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思文

作品数:1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8篇大麦
  • 5篇黑大麦
  • 4篇性状
  • 3篇豌豆
  • 2篇诱变
  • 2篇诱变育种
  • 2篇育种
  • 2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杂交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技术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种子
  • 2篇麦芽
  • 2篇空间诱变
  • 2篇空间诱变育种

机构

  • 16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6篇张思文
  • 16篇李忠娴
  • 8篇谢建坤
  • 6篇张弢
  • 6篇饶月亮
  • 4篇罗林广
  • 3篇肖运萍
  • 1篇朱新产
  • 1篇金海强
  • 1篇赵文明

传媒

  • 6篇江西农业科技
  • 6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大麦科学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0
  • 1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舟1号飞船搭载大、小麦SP_1生长发育观察被引量:1
2001年
利用“神舟 1号”飞船搭载大、小麦种子开展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对SP0 种子浸种催芽2 0h后检测种子吐白发芽势 ,小麦SP0 种子发芽势为 3.4 5 %~ 72 % ,重复太空处理的为 37%~ 71% ;大麦SP0 种子发芽势 3.0 3%低于小麦 ,但全部对照的大、小麦种子均未萌动吐白 ,表明太空种子生活力加强。田间播种观察大、小麦SP1各生育阶段的发育进程 ,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 ,小麦SP1表现分蘖、拔节及孕穗、抽穗均比对照提早 2~ 7d ,并以重复太空处理品种优势更强 ;大麦SP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增长 (提高 )优势 ,千粒重比对照高 6.35 % ;小麦SP1的株高、穗长呈负增长 (降低 ) ,受迟播气候影响较严重 。
李忠娴张弢张思文
关键词:飞船搭载小麦生长发育空间诱变育种千粒重
黑大麦新品种“赣大麦1号”被引量:2
2001年
赣大麦 1号是以秘鲁引进的Lima黑大麦为母本 ,舟麦 2号 (81-C1)为父本 ,进行二棱大麦亚种间杂交 ,采用系谱法经过 12年选育而成。赣大麦 1号系春性 ,属二棱皮大麦 ,幼苗直立型 ,叶色浓绿 ,生长势强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高 ,株高 96~ 10 0cm ,穗和芒、籽粒品质极佳 ,并富含硒成份 ,麦芽品质极优 ,是研制生产名啤酒和开发系列特色营养保健品、饮品、麦片、咖啡、大麦茶等优异的特种新品种资源。
李忠娴谢建坤张思文张弢饶月亮
关键词:黑大麦麦芽
小麦×豌豆后代氨基酸组份的遗传变异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对小麦×豌豆远缘杂交后代17种氨基酸组份的遗传变异,单交、回交后代与氨基酸特殊残基(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测验.证明其后代氨基酸组份与特殊残基(团)都生了改变,系该后代生物化学特征.
李忠娴张思文
关键词:氨基酸远缘杂交小麦豌豆
全文增补中
航天育成小麦新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表现被引量:7
2000年
饶月亮张弢李忠娴张思文
关键词:小麦空间诱变育种品种比较试验
卫星搭载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6
1996年
利用我国“921006”科学返地卫星搭载17份小麦种子,经4代观察,进行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遗传性变异研究.结果后代抽穗期发生提早或延迟的明显变异;株高在SP2以后发生明显变异,出现超矮秆类型;穗长在品系间以正态变异为主;结实穗粒数变幅很大,出现高不育株变异;千粒重在品系间以负向变异为主,有3个品系千粒重超对照亲本;后代小麦赤霉病发生率明显下降1%-50%,其变异率达47.61%;同时出现高抗病或无发病的变异率达21.4%.
李忠娴谢建坤张思文张弢
关键词:卫星搭载小麦主要性状
饲料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1990年
本研究对饲料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认为性状的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大,则对该性状的选择效果高,根据遗传相关关系,可通过对遗传力较高性状的选择来间接地选择遗传力较低的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李忠娴罗林广肖运萍谢建坤张思文
关键词:饲料大麦农艺性状大麦
复合电场处理农作物种子的效应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复合电场种子处理机对水稻、油菜、棉花、芝麻、花生、玉米、大麦、小麦、蚕豆等作物种子的处理结果: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提高,不同作物其提高程度不尽相同;在田间表现株高普遍降低2~3cm,千粒重均有所提高,而对穗长、有效分蘖、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及每穗粒数等没有明显变化;对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及不同作物的增产效果不一致,处理的“湘裸大麦”增产达10.70%,“黑大麦”增产为3.05%,小麦增产4.35%,而蚕豆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达28.30%。这是一项低投入。
张李忠娴谢建坤张思文饶月亮
关键词:作物种子
黑大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1990年
黑大麦系1977年自秘鲁引进的2棱大麦。经过多年在南昌地区试种,产量较早熟3号增产10~15%。其穗大而长,千粒重高(41~45克),且抗叶斑、网斑、条纹病。本品种适宜国际市场有名的高质量的黑啤酒工业的发展。为了探讨黑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我所在1987~1988年度于南昌地区进行了黑大麦播种期、播种量及氮肥施用量的试验。其目的在取得单项最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应用于生产,以获得大麦的高产。
谢建坤肖运萍罗林广李忠娴张思文
关键词:黑大麦高产栽培技术大麦
小麦×豌豆后代种子麦谷蛋白的遗传变异被引量:1
1990年
本研究采用SDS—PAGE方法,对小麦与豌豆远缘杂交后代种子麦谷蛋白的遗传变异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豌豆的豌豆球蛋白影响下麦谷蛋白的变异情况。 结果表明:小麦×豌豆后代麦谷蛋白亚基数目及组成麦谷蛋白的亚基成份,+与亲本小麦存在很大差异,豌豆球蛋白的个别亚基在后代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1)后代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的亚基数目不变,但构成发生变异,且这种变异随着以豌豆作父本连续回交次数的不同而异;(2)后代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数目出现减少和新增;(3)后代低分子量麦谷蛋白遗传信息的翻译表达发生了与母本小麦不同的变异。
李忠娴罗林广张思文赵文明朱新产
关键词:小麦豌豆麦谷蛋白
“赣大麦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2000年
李忠娴张思文张弢饶月亮
关键词:黑大麦栽培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