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文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球菌
  • 3篇淋球菌
  • 3篇大观霉素
  • 2篇淋病
  • 2篇奈瑟球菌
  • 1篇点突变
  • 1篇癣菌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试验
  • 1篇血清诊断
  • 1篇阳性
  • 1篇神经梅毒
  • 1篇突变
  • 1篇脓癣
  • 1篇壮观霉素
  • 1篇紫色毛癣菌
  • 1篇淋病奈瑟球菌
  • 1篇梅毒
  • 1篇梅毒患者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5篇蒋法兴
  • 5篇朱文
  • 3篇苏晓红
  • 3篇王娜
  • 3篇乐文静
  • 1篇王千秋
  • 1篇孙厚华
  • 1篇张思平
  • 1篇郑波
  • 1篇其木格
  • 1篇祝伦
  • 1篇戴秀芹
  • 1篇兰倩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紫色毛癣菌致姐妹2人分别患脓癣和黑点癣被引量:2
2015年
例1女,9岁。左侧头顶部见一约6.0cm×7.0cm大小暗红色痈状隆起,其上可见米粒大小脓疱,挤压时有黄色脓液流出,皮损表面头发完全脱失。例2女,5岁。系例1妹妹,左侧头皮顶部见数片黄豆至鸽蛋大小灰白色鳞屑性斑块,部分头发紧贴头皮折断,留下黑色小点。2例患儿皮损真菌镜检均(+),培养鉴定均为紫色毛癣菌。诊断分别为脓癣和黑点癣。治疗:口服伊曲康唑配合其他治疗效果明显,目前仍在随访中。
王娜蒋法兴朱文张思平
关键词:紫色毛癣菌脓癣黑点癣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正规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正规治疗后非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法检测可用于预测神经梅毒的临床指标。结果248例患者中25例(10.1%)诊断为神经梅毒。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下降程度(r=20.663,P〈0.05)、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z=-7.021,P〈0.05)与神经梅毒发生有关,而性别、年龄、梅毒分期、治疗方案、初次就诊时血TRUST滴度、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与神经梅毒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是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OR=4.685,95%CI=2.552。8.601,P〈0.05)。绘制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最佳临界滴度为1:8。结论正规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对于预测神经梅毒有一定意义。
王娜蒋法兴朱文兰倩
关键词:梅毒神经梅毒梅毒血清诊断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基因的初步检测
2013年
目的检测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16SrRNA基因中的突变位点。方法对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128mg/L]、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MIC32mg/L和16mg/L各10株)的16SrRNA基因进行DNA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16SrRN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的16SrRNA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2株(MIC〉256mg/L)为C1192T突变,1株(MIC256rag/L)为C1344T和T1345A突变,1株(MIC256mg/L)为T990G和T991C突变,1株(MIC128mg/L)为T990G、G1343C和C1344T突变,1株(MIC128rag/L)为T991C突变。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均未发生突变。结论淋球菌16SrRN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可能与大观霉素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C1192T突变可能导致高度耐药,其他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突变与不同程度的耐药相关。
蒋法兴苏晓红其木格戴秀芹孙厚华祝伦郑波王千秋乐文静朱文
关键词:壮观霉素
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将3株大观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敏感的供体NG[大观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512 mg/L]与大观霉素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的受体NG共培养,并将耐药菌株的DNA转化至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中。分别将供体菌、受体菌及共培养和DNA转化得到的NG的16sRN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可能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基因突变。结果共培养后和DNA转化得到耐大观霉素的NG株(大观霉素MIC 512 mg/L),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发现所有大观霉素耐药的NG均发现16sRNA基因胞嘧啶(C)1192胸腺嘧啶(T)突变,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未发现突变。结论共培养和DNA转化可以用于NG耐药机制研究,NG16SrRNA基因C1192T突变导致大观霉素对NG耐药。
蒋法兴朱文乐文静苏晓红
关键词:DNA转化共培养淋球菌大观霉素
淋球菌rpsE基因突变与大观霉素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淋球菌rpsE基因突变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株(MIC128 μg/ml、256 μg/ml)的rps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寻找可能的突变位点,通过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突变基因的细菌基因组DNA转化入敏感的淋球菌株,检测转化成功的淋球菌的MIC并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的突变位点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发现rpsE基因A70C(Thr24Pro)突变,而16S rRNA大观霉素耐药决定区(SRDR)未发现任何突变;大观霉素敏感菌株的16S rRNA和rpsE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转化后获得的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中亦发现了同样的rpsE基因突变.结论 rpsE基因单点突变与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相关.
朱文蒋法兴苏晓红乐文静王娜
关键词:淋病奈瑟球菌点突变大观霉素抗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