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彦博

作品数:12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胰腺
  • 8篇胰腺炎
  • 8篇腺炎
  • 7篇急性胰腺炎
  • 5篇重症
  • 5篇重症急性
  • 5篇重症急性胰腺
  • 5篇重症急性胰腺...
  • 3篇坏死
  • 3篇坏死性
  • 2篇胰腺癌
  • 2篇预后
  • 2篇腺癌
  • 2篇急性坏死
  • 2篇急性坏死性
  • 2篇5年存活率
  • 2篇补液
  • 2篇存活
  • 2篇存活率
  • 1篇蛋白

机构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2篇曾彦博
  • 8篇杜奕奇
  • 7篇李兆申
  • 3篇董元航
  • 3篇陈燕
  • 2篇王凯旋
  • 1篇陈洁
  • 1篇谢静
  • 1篇湛先保
  • 1篇汪鹏
  • 1篇王宇欣
  • 1篇薄陆敏
  • 1篇廖专
  • 1篇王东
  • 1篇杨丽
  • 1篇李钦芳
  • 1篇田晓珍
  • 1篇李洁
  • 1篇刘爱茹

传媒

  • 5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蛋白酶抑制剂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9
2019年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起病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异常的胰酶激活在急性胰腺炎(AP)的初始、发生和后续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何抑制胰酶活性是SAP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因为SAP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且病情多变,对于蛋白酶抑制剂在SAP中的疗效、能否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不同研究间数据结果的差异较大。本文对蛋白酶类抑制剂在SAP治疗中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提供指导。
樊冬杰曾彦博杜奕奇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生长抑素加贝酯胰蛋白酶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CT引导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失败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6月长海医院胰腺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经PCD治疗的60例患者病历资料。将患者分成PCD成功组(48例)及PCD失败组(12例),记录可能引起PCD失败的各项参数,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住院时间、转归;入院后MCTSI、APACHEII评分、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的脏器数量、抗生素应用天数、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天数、液体复苏是否延迟、开始应用肠内营养的时间、营养状况等,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CTSI评分、器官功能衰竭的数量、营养不良、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延迟空肠营养、延迟液体复苏、引流管的数量、穿刺次数、引流液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是引起PCD失败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CTSI(OR=3.33,95%CI1.52—7.29;P=0.003)、引流液多重耐药菌感染(OR=8.62,95%CI1.11~67.19,P=0.040)是引起PCD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CTSI评分及引流液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影响PCD的成功率。MCTSI评分高、引流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IPN患者应慎重应用PCD治疗。
曾彦博陈燕董元航王凯旋杜奕奇李兆申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引流术
影响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胰腺导管腺癌(以下简称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其中95%的患者在诊断后的1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为5%-20%,外科手术是目前延长生存时间的首要治疗方法。文献报道手术患者的预后和临床病理有关,包括患者情况、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切缘情况、血管侵犯等,
陈燕杜奕奇李洁曾彦博田晓珍李钦芳李兆申
关键词:胰腺癌预后胰腺导管腺癌肿瘤大小5年存活率
不同晶胶比液体早期复苏对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晶胶比液体早期复苏对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间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72例MS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7d内晶、胶液体补充总量比值将患者随机分为低晶胶比组(〈4.5)、中晶胶比组(4.5-7.5)和高晶胶比组(〉7.5)。分析各组患者液体复苏参数及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例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率、胰腺坏死感染发生率、30d病死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肠内营养达全量所需时间。