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3篇艺术

主题

  • 4篇诗歌
  • 3篇札记
  • 3篇诗话
  • 2篇文学
  • 2篇贺享雍
  • 1篇当代艺术
  • 1篇当代艺术家
  • 1篇地震诗歌
  • 1篇电影
  • 1篇电影评论
  • 1篇东方情调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手法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家
  • 1篇艺术界
  • 1篇艺术批评
  • 1篇艺术思想
  • 1篇艺术思想史
  • 1篇意志

机构

  • 11篇四川省社会科...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2篇曾平
  • 1篇颜复萍
  • 1篇成穷

传媒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艺术广角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郭沫若学刊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百家评论
  • 1篇大西南文学论...
  • 1篇全国日本经济...
  • 1篇中国古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匿在历史深处的另一种现代文学景观——民国蜀中诗人顾隽卿的旧体诗创作研究
2018年
顾隽卿,生于1913年,卒于1945年,四川邛崃人,善诗词,工书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四川文坛,有不少诗作在《成都快报·蜀雅》上发表。惜英年早逝,且由于他的创作均为旧体诗词,身后渐被遗忘。直到2015年,在邛崃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襄助及亲人故旧的不懈努力下,《顾隽卿诗存》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让一位70年前离世的青年诗人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曾平
关键词:旧体诗词咏物诗诗歌传统黄公度黄遵宪
晚清语言变革运动刍议被引量:2
2018年
晚清语言变革运动是朝野上下为了应对西方威胁共同开出的一剂救亡药方。这一运动看似由知识人群体发起并引导,但与晚清之前历次语言变革完全不同的是,它是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从这一运动的全局看,它俨然成为晚清新政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服务于救亡图存的国家目标。正是民间与政府、知识人群体与各级官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了晚清语言变革运动的广泛展开。
曾平
关键词:国家意志晚清
现代情感的东方式演绎——从电影《花样年华》和《卧虎藏龙》的东方韵味说起被引量:7
2001年
电影《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力图用东方人的方式来表现人类心灵深处的相似方面 ,并以此在东西方完全异质的文化之间架起桥梁。这两部在国际影坛上风光无限的影片 ,在表面的南辕北辙背后 ,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以其浓墨重彩的东方情调引人注目 ;都是在讲述一种人到中年后的心情故事 ;都是在表现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冲突与情感困境 ,而且表现的方式都是完全东方式的 :内敛暖昧、不事张扬 ,有意略去故事的许多关键性情节 ,留下广阔的叙事和表演空白让观众驰骋自己的想象。两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是由两位导演相似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西风浩荡的今天 ,中国电影如果要谋求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曾平
关键词:西方文化电影评论电影《卧虎藏龙》东方情调文化交流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突破(提纲)
<正>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郭沫若和传统诗话的作者一样,文史哲不分家,考证功夫与文学鉴赏融为一体,史学眼光与文学趣味打成一片。这一点和钱钟书的《谈艺录》很类似,都旨在打破僵化的学科疆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文学问题。当...
曾平
文献传递
地震诗歌与国民性的重塑
由普通中国人第一时间内创作的地震诗歌,以朴素的方式完成了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一次集体书写。对照晚清以来知识精英对于国民性的激烈批判,我们发现,由21世纪的中国民众及作家们书写的国民性已与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精英所书写的国民...
曾平
关键词:地震诗歌国民性文学价值
文献传递
郭沫若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评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代意识”与古代诗话形式的结合,使郭沫若的《札记》不同于任何一部传统诗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反映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界的巨大变化与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救赎的精神成果。不过,“时代意识”既赋予了郭沫若卓识,使他...
曾平
关键词:诗歌创作
郭沫若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评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正>一郭沫若的《札记》于1961年12月12日在广东从化温泉脱稿,《人民日报》从1962年2月28日起陆续刊登,相关学术讨论一直持续到1962年夏。这段时间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一段平静美好的时光。钱伯城在《1961—...
曾平
文献传递
跨越时空的对话、拯救与冒犯——评《卷耳集》兼论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被引量:1
2017年
郭沫若1920年代的《诗经》今译之作汇编而成的《卷耳集》是沐浴于五四精神之中的郭沫若与古老的《诗经》之间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郭沫若以现代精神和崭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形式对《诗经》的重新诠释与改写。一部篇幅有限的《卷耳集》,却大胆挑战了或隐或显的各种偶象,这其中至少包括:自古以来将《诗经》神圣化的经学家;白话新诗的始作者胡适;由文学革命造就的一批新的文化思想权威等等。郭沫若以其《诗经》今译的文学实践,试图证明:文言与白话、新诗与旧诗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诠释、相互沟通、相互融洽。郭氏的《诗经》今译以诗人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郭沫若对诗歌翻译问题的基本看法:反对笨伯式、注释式的诗歌直译,主张重在传达原作风神气韵的意译。郭沫若的《诗经》今译,是其诗歌翻译思想最初也是最成功的践行,并最终形成了《诗经》原作的艺术魅力与郭氏独特的艺术个性叠加之后的成果《卷耳集》。《卷耳集》不仅是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对《诗经》作品充满个性的再诠释,也是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对旧诗经典的致意与挑战。
曾平
关键词:《诗经》诗歌翻译
川味儿都市民歌里的市井百态与日常生活
2006年
通过网络及电视等现代传播渠道,《牙尖道》、《斗地主》、《成都好吃嘴》、《假老练与风车车》等一批成都方言版流行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这批歌曲还原了成都市民的生活原生态,将普通话无法诠释的成都味传达得浓郁鲜香。它们以号称是“首张地道成都味川普专辑”的《牙尖道》为代表。出于对平凡人生的强烈认同,《牙尖道》写了许多经典化的流行音乐不可能涉足的内容,其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操着一口地道的川话,挟带着成都人特有的慵懒散淡气息,以极富现代都市感的旋律,将关于成都及成都人的生活故事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娓娓道来。《牙尖道》表现的生活内容恰恰是用规范的普通话来表达注定要遗漏的部分,凸显了本土文化的独特。这既决定了《牙尖道》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它难以走出本土本乡的命运。
曾平
关键词:流行音乐方言
隐喻与同构——论《乡村志》在小说结构、叙事手法上的新变及其意义
2020年
贺享雍《乡村志》系列小说中的《盛世小民》《男人档案》和《大城小城》在小说结构和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或者完全打乱时间顺序以时空碎片及第三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穿插曲交替的方式重组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完整图景;或者以小说、纪实、访谈混搭及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交织的方式完成小说人物命运的全息拼贴图;或者以四季之名结构小说的主体部分,不仅成为农耕文明、乡村生活的隐喻,也与小说描写的实际内容形成相互补充又相互解构、相互对峙的紧张关系,大大增强了小说内在的张力。《乡村志》在小说结构与叙事手法上的一系列新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意义层次,并与作品所表现的贺家湾乡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动荡、心理裂变、命运逆转及身份重建过程形成充满隐喻的同构关系。
曾平
关键词:贺享雍小说结构叙事手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