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以申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抗病
  • 2篇生物学
  • 2篇水稻
  • 2篇瘟病
  • 2篇小麦
  • 2篇霉病
  • 2篇抗病基因
  • 2篇抗性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分子生物学
  • 2篇赤霉
  • 2篇赤霉病
  • 1篇单基因
  • 1篇蛋白
  • 1篇稻瘟
  • 1篇稻瘟病
  • 1篇稻瘟病菌
  • 1篇等基因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作者

  • 11篇曾以申
  • 3篇朱苏闽
  • 3篇余萍
  • 2篇周光宇
  • 2篇陈盛
  • 2篇黄骏麒
  • 2篇张宏
  • 1篇陈松
  • 1篇翁坚
  • 1篇钱思颖
  • 1篇陶全洲
  • 1篇姚泉洪
  • 1篇林少琴
  • 1篇龚蓁蓁
  • 1篇刘宗镇
  • 1篇段晓岚
  • 1篇倪万潮
  • 1篇王玉环
  • 1篇徐伟军
  • 1篇陈善葆

传媒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生命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真菌学报
  • 1篇中国生理科学...

年份

  • 1篇2005
  • 1篇1996
  • 2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6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赤霉病品种特异性抗性蛋白质的初步鉴定被引量:2
1990年
本研究发现,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望水白和苏麦3号的组织粗提液对赤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发芽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宁麦6号则没有这种作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表明,这种不同的作用与两种蛋白质有关,其等电点约在pH7.3和pH7.47附近。组织粗提液经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吸附后,感病品种宁麦6号的这两条蛋白带消失,而抗病品种望水白和苏麦3号中的依然存在。
倪万潮陈松黄骏麒王裕中陈怀谷曾以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蛋白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棉花幼苗根尖的枯萎病抗性蛋白质
1992年
我们实验室在棉花枯萎病的工作中从川-52128等抗病棉花品种里纯化、鉴定了一个具有生理小种(生理型)特异性的、组成型表达的抗病蛋白质R,其特异性与这个棉花品种在田间的抗病表型一致。蛋白质R在体外(7μg/ml)能抑制不亲和的棉枯萎病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孢子的萌发和菌丝体的生长。从感病棉花品种中也纯化了一个与蛋白质R相对应的蛋白质S。
朱为曾以申朱苏闽余萍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
水稻中对不亲和白叶枯病菌株专一识别的多肽被引量:1
1992年
经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发现水稻IR26、IR1545及TN1各有一个多肽能与不亲和的白叶枯病菌株产生特异性作用而消失,但与亲和菌株相互不发生作用。成株期抗病品种南粳15在成株期有与不亲和菌株作用的多肽存在,而在苗期则未观察到这一多肽。对全期抗病品种IR26分析表明,它无论在成株期或苗期均出现一个与不亲和菌株专一作用的多肽。经典遗传学分析认为有三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DV85,则观察到DV85有两个以上的菌株特异识别多肽。由于这些多肽表现出菌株的专一性及其它表达生理时期均与该品种的田间抗病表型一致,同时多肽的数目也与经典遗传学分析结果类似,推测这些多肽可能是抗病基因的产物。
陶全洲徐伟军曾以申殷尚智王玉环
关键词:白叶枯病水稻多肽
农作物抗病蛋白质的检出法
本发明是一种农作物抗病蛋白质的检出方法。用简便有效的步骤使抗病蛋白质富集于制剂中,并将制剂与各不同的病原生理小种(生理型或菌株)产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检出抗病蛋白质,用常规的方法可从抗病蛋白质检出相应的抗病基因。本发明可...
曾以申
文献传递
水稻稻瘟病菌特异性抗病蛋白质的初步鉴定被引量:3
1993年
稻瘟病抗病品种“地优63”的组织蛋白提取液对稻瘟菌株A_(15)的孢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索马里稻V_(41)B”则否,此抑制作用与“地优63”的蛋白质组成有关。IEF电泳显示,在“索马里稻V_(41)B”中有一pI为5.4的蛋白质与孢子吸附后消失。
张宏朱苏闽余萍陈盛曾以申
关键词:稻瘟病菌水稻
农作物遗传操作新技术-授粉后外源DNA(基因)导入植物的生物工程育种技术
周光宇黄骏麒段晓岚翁坚龚蓁蓁陈善葆钱思颖杨晚霞曾以申
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前期基因工程在文献中出现之后。为解决植物基因转移的问题,研究了中国米丘林学派工作者广泛进行的、但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远缘杂交育种现象,从分子生物学观点提出了DNA片段杂交假说,并由此设计了授粉后...
关键词:
关键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植物分子育种
抗病小麦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毒及产物的生物活性被引量:6
1996年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繁9能转化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成产物X,而感病小麦品种宁麦6号、徐州21无转化能力。产物X对小麦黄化芽鞘的伸长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说明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脱毒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
姚泉洪刘宗镇曾以申
关键词:小麦抗病性赤霉病烯醇脱毒
农作物抗病基因探索的回顾和展望
1989年
农作物抗病基因的研究对植物抗病机理和抗病基因工程都是很重要的,在理论上和应用前景上都引人兴趣。在抗病基因尚未分离和证实之前,人们对这方面的看法颇有分歧。如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或多基因决定的?它是组成型的或是诱导型的等等。在许多基因被分离并克隆出来的令天,为何农作物抗病基因迟迟未被分离出来,甚至连抗病基因的产物是什么也无所知。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曾以申
关键词:单基因抗病机理抗性表现近等基因系附加系生理小种
农作物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
1990年
据有关部门统计,因病害全世界每年损失的农作物约为总产量的10%,即每年约损失6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损失还是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防治基础上。病害不仅使农作物减产还常使农产品质量下降且妨碍农产品的贸易和检疫上的麻烦。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植病防治的最好方法之一。常规的杂交育种是一个好办法,也取得不少良好的效果。
曾以申
关键词:抗病基因工程
細菌的P/O比值問題
新鮮制备的哺乳动物、高等植物或昆虫的綫粒体具有較好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但是微生物取得的制剂除了具有綫粒体的霉菌、酵母以及具有类似于綫粒体結构的分枝杆菌等以外,一般細菌的P/O测定值都是較低的,約0.5左右。关于細菌制剂的P...
曾以申周光宇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