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亚东

作品数:85 被引量:76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14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8篇盆地
  • 27篇青藏高原
  • 22篇青藏
  • 19篇隆升
  • 16篇地层
  • 12篇孢粉
  • 11篇新生代
  • 10篇更新世
  • 10篇古气候
  • 10篇沉积盆地
  • 9篇地质
  • 8篇早更新世
  • 8篇中新世
  • 8篇古地理
  • 8篇古近纪
  • 7篇气候
  • 7篇构造隆升
  • 6篇地层学
  • 6篇岩相
  • 6篇盆地演化

机构

  • 8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9篇中国地质调查...
  • 17篇西安地质矿产...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成都地质矿产...
  • 5篇南京地质矿产...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湖南省地质科...

作者

  • 85篇徐亚东
  • 61篇张克信
  • 29篇骆满生
  • 29篇陈奋宁
  • 26篇宋博文
  • 20篇季军良
  • 20篇陈锐明
  • 18篇寇晓虎
  • 17篇王国灿
  • 16篇何卫红
  • 10篇江尚松
  • 10篇张楗钰
  • 9篇曹凯
  • 7篇梁银平
  • 7篇林启祥
  • 6篇潘桂棠
  • 6篇于洋
  • 5篇张宗言
  • 5篇吴旌
  • 4篇林晓