结果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入院24h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组7d的补液总量、整体补液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中晶胶比组比较,高晶胶比组24、72h补液总量[(3095±1253)ml比(2524±751)ml,(8005±7269)m1比(6667±1498)m1]及人院7d内晶体液总量[(14485±3917)ml比(11544±2639)m1]、晶胶比(12.7±4.9比6.0±1.0)、进展为SAP例数(12比4)、MODS发生率(41.7%比16.0%)均显著增加,而7d胶体液总量显著下降[(996±528)ml比(1968±574)m1],SIRS持续的时间l(16.5±15.2)d比(8.2±6.4)d]、肠内营养达全量所需的时间[(7.2±3.6)d比(4.8±2.5)d]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械通气率、胰腺坏死感染发生率、30d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中晶胶比组比较,低晶胶比组的7d胶体液总量显著增加[(3680±1310)ml比(1968±574)m1]、晶胶液比值显著下降(3.2±0.9比6.0±1.0),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MSAP患者采用晶胶比为4.5-7.5的液体早期复苏,可降低患者进展为SAP、MODS发生率,减少SIRS持续时间,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刘爱茹谢沛曾彦博董元航杜奕奇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补液疗法预后
胰腺癌标志物的新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虽然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和化疗药物不断地面世,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过去25年中,5年存活率仅从3%升到4%。大多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多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常用来诊断胰腺癌和判断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基因和蛋白组学的发展,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本综述回顾2009、2010年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ASCO)提出的一些关于胰腺癌检测的新肿瘤标志物。
曾彦博王凯旋李兆申
关键词:胰腺癌患者癌标志物5年存活率影像学检查化疗药物蛋白组学
肠道微生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黄华冰曾彦博杜奕奇
经皮内镜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评估经皮内镜坏死组织清创术(PE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6例接受PEN治疗的IPN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病情评估、治疗方法和治疗次数,并将PEN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和炎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6例IPN患者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2例.APACHEⅡ评分平均12.0分(10-15分),MCTSI评分平均9.3分(8-10分).6例患者共计进行13次PEN治疗,平均每例行2.2次(1-4次),术后每例患者平均放置引流管2.5根(1-4根),平均引流时间139 d(106-183 d),平均住院时间116 d(48-223 d).经PEN治疗,6例IPN患者病情均获明显好转,心率、体温及炎症指标下降,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1例术后发生胰瘘,均未行开腹手术引流.但MCTSI评分越高的患者,PEN疗程、引流管数目增加,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结论 PEN是治疗IPN的有效微创手术,但PEN疗程、留置引流管数、置管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随着MCTSI评分升高而增加.
黄华冰王东谢静曾彦博董元航陈燕李兆申杜奕奇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有关争议被引量:9
2012年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80%为轻型胰腺炎,但有20%的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着对SAP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其病死率和死亡率均有大幅下降。在SAP内、外科治疗的选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益生菌的应用等方面还有不少争议,此文就这些问题作一综述。
曾彦博湛先保李兆申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益生菌抗生素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诊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常碰到的急腹症,具有发病迅猛,早期即可出现循环、呼吸、肾脏功能的衰竭,一旦发生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SAP患者可出现胰腺坏死、大量炎性...
曾彦博
关键词:胰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
双气囊小肠镜治疗胶囊内镜滞留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评价经双气囊小肠镜取出滞留胶囊内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取出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23例胶囊内镜滞留,并经双气囊小肠镜行胶囊内镜取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是否取出分为成功组和未成功组,比较2组进镜方式、进镜深度及病变部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成功取出,成功率65.2%。2组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15.0,57.0)d比21.0(16.0,240.0)d,P:0.525]。经口进镜的成功率明显大于经肛进镜[71.4%(15/21)比0/5,P=0.007]。胶囊内镜滞留于空肠及以上经口进镜取出成功率明显大于回肠(8/8比7/13,P=0.046),且成功取出患者的进镜深度明显小于未取出患者[(167.3±33.8)cm比(258.3±23.9)cm,P=0.041]。术前x线,显示胶囊是否位于盆腔与经口进镜取出成功率(9/14比5/6,P=0.613)及进镜深度[(132.0±68.6)cm比(200.0±40.3)em,P=0.376]无关,且无法预测胶囊的实际位置。结论经口双气囊小肠镜是取出滞留胶囊内镜的有效方式,成功率与滞留时间长短无关。胶囊内镜滞留于十二指肠及空肠较回肠更容易取出。
王宇欣杜奕奇廖专汪鹏陈洁薄陆敏杨丽曾彦博李兆申
关键词: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