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幼蒸

作品数:32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6篇语言文字
  • 3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1篇仁学
  • 11篇符号学
  • 6篇哲学
  • 6篇人文
  • 6篇人文科学
  • 6篇文科
  • 4篇释学
  • 4篇伦理
  • 4篇伦理学
  • 3篇电影
  • 3篇电影理论
  • 3篇重读
  • 3篇现象学
  • 3篇论语
  • 3篇胡塞尔
  • 3篇汉学
  • 3篇《论语》
  • 2篇电影美学
  • 2篇儒学
  • 2篇斯特劳斯

机构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弗吉尼亚大学

作者

  • 28篇李幼蒸

传媒

  • 4篇哲学研究
  • 4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太平洋学报
  • 2篇当代电影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北京青年政治...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圣经文学研究
  • 1篇符号与传媒
  • 1篇当代儒学
  • 1篇国际儒学论丛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88
  • 1篇1987
  • 1篇198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列维-斯特劳斯对中国社会科学启示之我见被引量:7
2010年
在人类学界,列维-斯特劳斯的学说"毁誉参半"。列维-斯特劳斯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化人类学论述所表现出来的跨学科理论思维的创新精神:从"哲学层面"转换到"理论层面"。从人类全体的新世纪人文科学全面重组的整体科学需要来思考,应该给予一切对学术有贡献的重要国内外学者以充分的关注和尊重,而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区别具体学人的优劣短长。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应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李幼蒸
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
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与人文科学的符号学方向--论南京“世界符号学大会”的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由国际符号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2012年10月5~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世界符号学大会首次移师亚洲。本次大会筹备会顾问、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李幼蒸先生在会上作了主题讲演并致闭幕词。众所周知,李幼蒸先生从事符号学研究三十余年,相关著译甚夥,对于符号学在中国及世界华文文化圈的引介与推广,对于加深汉语学界对西方哲学与中西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均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深刻反思以哲学为中心的基本教义主义的限制性与排他性的基础上,李幼蒸先生完成了其学术思想的第一次转向——从哲学转向更为完整的、立基于机构性泛语意分析、以跨学科为导向的符号学理论。近年来,李幼蒸先生将其研究视角扩展到当代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启了他研究思路的第二次转向:由学术体制内泛语意分析跨步迈向以人为本的伦理学。这种新人本主义伦理学强调知识分子对增进人类福祉的社会责任,试图促成一种历史上有效的主体伦理学的现代化复兴。本文即系李幼蒸先生根据会议讲演稿及闭幕式致词整理而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在符号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思考,阐释了他有关符号学对于推动中国人文科学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刊发此文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符号学研究,对于促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均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李幼蒸
关键词:人本主义伦理学人文科学
论《论语》《孟子》文本之现代性
2019年
《论语》一书为古代读书人入手一册的必读书,现代化以来的今日竟仅成为国学家的专门研究对象。但《论语》与所有其他古籍不同,其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本人强烈主张亦应将其视为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不分中学西学专业)的必读书。其主要作用为有助于树立知识分子的积极人生观与治学观,其看似简单的“学为己”原则实为一切学人提供了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座右铭,其意为:学人应仅以自身作为研学中“相对比较高低”之对象,其学其习,均止于以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为目的,而非以胜于他人为目的。
李幼蒸
关键词:人文知识分子《论语》治学观座右铭
简论“重读”《论语》
2015年
鉴于古今背景及其语言表达的差异,加之学科间的制度性局限,本质上与一切宗教传统不同的仁学伦理学经典《论语》,应该在新知新学新理的语境内加以深入开发。为解决古今经典文本读解的差异问题、进而在义理的层面上也达到现代人类认识论水平的读解规模,必须先将中西双方传统上的定式化的"道德哲学"研究框架松解后,借助于现代符号学知识,尤其是在符号学理论主流领域内,有效推进中西古今人文学术的汇通工作,在人文科学跨学科框架内进行仁学伦理学科学的现代重建。
