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 作品数:93 被引量:165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ENKL患者,予单纯放疗3例,单纯化疗9例,其余15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其中3例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B组症状、乳酸脱氢酶(LDH)、一般状况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Arbor分期、治疗模式和近期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2(2—42)个月。1、2、3年的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5%、71.6%、53.7%。早期(I期+Ⅱ期)及晚期(111期+Ⅳ期)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2.3%(P=0.368),早期患者单纯放疗或化疗4例均获总有效(OR)(CR+PR),化疗联合放疗10例,OR9例。晚期患者单纯化疗8例,OR2例;化疗联合放疗5例,OR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近期疗效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对于ENKL早期患者,放疗或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放化疗联合治疗及auto—HSCT是治疗晚期ENKL的重要方法。年龄及近期疗效可作为判断ENKL预后的参考因素。
- 李楠李彩霞刘红叶璐马超吴德沛
-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预后
-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临床观察与研究
- 目的:非骨髓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在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多种血液病的治疗,通过对21例血液病患者行NST治疗来探讨其疗效及毒性。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8例,重症再障(SA...
- 马骁吴德沛孙爱宁傅琤琤唐晓文仇惠英苗瞄李彩霞刘跃均夏学鸣林宝爵
- 文献传递
- 以氟达拉滨为主的预处理行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7例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对 1 7例血液病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T)治疗 ,并探讨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 3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6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4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2例 ,多发性骨髓瘤 1例。供者为其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动员方案 :G CSF 30 0 μg 1 2h× 5d后分离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输注CD3 4 +细胞数 (2 .1 5~1 0 .0 1 )× 1 0 6 kg;T细胞总数 (2 .52~ 1 0 .2 6)× 1 0 8 kg;单个核细胞数 (4.87~ 1 7.1 3)× 1 0 8 kg。预处理方案为 :氟达拉滨 30mg·m-2 ·d-1 × 6d ;白消安 4mg·kg-1 ·d-1 × 2d ;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 1 2~ 1 5mg·kg-1·d-1 × 4d ;阿糖胞苷 50 0mg d× 3d或环磷酰胺 50mg·kg-1 ·d-1 × 2d。单用环孢菌素A(CsA) 3mg·kg-1 ·d-1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处理及移植治疗。 1 1例出现轻微黏膜炎 ,1例有血清病样表现 ,1 0例发生轻度肝功能损害 ,2例在应用CsA过程中有轻度肾功能损害。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和慢性GVHD各 5例 ,并发间质性肺炎 5例 ,无肝静脉闭塞症、出血性膀胱炎、白质脑病、严重的感染及出血发生。移植后第 8天 (+8天 )~ +1 9天造血重建。 1 6例患者已达完全嵌合?
- 吴德沛马骁孙爱宁傅琤琤唐晓文仇惠英苗瞄刘跃均李彩霞夏学鸣林宝爵
- 关键词: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氟达拉滨预处理移植物抗宿主病
- BCL2抑制剂Venetoclax联合化疗在3例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efractory/recurrent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 AML)对普通化疗药物不敏感,甚至耐药,尤其是老年R/R AML,再次使用强化疗缓解率<30%[1],可能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但治疗相关死亡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及分子机制研究的进步,一些低毒新药的出现给R/R AML的治疗带来了创新和曙光。下面介绍3例BCL2抑制剂Venetoclax联合化疗在R/R AML中的应用。
- 宗香萍杨贞周进李静李彩霞吴德沛
- 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转归。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的初诊Ph^+-ALL患者30例。诱导化疗均采用CDOLP方案,其中16例化疗不敏感者联合伊马替尼治疗。11例进行allo—HSCT,19例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巩固治疗。维持化疗采用V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WBC〉30×10^9/L;29例细胞免疫学标记为B系表达;1例为T系表达;24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96.7%,中位CR时间9(2~20)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4.7±9.8)%和(30.0±12.4)%;1年和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28.8±9.5)%和(19.2±10.1)%。30例中13例bcr—abl融合基因持续转阴,持续bcr—abl阴性者较持续阳性及复发者OS率高(70.7%对61.3%,P=0.267)、EFS率高(61.7%对17.3%,P=0.01)。移植与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36)个月和14(4~22)个月;移植组比化疗组OS率高(71.6%对58.8%,P=0.189)、EFS率高(36.4%对21.8%,P=0.045)。高白细胞组患者和非高白细胞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8)个月和29(5~36)个月。高白细胞组比非高白细胞组OS率低(46.9%对83.1%,P=0.003)、EFS率低(15.5%对50.8%,P=0.009)。结论伊马替尼能够显著提高Ph^+-ALL患者的CR率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转阴率,延长非移植患者的缓解期。伊马替尼联合allo—HSCT有望提高Ph^+-ALL患者的治愈率。
