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风风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摄食
  • 2篇四溴联苯醚
  • 2篇桡足类
  • 2篇BDE-47
  • 1篇代谢
  • 1篇丁基锡
  • 1篇毒性
  • 1篇毒性实验
  • 1篇毒性效应
  • 1篇毒性影响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中华哲水蚤
  • 1篇三丁基锡
  • 1篇摄食率
  • 1篇双酚
  • 1篇水蚤
  • 1篇四溴双酚
  • 1篇四溴双酚A
  • 1篇排氨率
  • 1篇歧化酶

机构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徐风风
  • 6篇朱丽岩
  • 3篇刘树苗
  • 3篇徐潇峰
  • 2篇王俊健
  • 1篇徐培培
  • 1篇董洁
  • 1篇戚本金
  • 1篇华尔
  • 1篇张志南
  • 1篇李佳
  • 1篇薛泽
  • 1篇李秀玉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铜、镉离子和三丁基锡对火腿许水蚤T-SOD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铜、镉离子和三丁基锡(TBT)的单一和联合作用对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对各组污染物毒性均敏感,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显著的变化。单一毒性处理的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2+、Cd2+暴露下的各组T-SOD活性分别在482、4 h达到最高,TBT暴露的诱导作用不显著,除低浓度Cu2+、Cd2+组外,各组T-SOD活性后期受到抑制,均在96 h降到最低。联合毒性处理的T-SOD活性变化更加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各组T-SOD活性主要受到抑制,Cu2+-Cd2+、Cu2+-TBT、Cd2+-TBT联合作用的分别在12~24、24、36 h有最低值。
戚本金朱丽岩刘树苗徐风风
关键词:三丁基锡
四溴联苯醚(BDE-47)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的毒性效应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以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受试生物,依据急性毒性实验96 h-LC50值,设置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结果显示:BDE-47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57和851μg·L-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2种桡足类在BDE-47作用下,其能量摄入和代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或抑制。太平洋真宽水蚤在中浓度(1.425μg·L-1)下摄食率和排氨率受到促进,高浓度(5.70和11.40μg·L-1)下耗氧率明显抑制;日本虎斑猛水蚤高浓度下(170.20μg·L-1)摄食率受到抑制,中浓度(21.28μg·L-1)下耗氧率受到促进,各个浓度的BDE-47对其排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太平洋真宽水蚤SOD活性在BDE-47暴露96 h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到明显抑制;GST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和GPx活性低浓度(0.7125和1.425μg·L-1)下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而高浓度(5.70和11.40μg·L-1)下则相反。日本虎斑猛水蚤SOD活性随BDE-47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ST活性和GSH含量在低浓度(10.64和21.28μg·L-1)BDE-47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浓度(85.10和170.20μg·L-1)BDE-47下,GST活性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Px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由此可见,BDE-47与这2种桡足类的能量摄入、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存在一定时间及剂量效应,并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徐风风朱丽岩巩文静王俊健卢梦雪
关键词:BDE-47摄食代谢抗氧化防御系统
四溴联苯醚(BDE-47)对两种海洋桡足类的毒性影响
本文以BDE-47作为研究的目标污染物,以我国近海常见的浮游桡足类太平洋真宽水蚤和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测定96 h-LC50。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BDE-47暴露下,两种桡足类...
徐风风
关键词:四溴联苯醚海洋桡足类毒性实验
文献传递
胶州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海域出现的优势种类的垂直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类,发现不同物种同一季节迁移方式不同,对于同一种类,在不同季节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因此,浮游动物垂直迁移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不同季节影响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关键因子不同,其中春季、夏季、秋季三季主要影响因子是光照,冬季除了光照,还有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总体与温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对于不同种类,影响其垂直迁移的主要因子也不尽相同。
李秀玉朱丽岩徐培培刘树苗徐风风
关键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
山东半岛黄海沿岸强壮箭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于2006年8月~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进行的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根据强壮箭虫的个体丰度分析其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特征,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4个季节强壮箭虫的平均丰度为63.2ind·m^3,呈现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上,春夏两季形成的丰度密集中心多于秋冬两季,但高丰度区分布范围小于秋冬两季;春夏两季丰度密集中心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而秋冬两季则以远岸海域为主。垂直分布上,春夏季强壮箭虫表层平均丰度高于底层,而秋冬季表层平均丰度则低于底层;强壮箭虫存在一昼夜内2次上升和2次下沉的垂直移动现象,其上升和下沉的时间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强壮箭虫在山东半岛黄海沿岸海域呈现聚集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有关,其中温度、盐度、桡足类分布是影响强壮箭虫分布的重要因素。
徐风风朱丽岩徐潇峰薛泽卢梦雪
关键词:强壮箭虫丰度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华尔李佳董洁徐风风张志南
关键词:缺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四溴双酚A对中华哲水蚤摄食、耗氧及排氨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四溴双酚A(TBBPA)亚致死剂量下(0、5.3、10.6、21.2、42.4、84.8μg·L-1),研究了中华哲水蚤染毒48h及恢复7和14d后的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染毒48h后,各实验组的排氨率受TBBPA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为显著,而摄食率和耗氧率各只有一个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为显著。根据O∶N比值分析,染毒48h及恢复7、14d后,对照组及低浓度组中华哲水蚤以蛋白质为主要代谢底物,而在高浓度组主要通过脂肪或糖类获得能量,说明以脂肪和糖类作为食物有助于中华哲水蚤消除体内的TBBPA。本文通过研究TBBPA对中华哲水蚤的慢性致毒效应,探讨该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近海桡足类可能的影响。
刘树苗朱丽岩徐风风徐潇峰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四溴双酚A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
乳山湾及邻近海域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分别于2011年5和10月对乳山湾及邻近海域进行2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桡足类28种,其中春季22种,秋季20种。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等。春季桡足类平均丰度为13 967.19ind/m3,秋季为12 044.52ind/m3,春季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以湾口为低值中心同时向湾内和湾外递增的趋势,秋季则呈现以乳山湾西流区为高值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调查海区春季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156,秋季为2.122,该指数在春季航次与盐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在秋季,该指数则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两个季节中香农威纳指数与浮游植物密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桡足类多为适应低盐环境的生态类群,其平面分布深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整体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双重差异。
徐潇峰朱丽岩徐风风巩文静王俊健
关键词:桡足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