李幼蒸
关键词:重读符号学《论语》
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批评被引量:10
1999年
李幼蒸
关键词:历史哲学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历史过程实在论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被引量:4
1985年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
理查.罗蒂李幼蒸
关键词:物理主义语言哲学自然主义世界图景戴维森论文形式
中国符号学与西方符号学的理论互动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指出,一般符号学或理论符号学,并非是某种"元符号学"或"符号学哲学",它本身可视作在"符号学"之外的诸学科内一般性理论因素和学科专业内容之间的综合物。因此,理论符号学本身的构成也相关于种种常规学科,包括非西方的传统人文学科。在此意义上,现代化了的非西方的或东方的符号学,也可能对未来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独立的贡献。符号学的理论不应以传统哲学或准哲学为基础,而只应成为在人文科学跨文化、跨学科框架内加以重新组织的新型认识论-方法论系统。"中国符号学",作为世界上典型的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非西方符号学领域,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为此须首先调整新世纪中国人文科学发展的整体布局,勇于拓广和深化中国学界对世界人文科学主流理论的批评性研讨。未来"中国人文科学"概念,将意味着在中国地区所进行的新世纪全球人文科学现代化重整事业。对西方人文科学主流理论的深入研究,将成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现代化的必要知识论准备条件之一;而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化发展,亦将反过来有效地促进西方主流理论的改进。所以,中西人文学术在理论层面上的交流,并不仅仅是西方向中国进行片面的理论知识传播、以及中国向西方提供东方历史资料的问题,而是朝向于双方在人类人文科学领域开展高层次理论对话的问题。"中国符号学"作为学科范畴,正是在此"符号学全球化"框架内加以规定的,并将成为中西人文理论对话的主要方法论工具。
李幼蒸
关键词:符号学跨学科跨文化哲学
王阳明和胡塞尔的心学还原论——“重读王阳明”和“重读胡塞尔”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一切信仰和道德体系中,中国仁学表现出伦理学上最确当的立场,这首先是指人本主义主体内独立意志存在之肯定。但是无论是王阳明心学还是胡塞尔的主体学,都是在各自生存时代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伦理学思想都与其他相关历史思想因素结合在一起。本文意图通过将两人各自的"心学伦理学核心"与各自的其他关联方面加以合理"分离",以突显主体的独立地位。本文所谓的"还原论",实即从各自论述话语系统中进行主题逐一"分离"之谓。对于王阳明,还原论主要指将其心学与儒教政治社会观和禅学宗教观的分离。对于胡塞尔,主要指将其本体论和其西方形上学和逻辑学体系加以分离。本文的论述属于此一比较研究的描述性初阶,用以作为今后仁学、阳明学、以及现象学伦理学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准备。
李幼蒸
关键词:致良知还原论意志论
论“重读胡塞尔”的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重读胡塞尔"口号的提出显示了我们的思考前提与当前西方学界的"哲学共识"之间存在着颇多不同之处。对于当代西方现象学和胡塞尔学学术的制度性规范,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对峙",实乃现代哲学和人文理论发展史上"理性方向"和"非理性方向"间"世纪性对峙"之典型。面对根深蒂固的制度化学术格局,唯有中国传统仁学的主体伦理学态度之介入或有可能提供合乎理想的治学方向。
李幼蒸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符号学仁学
现代儒学研究随想·哲学篇——和刘述先先生商榷
2016年
“儒学”作为思想史上的学派名称和作为现代学科,是两件完全不同之事,而十分遗憾的是,海外新儒家学派一向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了学术研究中的概念不清。随之产生的混淆为:将思想史的客观研究和今拟加以部分继承的传统儒学价值学信仰视为同一。实际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须在现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全域中加以重新检视和再评价。对于其价值信仰部分,自然应该参照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和伦理学加以重新估定;而对于今日应该如何分析研究儒学思想史,也同样应该根据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整体成就进行。我们在此特别指出战后兴起的符号学—解释学等跨学科—跨文化认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关二课题系统的现代科学研究,均不可能仅在“儒学学科”或“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之内进行;今日儒学研究根本就应该成为最典型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前沿学术领域。本文据此立场回顾港台新儒家哲学学派的观点,特别是围绕该派第三代代表哲学家刘述先先生所论述的该派第二代代表哲学家牟宗三先生的学术成就意义问题,略谈自己的看法,以为商榷。
李幼蒸
关键词:儒学仁学人文科学新儒家中国思想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