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
-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Apelin的表达上调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Apelin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在AMI后的第1、第3、第7天3个时间点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后取标本(每组n=5),免疫组化法观察Apelin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中Apelin的表达水平。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每组n=5)。结果:本研究发现Apelin在大鼠心脏中主要分布在血管壁,其次在心肌细胞,AMI后第1天和第3天心肌中Apelin多肽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区别,AMI后第7天时左室心肌组织中Apelin表达上调150%[(51 152.7±6 999.8)vs(25 464±3 097.7)。P<0.05];术后第1天血浆Apelin水平较假手术组无差别,到第3天和第7天时血浆Apelin水平则明显上调,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28%和138%[(1.21±0.17)ng·ml^(-1)vs(0.87±0.17)ng·ml^(-1);(1.26±0.12)ng·ml^(-1)vs(0.78±0.15)ng·ml^(-1)]。结论: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Apelin的表达水平上调,Apelin及其受体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发生过程。
- 和亚萍魏盟刘铭雅张昕韩蓓蓓
- 关键词:心肌梗死
- 异氟醚预处理对离体神经元损伤模型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氧糖剥夺离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生小鼠神经元原代培养14d后,造成氧糖剥夺离体神经元缺血模型,4h后复氧、复糖,模拟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3组:C组为对照组;A组用1MAC异氟醚通入培养液预处理1h;B组用2MAC异氟醚通入培养液预处理1h。各组分别于复氧复糖后4、12和24h取神经元细胞计数后作四唑盐(MTT)比色试验。并取复氧、复糖24h各组神经元细胞做台盼蓝染色,计阳性细胞数百分比。另取原代培养神经元,造成氧糖剥夺离体神经元缺血模型30min后分成两组后分别按C组和A组处理,复氧、复糖4h后,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比较nNOS和iNOS活性。结果:复氧、复糖后A组和B组MTT各时点值均大于C组,且台盼蓝染色阳性细胞数百分比A组和B组均小于C组,但A组和B组间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组nNOS和iNOS的表达灰度值均低于C组。结论:异氟醚能减轻氧糖剥夺离体神经元的损伤,抑制神经元nNOS和iNOS活性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 曾真李颖川张晓峰焦志华张昕
- 关键词:异氟醚神经元氧糖剥夺
- BDNF/TrkB通路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机械痛阈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BDNF参与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组、BDNF组、BDNF+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BDNF+氟代柠檬酸组)及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抑制剂组(BDNF+K252a组),每组6只。予鞘内注入药物,1次/d×7 d。每次注药前1 h测定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给药后1 h取脊髓腰膨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及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结果 BDNF组大鼠后肢50%PWT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给药后第7天,BDNF组大鼠脊髓腰膨大GFAP和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DNF+氟代柠檬酸组和BDNF+K252a组50%PWT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K252a组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通过磷酸化TrkB受体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汪静张昕江伟杜冬萍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氟代柠檬酸K252A
- BDNF对脊神经根结扎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测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蛋白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以及BDNF清除剂TrkB/Fc对GFAP表达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NL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6天测定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测定后取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和BDNF的表达。另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n=6),其中对照组仅行鞘内置管术;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分别在行SNL术前,予鞘内注入PBS或TrkB/Fc 10μL,术后1次/d×6 d,每次注药前1 h测定50%PWT,末次给药后1 h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6天,SNL组手术同侧后肢50%PWT均较术前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6天,SNL组手术同侧脊髓背角BDNF和GFAP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NL+TrkB/Fc组大鼠手术同侧50%PWT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同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活化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对SNL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调控作用。
- 汪静张昕杜冬萍江伟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
- 米诺环素和TrkB/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大鼠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拮抗剂TrkB/Fc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2只,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SNL)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仅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L5神经根者为假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及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7组,每组6只:Ⅰ组,对照基础值组,鞘内置管成功大鼠,不用任何药物;Ⅱ组,鞘内注射1g/LTrkB/Fc10μL+SNL组,观察TrkB/Fc对SNL大鼠的作用;Ⅲ组,鞘内注射1g/LTrkB/Fc10μL+假手术组,观察TrkB/Fc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Ⅳ组,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SNL组,使用溶剂PBS作为对照组,观察溶剂对SNL大鼠的作用;Ⅴ组,鞘内注射PBS10μL+假手术组,观察溶剂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Ⅵ组,鞘内注射8g/L米诺环素10μL+SNL组,观察米诺环素对SNL大鼠的作用;Ⅶ组,鞘内注射8g/L米诺环素10μL+假手术组,观察米诺环素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分别于术前1h、末次给药前1h用vonFrey纤维丝以up-down法测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给药后3h取手术侧腰膨大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BDNF。结果末次给药前1h,Ⅳ组的50%PWT较术前1h明显降低(P<0.01),其余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给药后3h,Ⅳ组术侧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BDNF拮抗剂TrkB/Fc均能有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 张昕吴军珍徐永明杜冬萍江伟
- 关键词:神经痛米诺环素