传媒

  • 21篇地球科学(中...
  • 10篇地质通报
  • 10篇地球科学
  • 5篇地质学报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华南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1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转换期的中国原型盆地分析
青白口纪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总体的构造环境是汇聚,而到青白口纪晚期转变为裂解;该构造转换期是中国相关原型盆地分布、沉积建造序列及地层分布对比的主控因素,形成了该期间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三大陆块的四周...
徐亚东张克信Timothy Kusky寇晓虎于洋宋博文何卫红王丽君
关键词:罗迪尼亚超大陆青白口纪洋盆
文献传递
中国洋板块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被引量:53
2016年
以大地构造相研究为主导,以《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1∶2 500 000)》编图为研究平台,对洋板块地层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简述了中国新元古代以来洋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北方的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从西往东具穿时现象,西部主要在早、晚石炭世之间,东部主要在中、晚二叠世之间;宽坪—佛子岭混杂岩带是华北与扬子之间大洋消亡的产物;中央造山带从北部的祁连—阿尔金到南部的昆仑—秦岭,洋陆转换从北向南依次完成:西昆仑北—阿尔金—祁连—祁曼塔格为晚奥陶世末,西昆仑南—东昆仑—秦岭为早三叠世末;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蛇绿混杂岩带一起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洋壳持续时代自寒武纪—早白垩世;江绍—郴州—钦防混杂岩带是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造山系之间华南洋最终消亡的对接带,主碰撞期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张克信何卫红徐亚东骆满生宋博文寇晓虎张智勇肖庆辉潘桂棠
青海循化盆地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早期介形类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羊圈贡拜村-西沟中新统-上新统实测剖面中介形类动物群的研究,在其中的35个层位样品中发现含介形类化石7属32种,并建立了两个组合:(1)Candona-Candoniella组合;(2)Ilyocypris-Candoniella-Candona组合。依据介形类组合带,将咸水河组上部时代厘定为中新世中期,而临夏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5个生态组合:(1)Candona-Can-doniella生态组合;(2)Ilyocypris errabundis-Ilyocypris dunschanensis生态组合;(3)Candona-Candoniella生态组合;(4)Ilyocypris biplicata-Candoniella生态组合;(5)Candonaoppressa-Candona exti ma生态组合。通过对介形类生态组合进行详细的生态特征分析,结合磁性年代学数据,将循化盆地14.6-5Ma的古气候划分为5个阶段:(1)14.6-9.5Ma为凉干期;(2)9.5-9.38Ma为热干期;(3)9.38-6.88Ma为冷干期;(4)6.88-6.83Ma为温干期;(5)6.83-5Ma为凉干期。
骆满生吕欣蕾张克信陈奋宁徐亚东陈锐明宋博文
关键词:介形类古气候演化
西藏吉隆盆地中-上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分子化石记录
陈林谢树成张克信徐亚东
关键词:分子化石
青藏高原周缘基于新近纪孢粉定量分析的植被重建,揭示高原隆升的定量化指标
通过青藏高原周缘近百个新近系剖面的大量的孢粉资料的收集,运用孢粉谱定性分析(比如,特征植物种的指示性、Artemisia/Chenopodiaceae、Ephedra fragilis-type s.l./Ephedra...
徐亚东张克信陈奋宁王宪曾喻建新
文献传递
东帕米尔新近纪构造隆升和古水系演化:来自塔西南盆地沉积学、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曹凯徐亚东王国灿张克信Peter van der Beek焦养泉王朝文江尚松
文献传递
华南南华纪一二叠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被引量:53
2014年
通过对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增生体两大构造单元南华纪-二叠纪7条综合性剖面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沉积环境、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扬子陆块南缘以及华夏增生体具有指相意义(与洋壳相关)的岩石组合的系统总结与分析,以地层区和分区为单位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划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南地区南华纪-二叠纪盆地和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总结出构造演化的发展阶段,揭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体沿江绍-郴州-钦防北东段碰撞对接的时间发生在早古生代末,西南段碰撞对接的时间相对较晚,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
何卫红唐婷婷乐明亮邓晋福潘桂棠邢光福骆满生徐亚东韦一张宗言肖异凡张克信
关键词:扬子陆块
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被引量:22
2014年
在综合分析中生代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白垩纪3个时段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并探讨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与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认为:(1)随着亚洲洋俯冲消亡及天山-兴蒙造山系形成,中国北方地区总体处于古亚洲洋消亡以后,陆块汇聚碰撞背景,西北地区盆山格局基本定型,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消减,在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中的一系列弧后洋盆相继俯冲消亡;(2)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古亚洲陆最终固结并向外增生,中国己经基本形成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绝大部分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印支期以后,华南中部上隆,隔开了西部的古地中海域和东部的古太平洋海域;(3)中侏罗世以来,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影响下,整个中国东部卷入滨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为弧内裂陷(火山沉积)盆地;华北-阿拉善陆块东西分化,中西部主要发育压陷盆地或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东部则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陆缘岩浆弧弧内裂陷盆地;华南则以雪峰山为界,东部广泛发育与陆缘岩浆弧演化相关的弧内裂陷盆地,西侧则发育陆内大型压陷盆地、断陷盆地或断坳盆地.中国西南则仍然为多岛洋弧盆系格局.
骆满生卢隆桥贾建王盛栋徐亚东何卫红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演化
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被引量:19
2014年
新生代期间中国西部发生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地貌演化历史.地质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则控制了中国西部大陆新生代期间的构造-地貌演化.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盆-岭体系是中国西部新生代的主要地貌单元.根据盆地的几何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中国西部新生代盆地可以划分为压陷盆地、断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以及残留海-前陆盆地4类.这些新生代封闭盆地均被造山带所围限,而盆地与山脉之间由挤压型活动断裂(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所分割.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其后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挤压,对中国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西部新生代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板块运动和构造隆升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
宋博文徐亚东梁银平江尚松骆满生季军良韩芳韦一徐增连姜高磊
关键词:盆地演化新生代
冈底斯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被引量:10
2014年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和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之间,其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岩浆演化史.将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层区划分为8个构造-地层分区,并分时段对各个分区的沉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了冈底斯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展与演化历史:冈底斯震旦纪由陆缘裂谷开始演化;晚古生代,前期以稳定宽阔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与台盆,从石炭纪起,开始转化为伸展性质的裂陷大陆边缘,盆地类型主要为陆缘裂谷;中生代,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双向俯冲,大部分区域早期处于隆升状态,中生代末期发育大型的岩浆弧带,盆地类型以弧间盆地和弧前盆地为主.
吴旌徐亚东安显银孔令耀罗亮张克信
关键词:冈底斯盆地演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