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恺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从实践到书写: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发展与可能被引量:3
- 2020年
- 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设计实践为物质基础,运用设计史作为理论支撑,有着评价设计成果,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既有成果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设计批评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回顾设计批评的发展线索,强调了它与设计实践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当下设计现状,分析了设计批评书写的必要性,浅析了中国设计批评的进展,并着重思考、归纳了中国设计批评可能的书写方法。中国设计批评从实践中诞生,其研究与书写要结合国情与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突出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要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新的学术大厦。
- 徐恺
- 德国设计:一段有建设性的问题史被引量:3
- 2017年
- 人们对于德国设计究竟是如何理解的?本文认为,我们首先至少应该了解究竟什么是"德意志",随后再探讨组成德意志的多元文化之间,以及将其联系在一起的思想精神和共同点,进而才能进行更具有宽广视野和深度的德国设计研究。本文中从德国设计的开端(1900年之前)开始,从青年风格、德意志制造同盟、慕尼黑和柏林海报、构成主义、包豪斯,一直到乌尔姆设计学院,对德国设计的发展进行了详实的描述与分析,最后将德国设计的精髓归纳于拉姆斯在20世纪80年代列出的设计十项原则。
- 克劳斯.克莱姆普徐恺
- 关键词:设计史
- 德国设计历史与设计理论
- 2017年
- 本文首先以德国设计历史为线索,梳理了从19世纪至今,不同阶段德国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产生背景,以及设计方法、范式的转变。继而,作者集中评述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设计界具有代表性的6位设计师,他们分别是:路易吉·克拉尼、迪特·拉姆斯、哈特穆特·艾斯林格,以及近年来的设计新秀康斯坦丁·戈西葛切奇、斯蒂特凡·迪斯茨、塞巴斯蒂安·赫克纳。最后,作者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理论对设计和设计理论的影响。他总结,设计必须反映社会、技术以及经济变革的过程,并通过相应的概念使其可视化。
- 伯恩哈德.E.布尔戴克徐恺王玥然
- 关键词:设计历史设计理论
- 并非任其自然的想法:设计教学法中的艺术直觉被引量:2
- 2017年
- 面对设计研究与教学中的实践导向,作者通过引述多位哲学家、艺术家和设计教育家的观点,阐明艺术直觉在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以无目的绘画激发直觉。同时提出,在设计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谨慎仔细地平衡各种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些能力包括:用理智从过去中学习的能力(经验),对所学事物做出有目的的反应的能力(反应),在当下行动的能力(行动),以无目的的直觉从未来中创造的能力(创作)。同时,应该时刻注意:一定要将直觉运用到知识中,而不要从知识中产生直觉。
- 尤斯图斯.泰纳特徐恺王玥然
-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学实践艺术直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设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以泾县宣纸为例
- 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是中国书画的优良载体,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宣纸的生产技艺与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如何保护和传承宣纸,成为业界和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对此,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实...
- 徐恺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
- 文献传递
- 从形式到精神:再议设计“以人为本”被引量:4
- 2015年
- 1909年,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鼓吹科技和工业将改变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人类将依靠科技进步来征服和改造自然。该理论的诞生,是为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初期局限性认识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工业品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以人为本"成为包括设计在内的许多人类活动的理性选择。文章将简要回顾设计"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浅析其不断变化的内涵与外延,展望其未来走向。
- 徐恺
- 关键词:工业化以人为本
- 现代设计思想内核与技术外壳在第三帝国的断裂与延续
- 2018年
- 20世纪30年代初纳粹掌权后,德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变,一批由政权主导的现代设计成果随之诞生。本文回溯具体历史背景,对"国民汽车""国民收音机"等代表性产品的设计与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分析,证明此期现代设计活动失去了自由探索的可能,成为独裁统治的手段与工具。在此基础上,通过论证纳粹政府对现代设计思想内核的剔除和对技术外壳的挪用,得出现代设计活动在第三帝国时期民主思想不再,理论发展断裂,但技术外壳得以延续的结论。
- 徐恺张夫也
- 关键词:纳粹第三帝国
- 历史与反思——德国纪念性设计浅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人类的设计行为与成果,鲜明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如果城市中不同年代建筑物的遗存尚属自发,那么德国为了纪念历史而设计的建筑与艺术作品,就是牢记历史的自觉了。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挥设计能动性,平衡传统与未来的关系,是纪念性设计的难点所在。文章以德国纪念性设计项目为案例,阐述其社会反响和成功原因。在分析其先进经验和设计手法的同时,发现设计对于认知与传承历史的独特作用,探寻表现技法背后的思想根源。
- 徐恺
- 关键词:公共空间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