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
- 作品数:30 被引量:194H指数:8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岛状皮瓣在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报道应用不同类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及修复要求等有选择的应用前臂及手部8种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9例。结果除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成活良好。术后随访4个月~1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4~10mm。结论前臂及手部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应根据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皮瓣修复,才能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 丰波武宇赤张霄雁杨俊秀张澜张飞
- 关键词:岛状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对1、2跖骨间夹角改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对第1、2跖骨间夹角(IMA)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实施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的患者28例(30足),根据术前IMA大小分为A、B两组,A组IMA11°~15°13足,B组IMA>15°17足。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负重X线片,测量并比较IMA角度改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10~12周获得骨性愈合。A组术前平均IMA 14.38°,术后平均9.77°,平均减小4.62°(P<0.01);B组术前平均IMA 18.41°,术后平均10.65°,平均减小7.76°(P<0.01);总体术前平均IMA 16.67°,术后10.07°,平均IMA减小6.40°(P<0.01)。术前AOFAS评分为(31.25±10.38)分,术后(76.52±10.86)分(P<0.01)。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可有效减小术前增大的IMA角,不必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或融合术;术前IMA越大,术后纠正程度也会相应增大。
- 丰波张澜李武张志王永军邹英才王执宇
-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指和手指指腹缺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示指3例,中指1例;左侧6例,右侧10例;合并末节指骨骨折7例,示指屈指肌腱断裂1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端端缝合;缺损面积为2.5 cm×3.0 cm^3.0 cm×4.5 cm,5~7 d后予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0 cm×3.5 cm^3.0 cm×5.0 cm;供区植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防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拆线后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3~8年,平均5.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1例,TPD 4~7 mm,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供区植皮区无破溃,行走、穿鞋无障碍,步态正常。结论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接近原拇、手指的指腹,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 丰波镡云艳邹英财牛克成张澜王永军
- 关键词:拇指显微外科技术外科皮瓣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血管皮支定位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评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为术前供区选择双侧中的优势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30例健康志愿者及13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患者的双侧穿支血管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及Dopplar超声探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健康人及13例患者共检测到穿支动脉192条,其中肌皮穿支型占79.3%;肌间隙皮支型18.6%,直接皮血管型2.1%。穿支管径(外径)(1.02±0.41)mm;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Dopplar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谱显示:收缩期正向波,舒张期流速极低或没有血流,呈低速高阻单相频谱。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较粗大穿支的数量、管径、管壁结构、走行方向、分布区域、血流动力学性状,评价血管质量以及进行体表定位。13例手术患者中检测到的穿支结果与手术中所见的穿支数量、位置、管径基本吻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精确地了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血管穿支的情况,为临床选择优势侧皮瓣供区提供了较直观的依据。
- 丰波呼和王永军张澜庞有明牛克成
- 关键词:外科皮瓣穿支高分辨力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血管皮支定位的应用
- 丰波张霄雁李丽李晓艳张澜庞有明王永军呼和
-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股前外侧皮瓣由于穿支血管管径极细、变异较大,使得穿支皮瓣解剖和游离较为复杂,因此个体化的术前定位显得极其重要和必需。术前皮瓣设计、切取参考以解剖标志及多普勒超声皮支定位为主要手段,通过高频彩超进行简单...
- 关键词:
- 关键词:手术设计
- 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的小腿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62例,均合并肌腱和(或)骨外露,其中7例跟腱断裂术后外露或窦道形成,8例合并踝关节、跗骨间关节破损外露,24例伴胫骨远端、内踝、外踝、跟骨骨折,11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一期修复15例,延期或二期修复47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10例,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皮瓣12例,腓动脉外踝上后穿支皮瓣40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x5.5em~9.0cmx15.0cm。供区直接缝合10例,余采用植皮修复创面。结果术后56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皮瓣、1例胫后动脉内踝上前穿支皮瓣、2例腓动脉外踝上后穿支皮瓣出现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所有病例经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供区植皮全部成活。结论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成活可靠、供区破坏少等优点,针对不同部位进行“个性化”皮瓣选择非常重要。
- 丰波张志呼和庞有明张澜王永军牛克成
- 关键词:踝部穿支皮瓣小腿软组织损伤
-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 2008年
- 2002年7月至2008年4月.我科采用带血管蒂皮瓣及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 丰波武宇赤张霄雁刘洪文张澜郭永强
- 关键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游离皮瓣修复带血管蒂皮瓣
- 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所致高弓畸形的临床治疗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所致高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重新复位内固定或(和)多关节融合术治疗6例单足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所致高弓畸形的患者,观察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随访6~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6~28(18±2)周。术后12周6例患者均能在各种地面上行走,步态基本正常。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优1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坚强固定、力线稳定是治疗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基本原则。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是关键,并且需要重视对跖跗关节的整体化治疗。
- 张澜徐立静
- 关键词:关节融合术内固定高弓足
-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11例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邻近区域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部采用带蒂ALTF修复阴囊、转子区及膝周部软组织缺损11例,合并股骨髁上骨折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10~52)岁。近端蒂皮瓣3例,其中修复阴囊坏死性筋膜炎软组织缺损2例,嵌合股外侧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外伤后组织缺损1例;远端蒂皮瓣修复膝周部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嵌合股外侧肌皮瓣3例。皮瓣大小9.0 cm×7.0 cm~18.0 cm×11.0 cm,嵌合肌瓣大小6.0 cm×4.0 cm×1.1 cm~10.0 cm×6.0 cm×1.3 cm。定期对患者进行门诊及微信随访,修复膝周部软组织缺损的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皮瓣功能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结果皮瓣均成活,仅1例远端蒂嵌合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再次扩创、换药愈合。8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取中厚皮植皮,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8个月~6年,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满意,按KSS评分,结果优5例,良3例。结论带蒂ALTF解剖相对恒定,操作相对简单,应用灵活,安全可靠,是修复会阴、转子区及膝周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靠方法。
- 丰波代光明牛克成张澜王永军林立功
-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会阴部膝周软组织缺损
-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6年
- 周围神经损伤后,重新建立神经的连续性是修复神经损伤的唯一方式,传统的神经修复方式及后续发展的多种神经修复方式,在其术后神经的恢复一直不尽人意,小间隙桥接吻合法技术使在受损伤神经断端,重新塑造了一个密闭的神经自我选择、生长的空间。随着神经生长微环境及生物工程的进一步研究,可吸收的神经修复生物套管结合促神经生长因子的小间隙吻合法在神经损伤修复中已明显表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在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 徐立静张澜呼和王永军丰波
-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