- 李彩霞吴德沛刘红刘跃均马骁吴小津陈晓晨孙道萍
- 关键词:费城染色体伊马替尼造血干细胞移植
- 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及调控基因FOXP3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 刘跃均吴德沛李彩霞何军邱桥成曹俊杰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黄海雯蒋亦彬金正明李彩霞阮嘉吴德沛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尼洛替尼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尼洛替尼(NIL)血清谷浓度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服用NIL剂量将其分为A组(44例),600-800 mg/d;B组(10例),400mg/d。通过液相色谱-单联质谱法分析服用不同剂量NIL治疗的CML-CP患者的血清药物谷浓度,探讨其与患者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54例患者中位NIL血清药物谷浓度为1.71(0.52-5.93)μg/ml,其中A组和B组NIL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2.09±1.21μg/ml和0.94±0.27μg/ml,A组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01)。A组中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主要分子学缓解(MMR)者24例,未达MMR者20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70±0.75μg/ml和2.03±0.82μg/ml(P=0.154)。发生Ⅲ-Ⅳ级重度不良反应患者13例,0-Ⅱ级轻度不良反应患者31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3.09±1.76μg/ml和1.76±0.68μg/ml(P=0.018)。B组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者4例,未达MMR者6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5±0.27μg/ml和0.83±0.24μg/ml(P=0.051)。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比率在A组、B组分别为24/44(54.5%)和4/10(40%),(P=0.494);但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A组、B组分别为13/44(29.5%)、0/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CML患者NIL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与患者服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低剂量服用NIL治疗可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王童李彩霞陈晓晨顾彩红杨丹王普邹璆吴德沛
-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尼洛替尼血清药物浓度
- 树突状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 2005年
-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不仅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有力启动者,还在机体对自体和外来抗原产生耐受中起着关键作用。DCs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耐受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不同来源以及发育中处于不同阶段的DCs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所起作用不同,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曹俊杰李彩霞吴德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树突状细胞耐受DC抗原提呈细胞自体
- 不同预处理移植后树突状细胞早期重建及与移植物中CD34^+细胞相关性分析
- 2006年
- 目的:比较不同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重建情况,以及移植物中CD34+细胞是否影响移植后早期DCs亚群重建。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不同预处理移植后早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水平。结果:移植后早期清髓性移植患者体内DCs亚群数量非常低,常规移植组移植后14天与半相合移植组相比,DC1、DC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清髓性移植组(NST)DC1、DC2高于清髓性移植组,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天和60天,所有组DC1、DC2略有波动,但是幅度不大。以输入的CD34+细胞数平均分为三组,三组患者DC1、DC2移植后14、30和60天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后患者早期DCs重建较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患者早,而常规移植和半相合移植早期DCs重建较慢,二者无差别。移植物中的CD34+细胞不影响移植后早期DCs亚群重建。
- 曹俊杰吴德沛李彩霞吴小津刘跃均常伟荣朱子玲孙爱宁马骁张学光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