- 米诺环素、氟代柠檬酸和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Fc对维持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清除剂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的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中的作用。方法取36只成功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为对照组,未行神经根结扎(SNL)术,未给药;Ⅱ组为SNL组;Ⅲ组为SNL+磷酸盐缓冲液组;Ⅳ组为SNL+米诺环素组;Ⅴ组为SNL+氟代柠檬酸组;Ⅵ组为SNL+TrkB/Fc组。各组均于SNL术后7 d鞘内给药,每日1次,连续5 d。分别于SNL术前1 h、首次给药前1 h及末次给药前1 h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并于末次给药后3 h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手术同侧脊髓背角的BDNF表达水平。结果除Ⅰ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在SNL术后第7天的50%PWT均较术前1 h显著降低(P值均<0.01)。连续用药5 d后,Ⅴ、Ⅵ组的50%PWT均较术后第7天显著升高(P值均<0.01)。Ⅱ、Ⅲ、Ⅳ组维持期给药后脊髓背角BDN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值均<0.01),Ⅴ、Ⅵ组显著低于Ⅱ组(P值均<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能显著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过表达,进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而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维持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作用甚小。B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 徐永明张昕浦少锋吴军珍杜冬萍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米诺环素氟代柠檬酸
- 超声引导下经颈椎椎间孔行硬脊膜外腔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椎椎间孔行硬脊膜外腔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为(44±1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超声引导下经颈椎椎间孔行硬脊膜外腔阻滞组(硬脊膜外腔阻滞组)和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组(颈神经根阻滞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30min,以及治疗后2、4、8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两组中治疗次数≥2次的患者例数。观察两组注射造影剂后颈神经根和颈椎硬脊膜外腔的显影情况,并实时监测造影剂血管内注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8周仍需服用药物缓解疼痛的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治疗后30min,以及治疗后2、4、8周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1)。两组间治疗前1d和治疗后30min的疼痛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硬脊膜外腔阻滞组治疗后2、4、8周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颈神经根阻滞组同时间(P值均<0.01)。硬脊膜外腔阻滞组治疗次数≥2次和8周后仍需服用药物缓解疼痛的患者例数均显著少于颈神经根阻滞组(P值均<0.01)。两组注射造影剂后神经根均显影良好;硬脊膜外腔阻滞组硬脊膜外腔显影较好23例、显影失败7例,颈神经根阻滞组无1例硬脊膜外腔显影;两组均未发生造影剂血管内注射情况。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全脊髓麻醉、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椎椎间孔行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安全、有效,其中经颈椎椎间孔行硬脊膜外腔阻滞的效果更佳。
- 施海峰张昕吕莹莹浦少锋徐永明周瑾杜冬萍
- 关键词:超声椎间孔硬脊膜外腔阻滞神经根型颈椎病
- 以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为对照评价新癀片治疗热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以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为对照评价新癀片治疗热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热痹型KOA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塞来昔布组(A组)、双氯芬酸钠组(B组)和新癀片组(C组),每组30例。于服药前、服药3、7及14d时,分别进行膝骨关节症状、体征和关节指数评分评价不同药物临床疗效;于服药前和服药14d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化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记录整个服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B组和C组治疗7d时和14d时症状总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14d时,B组和c组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的关节疼痛时间、疼痛程度、晨僵和肿胀、上楼梯和下蹲困难状况、最大步行距离和膝关节不稳定性8项症状改善均优于A组(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时间点3组体征评分和关节指数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7d时,C组明显低于A组(P〈0.05);治疗14d时,C和B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在整个治疗观察期间,仅B组出现5例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16.7%)。结论新癀片在改善热痹型KO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关节功能方面有良好疗效,与双氯芬酸钠均优于塞来昔布,但双氯芬酸钠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者偏高。
- 田金阁徐永明周瑾浦少峰张昕吕莹莹杜冬萍
- 关键词:新癀片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
- 大鼠胫神经瘤移置模型的建立及其神经系统中神经营养素的表达变化
- 2017年
- 目的·建立大鼠胫神经瘤移置(TNT)模型,观察损伤神经水平及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内神经营养素(NTs)家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NTs表达变化对神经瘤形成和疼痛相关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胫神经横断并经皮下隧道移置在外踝上方皮下,建立TNT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应用Von Frey纤维丝测量神经瘤压痛和足底机械刺激反应阈值(PWT);实验终点处死大鼠,取损伤胫神经断端,Neurofi lament-200荧光标记神经纤维观察胫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情况。再次造模,并分别于第7、21、42、49日处死大鼠,取损伤侧胫神经、DRG和脊髓,ELISA检测胫神经和DRG中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中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第7日,神经瘤压痛反应频率和评分显著升高;术后第3日,足底外侧缘PWT开始降低且神经瘤压痛和足底外侧机械痛持续整个实验周期;但足底中部PWT无明显变化。胫神经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损伤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ELISA检测结果显示:胫神经内NGF表达增加,BDNF在术后第7、21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DRG内NGF在术后第7、21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BDNF在术后第7日表达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在脊髓水平,在术后不同时间点NGF和BDNF的表达均升高并持续整个实验周期。结论·TNT可导致大鼠损伤神经断端神经瘤形成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瘤压痛和足底机械痛觉高敏),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可能与NGF和BDNF有关。
- 田金阁于婷婷张昕杜冬萍
- 关键词:神经营养素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异丙肾上腺素大鼠室壁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室壁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90只SD大鼠于腹股沟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50 mg.kg-1,连续2 d,饲养4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72只成活的大鼠中有44只发生室壁瘤,模型成功率为61.1%。超声心动图显示: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周,大鼠左室前壁厚度(LVAW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明显变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增大、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LVEDV)变大,短轴缩短率(EF)及射血分数(FS%)降低(P<0.001)。与无室壁瘤组相比,室壁瘤大鼠的LVESD和LVESV增大,EF和FS%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室壁瘤模型是较为方便、可行的方法。
- 张昕魏盟韩蓓蓓和亚萍
- 关键词:动物模型心脏室壁瘤异丙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