍(P〈0.01)。但胃泌素两个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EC-6细胞是进行胃肠粘膜修复药理实验的合适细胞模型。 张子理 岳双冰 田欢 莫婷 林洪 张广路 陈蔚文关键词:增殖 分化 胃泌素 鸟氨酸脱羧酶 扶正消瘤汤对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炎症因子、性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扶正消瘤汤对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炎症因子、性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绝经后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阿那曲唑片内分泌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6片,观察组予口服中药扶正消瘤汤,疗程均为2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量表评分、乳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B)评分、炎症因子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医症状积分、Kupperman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FACT–B评分的5个项目分值和总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67 %)高于对照组(66.67 %)(P<0.05);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消瘤汤可有效地提高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对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蔡俊媛 甘洁文 岳双冰 卓超林 陈启庭 张广路 金宇关键词:乳腺癌 扶正消瘤汤 阿那曲唑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质疏松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不同部位骨密度及血钙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增加,血钙水平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其骨代谢,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莫婷 田欢 林洪 岳双冰 张广路 陈启庭 张子理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骨质疏松 乳腺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乳腺癌术后患甲状腺结节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促甲状腺激素、结节大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TSH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81.6%,实验组结节体积缩小明显、中医症候改善较大,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术后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恶变因素,治疗效果明显。 莫婷 田欢 林洪 岳双冰 张广路 陈启庭 张子理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乳腺癌术后 中西医结合 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性梗阻型便秘的治疗 出口处梗阻型便秘又称盆底肌功能不良。直肠前突(Rectocele,RC)为出梗阻型便秘常见症型。见于女性。按严格保守治疗后无效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消除袋状突出,修补缺损,消灭薄弱区,重建坚固的直肠阴道壁,恢复正... 舒洪权 王文志 陈萍 张广路 罗云玲关键词:出口处梗阻型便秘 直肠前突 文献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西医认为,导致UC发病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免疫、遗... 陈萍 舒洪权 王文志 罗云玲 陈勇 张广路 陈如山文献传递 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乳腺癌术后气虚型疲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放化疗后表现气虚型疲乏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出现疲乏症状的患者,按中医四诊辨证分型,筛选出气虚证型的患者36例,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按照配对试验的方法 ,在治疗前后对每位患者进行症状量化评分及癌因性疲乏多维量表评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疲乏的气虚证各项症状积分及癌因性疲乏多维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改善乳腺癌气虚证患者的疲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岳双冰 林洪 莫婷 张广路 田欢 张子理关键词:参芪扶正注射液 气虚证 癌性疲乏 利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进行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控及扶正消瘤汤干预效果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研究利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进行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控及扶正消瘤汤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早中期乳腺癌并已完成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CTC阳性者91例;CTC阴性者29例。将所有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予以扶正消瘤方颗粒剂型中药口服,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分析CTC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复发转移的关系,评价CTC诊断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对扶正消瘤汤对乳腺癌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CTC阳性者的肿瘤大小≥2 cm、TNM分期为Ⅲ~Ⅳ级、无术后辅助放化疗人数占比以及ER、PR、HER-2阳性率均高于CTC阴性者(P<0.05)。CTC阳性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高于CTC阴性者(P<0.05)。CTC检测诊断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47%、97.03%;诊断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8.15%。观察组口服扶正消瘤汤后第1、2、3、4周期时的C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期检测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CTC水平,有助于复发转移的监控。且扶正消瘤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TC水平,继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甘洁文 蔡俊媛 陈启庭 金宇 岳双冰 张广路 林洪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复发转移 扶正消瘤汤 干预效果 扶正消水散外敷治疗乳腺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肢体淋巴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中药扶正消水散外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肢体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40例乳腺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出现肢体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80例予扶正消水散外敷,口服对照组80例予口服呋塞米治疗,理疗对照组80例予气压物理治疗。疗程均为1周,分别观察、比较并记录三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口服对照组的57.5%以及理疗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扶正消水散外敷治疗乳腺恶性肿瘤术后肢体淋巴水肿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 张广路 卓超林 张久梅 陈启庭 蔡俊媛 宋亚中 金宇关键词:乳腺恶性肿瘤 肢体水肿 结肠康Ⅰ号对大鼠UC模型的结肠组织NF-κB的影响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UC患者肠黏膜组织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IL-6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均增强。细胞因子与UC发病的关系已得到普遍的认同。然而,这些细胞因子... 陈如山 舒洪权 陈萍 王文志 罗云玲 陈勇 张广路 彭丽慈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