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瑞华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炎症
  • 3篇预后
  • 3篇重症
  • 3篇免疫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清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呼吸窘迫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端脑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分级
  • 1篇心室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9篇徐瑞华
  • 8篇张娆娆
  • 3篇石宗华
  • 2篇刘林刚
  • 2篇秦超
  • 2篇卜克
  • 2篇高传玉
  • 1篇王璐
  • 1篇翟萌萌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淮海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海南医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石宗华高传玉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心室纤颤除颤心肺复苏
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进一步增强患者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9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治疗,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pH值及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Pa O_2,Pa CO_2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传统机械通气策略更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张娆娆徐瑞华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ARDS患者(ARDS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比较检测结果,分析ARDS组检测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及各指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ARDS组MMP-2、GM-CSF、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中,MMP-2、GM-CSF、TNF-α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死亡患者>存活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GM-CSF、TNF-α水平与ARDS病情严重程度(r=0.732,0.869,0.787,P<0.05)正相关;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联合检测对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MMP-2、GM-CSF、TNF-Α水平与ARD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监测ARDS病情发展及评估预后。
徐瑞华张娆娆秦超卜克王明珠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后
抗凝改善微循环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粉针剂对治疗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CPR成功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CPR成功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血栓通0.3g、12h1次,治疗15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于CPR后1、5、15、30d取静脉血,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法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行心脏彩色超声观察心功能指标;于治疗12、24、48、72、96h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以复苏成功为始点,观察30d后为终点。研究组有8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对照组有13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研究组复苏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8%(8/31)比35.1%(13/37),P〈0.01]。最终研究组人选23例,对照组入选24例。两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左室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明显好转,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30dSV(m1):65.4±8.4比61.1±9.0,LVEF:0.558±0.056比0.461±0.071,LVESD(mm):45.7±5.2比41.3±5.8,LVEDD(mm):99.7±9.1比91.1±8.9,均P〈0.05]。研究组静脉血NT-proBNP、CK-MB的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能显著降低CPR成功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CPR成功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石宗华高传玉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血栓通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的13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6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必净连续治疗7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连续治疗7d。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心率(HR)明显下降,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O2/FIO2)明显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降低,T淋巴亚群CD3+、CD4+、CD4+/CD8+细胞水平明显升高,NK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PO2/FIO2),血清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NK细胞)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后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可有效促使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徐瑞华张娆娆
关键词:乌司他丁血必净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
ICU肺部感染并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其临床特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预后,探讨其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细菌耐药性、发病时APACHEⅡ评分、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依据患者28天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例患者,共分离出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17株);对美罗培南(88株)、亚胺培南(80株)的耐药率较高。28天病死率54.1%;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冠心病(OR=38.3,95%CI:1.81~720.10,P=0.019)、高APACHEⅡ评分(OR=3.47,95%CI:1.30~12.81,P=0.043)、高降钙素原水平(OR=2.78,95%CI:1.30~7.02,P=0.023)、APTT延长(OR=1.32,95%CI:1.03~1.71,P=0.037)为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后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601,P=0.000);是否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未明确影响预后。结论肺部感染并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阳性患者合并冠心病、高APACHEⅡ评分、高降钙素原水平、APTT延长为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冠心病及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患者的预后。
张娆娆徐瑞华石宗华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预后因素
C反应蛋白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非老年aSAH患者中预后不良组48例,预后良好组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CRP、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S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CRP、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与SⅡ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9.9%、60.0%、0.874和95.8%、63.3%、0.881,二者联合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72.9%、95.0%、0.911。结论升高的CRP与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
张娆娆郭科航卜克王璐徐瑞华王明珠丁一芮段文文刘贤良翟萌萌张强郑亚绘秦超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老年C反应蛋白预后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PCT、hs-CRP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合肥市滨湖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均连续用药一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白细胞计数(WBC)、PCT、hs-CRP、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14^(+)/HLA-D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BC、PCT、hs-CRP水平和SOFA、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D14^(+)/HLA-D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调节脓毒症患者机体炎症指标和免疫指标水平,改善患者SOFA和APACHEⅡ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徐瑞华张会珍张娆娆
关键词:脓毒症参附注射液炎症指标免疫指标
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脓毒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常规治疗)和对照组(62例,常规治疗+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IL-1、TNF-α水平高于观察组,IL-10水平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1一个月,观察组CD4+水平与CD4+/CD8+升高更明显,CD8+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并发症(肝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发生率为6.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30天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BP治疗方案运用于重症脓毒症患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方案可改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利于患者预后。
徐瑞华
关键词:重症脓毒症炎性因子免疫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