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林妹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肺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超声
  • 4篇阻塞性
  • 4篇慢性
  • 4篇慢性阻塞性
  • 3篇心动图
  • 3篇TEI指数
  • 3篇病患
  • 3篇超声心动图
  • 2篇心率
  • 2篇心率变异
  • 2篇心率变异性
  • 2篇心率变异性分...
  • 2篇右心
  • 2篇声像图
  • 2篇肿瘤
  • 2篇自主神经
  • 2篇阻塞性肺病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机构

  • 10篇上海市肺科医...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施林妹
  • 7篇浦江
  • 7篇王建平
  • 6篇罗本芳
  • 5篇徐黎莎
  • 3篇杨文兰
  • 3篇黄娟
  • 3篇陈宏伟
  • 2篇龚秋琴
  • 2篇孙芝萍
  • 2篇梅琪
  • 2篇冯肖媛
  • 2篇王丽
  • 2篇陶巨蔚
  • 1篇易祥华
  • 1篇芮炜玮
  • 1篇朱旭友
  • 1篇赵玉华
  • 1篇高蓓兰
  • 1篇张宗梅

传媒

  • 4篇上海医学影像
  • 2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河南诊断与治...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多普勒成像Tei指数评价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右心功能的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Tei指数在评价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右心功能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具有肺动脉高压(PAH)的IPF患者21例,根据PAH的程度分为轻度(IPF-Ⅰ组,7例)、中度(IPF-Ⅱ组,8例)和重度(IPF-Ⅲ,6例)3组,采用TDI技术测量各组患者右房横径、右室横径、右室前壁厚度、主肺动脉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获取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位点的频谱图,计算右室Tei指数,与对照组21例(健康成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右室Tei指数在对照组、IPF-Ⅰ、Ⅱ、Ⅲ组依次增高,分别为0.27±0.11、0.37±0.10、0.54±0.13和0.70±0.14;IPF各组右室Tei指数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IPF患者由于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功能受损,右室Tei指数能有效评价其右心功能状况。
罗本芳陶巨蔚易祥华浦江徐黎莎施林妹芮炜玮方霞张宗梅朱旭友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右心功能
超声检查在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胸膜间皮瘤患者57例。使用超声诊断仪观察患者胸腔内病灶的特点。结果发现单纯肿块者15例,肿块位于壁层9例,脏层6例,8例呈实质性回声,7例呈囊性、实质性混合回声。肿块有完整包膜3例,包膜不明显12例。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有19例,其内可见浮动的散在点状、斑状、片状、分隔状、网状等多种回声特征。肿块合并胸水23例,肿块与胸水的表现多样,其胸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结论在胸膜间皮瘤的诊断过程中,胸部超声检查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创和经济,且可重复检查,是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的有效辅助手段。
施林妹杨文兰陶巨蔚
关键词:超声检查
肺癌肝转移瘤的超声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评价超声对肺癌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200例肺癌肝转移瘤的超声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肝转移瘤中多发病变119例,占59.5%;单发81例,占40.5%。右叶多于左叶,转移瘤大小0.5~9.7cm不等,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高回声型53例,占26.5%;低回声型98例,占49.0%;中等回声及混合回声型分别为32例和17例,占16%和8.5%。结论 肺癌肝转移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呈多样形态,但只要掌握其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大多可明确诊断。
龚秋琴王建平孙芝萍罗本芳浦江施林妹王琳
关键词:肺癌肝转移瘤声像图特征超声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对24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24例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 ,并观察其与第1s用力呼气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且第1s用力呼气量与上述时域指标呈高度正相关 (r=0.61~0.89,P<0.01)。提示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反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 ,有临床参考意义。
王建平王丽施林妹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
缺氧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1999年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简便、无创伤、重复性好,是反映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情况的定量检测指标。本文探讨缺氧患者的HRV变化,以确定缺氧对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患者共47例,因肺部疾患(肺部肿瘤、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于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住院,均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经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
王建平王丽施林妹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分析肺部肿瘤自主神经活动肺部疾患迷走神经张力交感神经兴奋
一种用于针筒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针筒的固定装置,适用于需要维持针筒的负压状态的场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支撑翼,每个支撑翼呈长片状,且两个支撑翼之间以预定角度沿长度方向的侧边固接在一起,两个支撑翼的尾端皆处于与长度方...
陈宏伟施林妹
文献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右室Tei指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Tei指数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COPD患者,将这些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室Tei指数分别与其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度与预计值比值(DLCO/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14例COP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与FEV1/FVC呈高度负相关,r=-0.851,p<0.001;与DLCO/P呈中度负相关,r=-0.638,p<0.05;与PaCO2呈中度正相关,r=0.703,p<0.01,与PaO2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0.345,p>0.05。结论COPD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与肺功能受损存在相关性。右室Tei指数是反映右心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王建平浦江杨文兰徐黎莎黄娟梅琪冯肖媛罗本芳施林妹陈宏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超声心动图TEI指数肺功能指标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室舒张功能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方法 COPD(缓解期)患者39例,按FEV1/FVC及FEV1/pre%分为轻度(I组)、中度(II组)、重度(III组)各13例。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QTVI检查,并测量右室游离壁舒张期厚度(RVDT)、右室舒张期横径(RVDD)、主肺动脉内径(MPA)、三尖瓣下舒张血流充盈E/A比值、肺动脉收缩压(SPAP)、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取其平均值,并依据公式计算心肌运动指数(MPI)。所有测值与20例正常人各项超声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显示COPD各组RVDT、RVDD、MPA增大,三尖瓣下舒张血流E/A比值降低,肺动脉收缩压不同程度增高。QTVI显示COPD各组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降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增高,等容收缩时间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射血时间缩短,MPI指数升高,且MPI与FEV1/pre%存在相关性(r=-0.74,P<0.01)。结论 QTVI技术可以定量检测不同程度COPD患者右心舒张功能,并提供诊断信息。
浦江徐黎莎杨文兰黄娟施林妹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右室舒张功能
肺癌肾上腺转移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2002年
目的:探讨超声对肺癌肾上腺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CT诊断为肺癌肾上腺转移癌的病人,超声诊断43例,将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经卡方检验得:x2=1.38,P>0.05,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对肺癌肾上腺转移癌的诊断与CT一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肺癌肾上腺转移癌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王建平罗本芳浦江孙芝萍施林妹丁海波龚秋琴
关键词:超声诊断肾上腺肿瘤肺癌肾上腺转移癌
下肢静脉超声图像与凝血纤溶指标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超声图像与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43例下肢静脉腔内血流不同的声像图表现,分为四组:(1)血栓组;(2)粗颗粒组;(3)细光点组;(4)无回声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血栓组与粗颗粒组比较,所有指标P>0.05,无显著性差异。细光点组与无回声组比较,所有指标P>0.05,无显著性差异。血栓组分别与细光点组、无回声组D-二聚体比较,所有P<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粗颗粒组分别与细光点组、无回声组D-二聚体比较,所有P<0.01,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粗颗粒组的下肢静脉内虽未见明显血栓形成,但与血栓组一样,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有形成血栓的危险。细光点组与无回声组一样,凝血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声像图的差异可能是个体透声差异所致。
王建平赵玉华浦江高蓓兰徐黎莎施林妹罗本芳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纤溶指标声像图表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