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伽师地震前后喀什台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01年
- 郑黎明朱燕续春荣
- 关键词:伽师地震地磁观测数据处理数据采集
- 李宏研究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作学术报告
- 2006年
- 朱燕
- 关键词:研究员测试技术地震监测预报地应力地壳应力
- 巴楚北4.2级地震临震预报及钻孔应变异常分析被引量:2
- 1994年
- 巴楚北4.2级地震临震预报及钻孔应变异常分析蒋靖祥,朱燕,闫均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本齐)1震前预报和实效1993年2月24日新疆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钻孔应变分析人员蒋靖样作临震预报,并填写了正式的预报卡片。预报意见是:"乌什150km范围内...
- 蒋靖祥朱燕闫均科
- 关键词:地震预报临震预报钻孔
- 美国雷舍利尔理工学院斯蒂文·洛克教授来新疆开展第二期天山地震动力学合作研究
- 2006年
- 2006年7月15-22日,美国雷舍利尔理工学院斯蒂文·洛克教授来新疆开展第二期天山地震动力学合作研究。16-20日,洛克教授在新疆地震局专家陪同下,赴南天山在中美合作的10个地震台站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21日上午,受新疆地震局邀请,洛克教授为科研人员做了专场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洛克教授从“用表面射线和钻孔记录进行精确地震定位确定SAFOD钻孔目标”和“适用于局部记录地震图像的微局部时间反演和层析成像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旧金山圣安德烈斯断裂带研究中采用的一些综合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 朱燕
- 关键词:地震动力学南天山地震数据采集层析成像技术
-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 1997年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毗邻南天山地震带和帕米尔弧形构造东北侧的伽师地区连续发生 7次6级以上地震,此次强震群所表现出的强度大、频率高、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长等特征,为板内地震所罕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显示,...
- 单建新何玉梅朱燕马宝柱杨成荣
- 关键词:伽师强震群伽师地震震源破裂
- 文献传递
- 地震前兆数据库软件的使用被引量:2
- 2003年
- 新疆地震前兆台网中心通过远程拨号的方式采集各台点的数字化数据,运用前兆通讯、数据服务等软件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入库及基本数据查询等前兆数据库的各种操作,方便了分析人员的使用。初步建立起地震前兆数据库。
- 陈述新朱燕
- 关键词:地震前兆数据库数字化数据
- 新疆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朱燕史勇军巴克高祥真黄建明
-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地磁磁暴地震前兆
- 新疆天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图象被引量:28
- 1994年
-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法建立起天山和邻近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图象,结果表明:(1)北天山和天山中部地区为隆起的高速地区,吐鲁番盆地、库车拗陷、柯坪断块、喀什拗陷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构成了天山北南两侧的山前低速区。伊犁盆地和西昆仑是壳内稳定的高速块体,巴楚隆起一直延伸到地壳的底部。沿天山主峰和西昆仑公格尔一带,莫霍面形成五大低速区;(2)北天山和准噶尔西部岩石圈厚度较大,具有高速特性,在其顶部80km左右可能存在较流物质。天山南部岩石圈的性质不明显,喀什地区位置120—280km之间存在的低速锥形体估计与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有关;(3)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上地壳低速区与下地壳高速区之间的梯度带往往与强震的分布有关,有可能成为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4)天山南北缘的地震多发地带是壳内介质结构极不均匀的地区,也是深大断裂较为发育的区域,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破裂或层间滑动而引发地震。
- 胥颐朱介寿刘志坚张华卿朱燕
- 关键词:CT速度图象地壳上地幔
- 巴楚—伽师M_S6.8地震地磁异常特点分析
- 2004年
- 通过分析、比较1996—2003年喀什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新疆伽师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多次6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异常特征,发现在这几组地震活动过程中喀什地震台的地磁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说明与地震破裂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相关性,且地磁响应比异常和总强度差值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站周围小范围的震源区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巴楚—伽师6.8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并不十分突出,有别于1996—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前地磁异常量较丰富的特点。
- 朱燕
- 关键词:地磁异常低点位移震源机制
- 地震复杂性前兆与强震多重分形谱异常被引量:7
- 1997年
- 大量的震例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地震孕育的非线性过程、大破裂发生前,近震源区不同观测点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不重复的。但从整体上看,声发射(小震)和形变场随着应力的增加而存在由无序→有序,从简单→复杂,由“白脸”变“花脸”的变化则是确定的、可重复的。要注意,这里的重复不是细结构的重复,而是宏观图像复杂性增加的重复。这种具有重复性的、地震宏观图像复杂性的变化,称为地震复杂性前兆。显然它不同于某一物理某种定式的变化,它是以地震孕育的非线性过程作为物理背景的。探索、寻找描述、刻画地震前兆复杂图像演化特征的方法与指标,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新课题。地震时空分布的分形结构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科学认识。地震时空分布通常是多重分形集。远离中强震发生时,可近似地认为是简单分形集。此时Dq值几乎不随q而变,f(α)-α集中在很小范围内。许多展例表明,强烈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多重分形谱Dq-q曲线变陡,正q区Dq值下降,负q区Dq值上升。在f(α)-α曲线上,表现为奇异性强度因子α取值变宽。异常时间一般提前几个月至1~1.5a。双标度Contor模型理论分形谱及空间分布数值模型研究表明,强震前地震多重分形谱异常的物理本质是,点集(地震和前兆)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增加了,?
- 朱令人周仕勇杨马陵王海涛朱燕
- 关键词:地震前兆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