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宇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锥状斯氏藻
  • 3篇孢囊
  • 2篇亚历山大藻
  • 2篇萌发
  • 2篇甲藻
  • 2篇P
  • 2篇N
  • 1篇大亚湾大鹏澳
  • 1篇氮磷
  • 1篇形成率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区
  • 1篇营养盐
  • 1篇藻毒素
  • 1篇植物
  • 1篇生长速率
  • 1篇水环境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生物
  • 1篇塔玛亚历山大...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作者

  • 8篇曹宇
  • 7篇张玉娟
  • 7篇王朝晖
  • 2篇谢隆初
  • 1篇付永虎
  • 1篇杨宇锋
  • 1篇韩博平
  • 1篇康伟

传媒

  • 2篇生态科学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N、P营养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06年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μg L-1 N和15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因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张玉娟曹宇王朝晖韩博平杨宇锋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NP比生长速率
大亚湾甲藻孢囊形成率与PSP毒素的季节变化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贝类和鱼类养殖区的甲藻孢囊形成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累积情况进行了周年调查。揭示了该海域养殖水体中甲藻孢囊形成率的季节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该海域双壳贝类积累PSP毒素...
曹宇
关键词:甲藻孢囊亚历山大藻
文献传递
N和P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及孢囊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在实验室设置了5个N、P浓度梯度,研究了它们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营养细胞生长和孢囊形成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当N、P浓度分别超过10和1.5μg/L时,就能维持锥状斯氏藻一定的种群数量,而在高N、P浓度组(N浓度为500μg/L,P浓度为74μg/L组)的生长势态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组,稳定生长期持续时间较长,且有着较高的细胞比生长速率。孢囊一般在营养细胞达到稳定生长期后开始形成,但低营养盐浓度组孢囊开始形成的时间较早。各试验组孢囊形成率相近,最终形成率为17.8%~35.6%。
张玉娟曹宇王朝晖谢隆初
关键词:锥状斯氏藻NP孢囊
2005—2006年大亚湾大鹏澳养殖区甲藻孢囊通量的沉积捕捉器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王朝晖曹宇张玉娟
关键词:甲藻
微囊藻毒素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6年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是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有关微囊藻毒素性质、毒理毒性、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控制预防已成为关注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性质、产生机理以及其与水环境、水生生物(水生植物、鱼类、无脊椎动物)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水生生物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为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王朝晖张玉娟曹宇谢隆初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水环境水生生物
大亚湾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解孢囊在浮游植物种群动态及赤潮发生中的作用,于2005年4月~2006年6月采集大亚湾养殖海域沉积物样品,经孔径为125,20μm的网筛过滤,在25℃下进行萌发,观察培养20,40d的浮游植物休眠体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共萌发出浮游植物27属37种.裸甲藻(Gymnodinium corii Schiller)为优势甲藻类,其占甲藻细胞数量平均百分比为73.1%,最高百分比可达99.7%.定鞭藻中的金色藻(Chrysochromulima spp.)和蓝藻中的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p.)也萌发出较高数量.不同时间培养、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所差异,同时也随沉积物捕捉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休眠体的萌发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浮游植物组成,但在萌发中大量出现的一些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可能会由于体型过小而在浮游植物监测中被忽略.
康伟王朝晖付永虎曹宇张玉娟
关键词:萌发浮游植物
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调控因子的实验室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一种常见赤潮种类,为了了解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萌发的内外在调控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和25℃)、储存温度(4、15、20和25℃)、储存时间(30和60d)、营养盐含量(N:500μg·L-1,P:74―1.5μg·L-1;P:74μg·L-1,N:100―10μg·L-1)以及缺氧对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的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强制性休眠期在15—25d,不同温度下孢囊最终萌发率差别不大,为75%―82%,但低温可减缓孢囊的萌发速度。高温(25℃)和长时间保存(30d以上),可导致萌发率明显降低。N、P营养盐对孢囊萌发影响不明显,缺氧和黑暗能完全抑制锥状斯氏藻的孢囊萌发。结果表明:锥状斯氏藻孢囊较短的强制性休眠期和高萌发率,使其孢囊在广东沿海全年各季节均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并造成该藻赤潮的循环发生;同时,当孢囊悬浮至溶氧丰富、光线合适的上层水体,才能促进孢囊大量萌发,从而引发赤潮。
王朝晖张玉娟曹宇
关键词:锥状斯氏藻萌发
氮磷限制对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的作用被引量:8
2006年
在实验室研究了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在N、P单因子营养限制(N:500μg.L-1,P:74~0.74μg.L-1和P:74μg.L-1,N:500~5μg.L-1)条件下的生长和孢囊形成。结果显示N、P限制不利于锥状斯氏藻的快速生长,其中低P对细胞生长的限制作用更显著。其孢囊形成率在15~99%之间,中度N限制能促进孢囊的形成,形成率几乎可达100%。孢囊一般在对数生长期结束、细胞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开始形成。但由于接种后营养盐浓度的急剧降低,营养极度限制组孢囊可在接种后第1d就开始形成。结果显示稳定生长期孢囊的大量形成大大降低了锥状斯氏藻营养细胞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赤潮的消亡。
曹宇张玉娟王朝晖
关键词:锥状斯氏藻孢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