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军

作品数:14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乳腺
  • 8篇免疫
  • 7篇病理
  • 6篇组织化学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临床病理
  • 4篇导管
  • 4篇细胞
  • 3篇导管内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腺化生性癌
  • 3篇肿瘤
  • 3篇化生
  • 3篇化生性癌
  • 2篇导管癌
  • 2篇导管内增生性...
  • 2篇性病
  • 2篇增生

机构

  • 1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4篇步宏
  • 14篇李新军
  • 13篇魏兵
  • 11篇张红英
  • 9篇陈卉娇
  • 5篇郎志强
  • 1篇陈海玲
  • 1篇张璋
  • 1篇唐源
  • 1篇刘柏龄
  • 1篇李青
  • 1篇杨可
  • 1篇王玉芳
  • 1篇郭华

传媒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第六届全国诊...
  • 1篇全国软组织和...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实体型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导管内乳头状癌(solid 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SPC)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1 例SPC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大体和镜下病理特征, 并进行免...
魏兵步宏陈卉娇张红英李新军
文献传递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cribriform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郎志强魏兵李新军步宏张红英陈卉娇刘柏龄杨可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伴有腺样囊性癌转化的乳腺微腺腺病
2004年
李新军魏兵张红英步宏
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乳头状肿瘤和小叶肿瘤中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应用,概述了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癌的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乳头状肿瘤和小叶肿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步宏魏兵李新军
关键词:乳腺导管癌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抗原微波热修复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乳腺癌激素受体检测的常规方法,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标准化程度令人担忧。英国国家免疫细胞化学外部质量评估方案(NEOAS-ICC)曾评估200余个实验室对同一例乳腺癌组织进行的雌激素受体(ER)染色,发现仅36%的实验室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⑴.
李新军魏兵陈卉娇张璋张红英步宏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抗原
免疫组化对照芯片的设计和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郎志强魏兵唐源步宏李新军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乳腺
分泌型脑膜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分泌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9例分泌型脑膜瘤分别进行HE、过碘酸-希夫(PAS)和PAS酶消化后(PAS—D)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CEA、CK、EMA和MIB-1等标记;1例肿瘤进行电镜观察。结果9例分泌型脑膜瘤分别位于碟骨嵴、左顶部或额部;5例有明显的肿瘤周围水肿;9例中7例随访时间6~88月,未见复发;组织学特点:细胞质内或细胞间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透明包涵体,血管周细胞增生;9例包涵体PAS染色及PAS—D染色均呈阳性;免疫表型检测显示9例肿瘤细胞PR阳性,8例ER阴性,7例包涵体和周围细胞CEA、CK、EMA阳性。1例MIB-1阳性率为5%,余8例MIB阳性率不超过2%。电镜观察见细胞间腔隙形成及含有粘液的细胞。结论分泌型脑膜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脑膜瘤亚型,显示腺上皮分化,复发率低,预后较好。
李新军张红英郎志强魏兵陈卉娇步宏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特征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CK34βE12和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肌上皮标记、超微电镜对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28例导管普通型增生(UDH)、10例不典型增生(ADH)和25例导管原位癌(DCIS)。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34βE12、CK14、CK8、浕SMA、calponin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4例UDH和1例DCIS通过电镜观察其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CK5/6在UDH、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0.0%和0。CK34βE12和CK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和82.1%(UDH)、20.0%和30.0%(ADH)、24.0%和28.0%(DCIS)。所有UDH的增生细胞均不表达浕SMA、calponin和p63。电镜观察显示UDH和DCIS的增生细胞中未发现符合肌上皮超微特征的细胞存在。结论基底型CK有助于UDH和ADH/DCIS的鉴别诊断,其中CK5/6较CK34βE12和CK14特异性更高。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支持UDH的增生细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郎志强魏兵步宏张红英李新军陈卉娇
关键词:CK5/6乳腺增生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电镜
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本组肿瘤中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13例、癌肉瘤1例。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2·4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SCC和ASC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和66·7%。巨检45%病例呈囊性。镜下角化型SCC2例、棘层松解型1例、角化与棘层松解混合型2例、角化与梭形细胞混合型1例。ASC中的SCC成分均为角化型,腺癌成分则为浸润性导管癌,仅1例混有少量黏液癌。1例癌肉瘤含有鳞癌、腺癌和软骨肉瘤成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的SCC成分均呈CK34βE12、CK5/6、CK14和p63阳性,ER、PR阴性。5例腺癌成分呈CK34βE12灶性阳性,各有1例腺癌成分灶性表达CK14和CK5/6。CK8阳性见于所有腺癌成分,仅1例SCC成分呈灶性阳性。SMA在本组肿瘤的腺鳞两种成分均呈阴性。结论MCSC以ASC最为常见,眼观呈囊性是其特点之一。SCC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变异。CK14、p63和CK8作为一种组合可能有助于SCC的鉴别诊断。规范诊断标准的大样本研究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病理资料。
李新军魏兵步宏张红英陈卉娇陈海玲
关键词:化生性癌
统一诊断标准对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病理诊断重复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统一诊断标准对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诊断重复性的影响 ,寻求提高病理诊断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 参照Page标准收集 4 3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 ,每例选取一张切片并随机排序。 10位病理医师两两配对后随机进入试验组 (统一诊断标准组 )和对照组 ,各自独立读片后从轻度普通型增生、中 重度普通型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中 重度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浸润这 6种诊断中选取一种 ,并采用STA TA统计软件对两组病理医师间的诊断重复性进行Kappa分析。同时以两位乳腺专科病理医师按照Page标准确认的诊断作为参照 ,对两组病理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和过度诊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统一使用Page标准的试验组的诊断重复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 6种、3种和 2种诊断时的总K值分别为 0 2 893,0 3371,0 4 92 8和0 10 0 3,0 15 0 3,0 340 5 ) ,说明统一诊断标准有利于提高诊断重复性。同时 ,诊断类别简化也提高了诊断的可重复性。试验组医师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诊断。结论 统一诊断标准是提高病理诊断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
魏兵张红英王玉芳步宏陈卉娇郭华戴晴晴汤曦郎志强李新军
关键词:病理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