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家胜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80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腭部
  • 2篇颌面
  • 2篇颌面部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面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血栓
  • 1篇牙线
  • 1篇智齿
  • 1篇入院
  • 1篇入院检查
  • 1篇上皮

机构

  • 7篇解放军第18...

作者

  • 7篇李家胜
  • 4篇周剑虹
  • 4篇任常群
  • 4篇吴雪

传媒

  • 3篇临床军医杂志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颌面部外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1例
2010年
李家胜任常群周剑虹
关键词:颌面部外伤下肢静脉血栓入院检查皮肤裂伤额部
腭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1例
2012年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papill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即疣性癌,是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具有独特性的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其好发部位为宫颈和阴茎,在头颈部较少见,发生在口腔黏膜则更为罕见。我科曾诊治1例腭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
任常群周剑虹李家胜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乳头状CARCINOMA腭部好发部位口腔黏膜
腭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1例报告)
<正>目的:通过报道我科于2010年6月诊治的1例腭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患者女性,78岁,因发现左腭部无痛性、渐长性肿物半年入院。患者入院前半月在外院曾行左腭部肿物切取...
任常群周剑虹李家胜
文献传递
不同排龈时间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3年
目的比较三种排龈时间对修复楔状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颈部边缘平龈或位于龈下1 mm内的楔状缺损患牙120颗,修复前使用排龈线于颊侧龈沟分别进行三种时间的排龈(Ⅰ组:5 min;Ⅱ组:10 min;Ⅲ组:15 min),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1年后随访,以改良USPHS临床评价修复体标准对各组修复材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三组修复材料均无脱落,排龈5 min组修复材料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情况、继发龋及牙龈炎症状况的不满意率均显著高于排龈10 min组及排龈15 min组(P<0.05)。排龈10 min组及排龈15 min组修复材料的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情况、继发龋及牙龈炎症状况的不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排龈5 min与排龈10 min及15 min的修复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为了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临床修复楔状缺损,应至少排龈10 min。
吴雪李家胜
关键词:楔状缺损
下颌水平及近中阻生智齿分牙拔除过程中分牙线位置及角度的选择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下颌水平及近中阻生智齿拔除过程中分牙线位置及角度如何选择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需拔除下颌水平或近中阻生智齿患者105例,175颗牙,其中水平阻生77颗牙,近中阻生98颗牙,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60例。结果患者选择合适分牙线及分牙角度可减少拔牙手术时间,A组:(20.62±5.15)min,B组:(23.2±6.78)min(P<0.05),并能减少术中再次分牙操作,A组:5颗,B组:18颗(P<0.05)。结论术前评估下颌阻生智齿阻力,并于术前确定分牙线及分牙角度在下颌水平或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很有必要。
李家胜吴雪
小“S”形深部拉钩在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固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25例(30侧)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均采用小"S"形深部拉钩辅助下复位,用侧壁拉力螺钉行坚固内固定,全部治愈。应用小"S"形深部拉钩可缩短手术时间,复位效果好,可有效避免深部组织损伤,值得推广。
李家胜任常群吴雪周剑虹
关键词:骨折髁突复位固定
颌面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例EH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EH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EH的症状为颌面部无痛性暗红色膨隆,查体可见局部轻度压痛,活动可不受限。病理学特征为瘤细胞上皮样或短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圆形,核分裂像少见,排列呈葱皮样或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D34(+)、vimentin(+)。治疗予以局部广泛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至今未发现复发。结论颌面部的EH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肿瘤广泛切除术后应严密随诊,如有复发需再次手术扩大切除,术后如病理证实有恶性表现需结合行放化疗。
李家胜吴雪
关键词:颌面部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颌面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