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脑梗
  • 9篇动脉
  • 9篇血管
  • 9篇梗死
  • 7篇脑梗死
  • 6篇缺血
  • 6篇颈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清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病
  • 3篇疗效
  • 3篇脑梗塞
  • 3篇急性
  • 3篇梗塞
  • 3篇骨折
  • 3篇出血
  • 2篇胆红素
  • 2篇胆红素水平
  • 2篇丁苯

机构

  • 18篇大庆龙南医院
  • 11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29篇李春双
  • 12篇伍丽红
  • 8篇惠凯
  • 6篇徐树军
  • 6篇朴影
  • 6篇刘娜
  • 5篇蔡振利
  • 4篇邵琦
  • 4篇罗璇
  • 3篇周典贵
  • 3篇田飞鹏
  • 3篇惠凯
  • 3篇耿红梅
  • 3篇朴影
  • 2篇郭柳彩
  • 2篇杨巍
  • 2篇焦海旭
  • 2篇邵建萍
  • 2篇王淑荣
  • 1篇任中秀

传媒

  • 8篇中国伤残医学
  • 6篇中国血液流变...
  • 5篇中外医疗
  • 2篇黑龙江医药科...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药物滥用...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系统医学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4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4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临床优势明显。
田飞鹏李春双邵建萍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
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胆红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娜邵建苹伍丽红朴影李春双惠凯
关键词:脑梗死胆红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康复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肢体疼痛、肿胀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肢体疼痛、肿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早期康复疗法组、常规基础治疗组,各50例.常规基础治疗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早期康复疗法组采用早期康复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肢体疼痛、肿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障碍、腕关节功能及康复满意度.结果治疗后,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肢体肿胀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基础治疗组,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定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均低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疗法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94.00%高于常规基础治疗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后采用早期康复疗法较常规基础治疗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肢体疼痛、肿胀程度.
田飞鹏万东华李春双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早期康复疗法肢体疼痛肢体肿胀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比较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7.3±11.8)min及骨折愈合时间(9.3±1.9)周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51.6±9.8)ml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固定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对而言,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有利于术后骨折的尽快愈合,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田飞鹏李春双邵建萍
关键词:锁定钢板髓内钉肱骨外科颈骨折
48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体会和探讨
2011年
目的: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48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征及操作技巧。方法:适应征选择为颈动脉狭窄超过50%,伴有脑缺血发作。本组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42例成形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达到正常管径的60%以上,6例达到30%。48例临床缺血体征在支架成形术后明显改善,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2个月~2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周典贵李春双惠凯武丽红周勇
关键词:颈动脉缺血血管成形
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病因及其临床抢救治疗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病因及其临床抢救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脑出血昏迷患者病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临床抢救优化治疗流程)与对照组(常规抢救),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昏迷评分(GCS)、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相关指标以及抢救结局。结果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病因以脑血管病变为主,占31.7%,其次为过度用力,占20.0%。患者GC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诊断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抢救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3.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结论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主要病因为过度用力、情绪激动,给予抢救优化流程能够改善患者昏迷程度、生活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李春双宋扬费可欣高长奎
关键词:急诊科脑出血昏迷病因临床抢救GCS评分抢救成功率
临床研究Hcy与脑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亚型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亚型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SSS-TOAST分型标准,将90脑梗塞患者分为3组,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主动脉栓塞型(CAE),每组30例脑梗塞患者,并同时选取该院神经内科同期收治的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4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对4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测定4组患者的血清Hcy,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为(9.5±1.3)μmol/L,LAA组为(19.6±2.8)μmol/L,SAO组为(15.3±0.7)μmol/L,CAE组为(14.7±1.4)μmol/L。相比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不同脑埂塞亚型组的脑埂塞患者均具有较高水平的血清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3组脑梗死亚型组的患者中,LAA组患者的血清Hcy的水平最高,与SAO、CAE组患者的血清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CAE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塞亚型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的Hcy水平最高,其他脑梗死亚型的Hcy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说明Hcy主要使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脑梗塞。
李春双
关键词:脑梗塞同型半胱氨酸TOAST分型
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短期联合治疗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方案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小卒中/TIA患者,治疗组5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7天,以后根据ESSE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对照组50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均持续1年。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早期短期抗血小板,以后根据卒中复发危险分层选择不同抗血小板制剂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小卒中/TIA的临床策略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伍丽红徐树军李春双朴影邵琦罗璇蔡振利
关键词: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周典贵焦海旭惠凯伍丽红李春双蔡振利郭柳彩
关键词:颅内血管狭窄脑梗塞
帕金森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0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诊断为PD的患者60例为PD组,同时选取同期与P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受检者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PD组血尿酸水平为(223±45)u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334±63)umol/L,(P〈0.05)。PD患者HoehnYahr分级Ⅰ~Ⅱ级,Ⅲ级,Ⅳ-Ⅴ级,3组之间血尿酸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r=0.13)。结论:PD患者血尿酸水平降低,低血尿酸水平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不能作为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伍丽红惠凯朴影李春双邵剑萍杨巍
关键词:帕金森病血尿酸氧化应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