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平星

作品数:39 被引量:80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生态
  • 8篇经济带
  • 6篇西江经济带
  • 6篇广西西江经济...
  • 6篇长三角
  • 5篇碳排放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城市
  • 3篇生态脆弱性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区域生态
  • 3篇协调度
  • 3篇泛长三角
  • 2篇一体化
  • 2篇人口
  • 2篇生态廊道
  • 2篇生态文明
  • 2篇适宜性
  • 2篇土地利用
  • 2篇能源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河海大学
  • 2篇上海市现代管...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苏省哲学社...
  • 1篇中国联合工程...

作者

  • 39篇李平星
  • 9篇陈雯
  • 8篇孙伟
  • 7篇樊杰
  • 5篇陈江龙
  • 3篇陈诚
  • 3篇段学军
  • 2篇曹有挥
  • 2篇高金龙
  • 2篇袁丰
  • 2篇王磊
  • 2篇周健
  • 1篇周侃
  • 1篇杨桂山
  • 1篇靳诚
  • 1篇吴威
  • 1篇孙威
  • 1篇徐勇
  • 1篇周健
  • 1篇梁双波

传媒

  • 4篇地理研究
  • 4篇地理科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环境保护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唯实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规合一”中生态管制作用与任务被引量:16
2015年
生态管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生态管制在"多规合一"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生态管制的概念与特征,美国、英国等国际生态管制的经验做法;通过分析我国生态管制在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提升生态管制规划地位、构建生态管制规划体系、建立生态管制空间识别与划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多规合一"空间衔接和边界划定提供有效手段。
陈雯孙伟李平星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被引量:56
2015年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学者、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关联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指标体系,对2007年、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各指标的进步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有一定增加,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位置,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活方式尚有待提升、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李平星陈雯高金龙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1990-2014年泛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6年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陈江龙李平星高金龙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泛长三角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李平星孙威
关键词:生态补偿经济地理学主体功能区划
发达地区城市空间水环境效应与影响机理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区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以经济发达的宁波市区为例,通过水环境敏感性与水质现状两方面综合评价城市内部空间水环境效应,从中心城区至外围地区,因人口集聚水平、产业发展类型和水污染处理能力的差异,水环境效应指数不断降低;探究其空间异质性,各乡镇评价单元水环境效应指数存在正向相关;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水环境效应影响机理,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水环境演变的基础,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则是造成水环境压力的直接原因。人口空间集聚带来的水污染排放,产生的水环境效应远高于其它因素,是城市内部水环境下一步治理的重点。
杨清可段学军王磊李平星
关键词:水环境效应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被引量:46
2017年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0.596。(2)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1996~2015年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高,利用效益提升显著。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与盐城等市的利用效益较低,"中部凹陷"特征明显。(3)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总体耦合态势可划分为减弱-波动-增强3个阶段,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重心均向东南移动,但效益重心移动速度稍快。(4)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度与开发效益耦合度大于0.8,低值区集聚在淮安、盐城等地。
杨清可段学军李平星王磊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生态可占用性分析——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被引量:30
2011年
生态可占用性是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生态系统或者生态空间可以被开发利用的程度,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论文提出生态可占用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并利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分析了广西西江经济带景观单元的可占用性,提出分区方案。研究表明,可占用性低值区、较低值区、中值区、较高值区和高值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12.17%、18.75%、38.55%、28.69%和1.84%。大部分建设用地分布在较高值区内,其余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高值区,而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则主要分布在中值区。文章认为,研究能够揭示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分布规律和区域生态空间布局;虽然受到源的分布、尺度和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但所得结论对于引导区域开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平星陈东樊杰
关键词:区域规划西江经济带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3年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协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与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内涵。在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强度机制基础上,基于1998—2019年省级尺度面板数据,定量探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碳排放强度上升,且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在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城镇化、抑制创新发展、强化资源错配等带来碳排放强度增加,且市场化水平、政府行为在二者关系中呈现显著调节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碳排放强度效应呈现显著时空异质性:一方面,表现为1998—2011年显著正效应与2012—2019年不显著负效应差异;另一方面,表现为东部不显著负效应、中西部显著正效应对比。在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调作用,通过优化城镇化模式、提升创新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闫东升孙伟李平星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碳排放强度
降尺度与融合化: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代“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序言被引量:4
2021年
由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增加尚未脱钩,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生产生活污染源头治理上仍然面临排污基数大、溢出效应强、空间跨度广等难题,亟需强化污染源管控精准落地、建立健全面向污染源头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以降尺度与融合化空间管控形成更加精准、严格、高效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系统提升环境空间治理效能.本文基于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力视角分析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科学基点及优化逻辑,从降尺度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体系、形成融合化环境管理机制、嵌入多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夯实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化支撑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路径.此外,研究团队结合典型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实证,从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过程和格局入手,按照"驱动机制解析—分区分类管控—环境效应评估"的主线设置了"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以期为污染物源头减排及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探索、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周侃徐勇徐勇陈雯汤青陈雯
关键词:环境功能降尺度
基于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长三角为例被引量:12
2021年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兼具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关联性研究的理论价值、指导生态空间跨区域协同保护的现实意义.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为案例,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关联性,开展生态过程模拟和潜在生态廊道识别研究,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格局;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解析生态空间格局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核算生态空间格局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变化,分析污染物排放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潜在生态廊道和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涵盖大部分城市,并主要分布在江苏沿江、安徽南部和浙江东南部地区;生态空间格局内生态用地占据主导,建设用地有缓慢增长的态势,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降低;浙江东南部、安徽南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且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廊道内部缓冲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高,适合作为构建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载体;污染物排放与一体化生态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未来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同步促进污染物减排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李平星陈雯邹露蔡希
关键词: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排放长三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