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枫

作品数:33 被引量:17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心房
  • 19篇心房颤动
  • 19篇房颤
  • 17篇消融
  • 9篇血管
  • 7篇心电
  • 7篇心血管
  • 7篇心血管病
  • 7篇血管病
  • 7篇冷冻
  • 6篇心血管病学
  • 6篇血管病学
  • 6篇射频消融
  • 6篇消融术
  • 6篇冷冻消融
  • 5篇电图
  • 5篇心电图
  • 5篇心肌
  • 5篇心脏
  • 5篇射频

机构

  • 1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保定市第二中...
  • 3篇邯郸市第一医...
  • 3篇河池市人民医...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贵州省兴义市...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市仁和医...

作者

  • 33篇李晓枫
  • 29篇方丕华
  • 19篇张澍
  • 18篇刘俊
  • 10篇张浩
  • 5篇贾玉和
  • 4篇徐亮
  • 4篇侯煜
  • 4篇王巍
  • 4篇刘颖
  • 3篇韦颖
  • 3篇张戈军
  • 3篇潘湘斌
  • 3篇胡海波
  • 3篇金敬琳
  • 3篇陈会校
  • 3篇刘俊
  • 3篇徐仲英
  • 2篇张文佳
  • 2篇马坚

传媒

  • 11篇中国心脏起搏...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心血管杂...
  • 3篇心电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2篇2020
  • 6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治疗经验被引量:2
2016年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肺静脉隔离是导管消融的基石[1]。然而,逐点消融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导管操作的技巧和复杂性,长期成功率仍受到很大限制。此外,相关的并发症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如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及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等均有报道[2]。虽然射频消融是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的基本方法,但球囊冷冻技术具有连续性消融损伤的独特优势,研究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3]。
贺嘉刘铮方丕华刘俊李晓枫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冷冻消融膈神经麻痹
心电图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作用
2009年
早在1920年,Pardee医生首次报道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而后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和梗死定位得到了深入研究。目前,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肌梗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但以往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侧重于左心室心肌梗死,这与以往有关右心室的错误观念和心电图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有关。在解剖结构上右心室壁的厚度远较左心室壁薄,代谢所需能量较少,
方丕华李晓枫
关键词: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壁心电图表现右心室壁
心电图百年不衰,其作用从诊断向预测升华被引量:3
2010年
自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发明弦线式心电图机,并于1905正式应用于临床以后,心电图为心脏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关键作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古老的心电图学跨越了100多年的历史长河,却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方丕华李晓枫
关键词:EINTHOVEN生理学家心脏病学心电图学
高敏C反应蛋白能预测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心房颤动复发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消融术前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能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方法121例房颤患者接受单一术者进行的单次CPVA术,其中阵发性房颤77例,持续性房颤44例。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心电图和/或24h动态心电图证实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s。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sCRP浓度。结果在5~44(28±12)个月的随访中,单次CPVA术后房颤复发率为29.75%(36/121),其中阵发性房颤为24.68%(19/77),持续性房颤为38.6%(17/44)。房颤复发患者无论是阵发性房颤[(2.16±1.51)mg/L对(1.27±1.19)mg/L,P=0.028],还是持续性房颤[(2.59±1.52)mg/L对(1.45±1.32)mg/L,P=0.005],消融术前血浆hsCRP浓度均较高[(2.36±1.51)mg/L对(1.33±1.23)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浓度升高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关,能独立预测房颤复发(P〈0.001)。结论CPVA术前血浆hsCRP浓度升高与术后房颤复发有关,可能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刘俊侯煜李晓枫方丕华张澍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心房颤动
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倾斜试验可通过体位改变再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1986年英国学者Kenny首次将此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诊断和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及其他原因所致晕厥的重要有效方法,通过研究患者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有利于指导治疗。但目前倾斜试验尚无明确统一的试验方案,只是在主要程序步骤上达成了原则上的共识,因此对倾斜试验结果的判断要结合临床和试验方案。最近也有文章对其诊断价值提出了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明确评价倾斜试验。
李晓枫方丕华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
伊布利特对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疗效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伊布利特在行冷冻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性房颤(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转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收治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并于术中应用伊布利特转复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术中QTc间期改变值、冷冻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及并发症,术后随访包括房颤复发和其它心血管事件。结果33例行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入组,在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均保持为房颤,应用了伊布利特静脉输注。20例在伊布利特输注结束20 min内房颤终止,13例仍需要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伊布利特的转复成功率为60.6%。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较输注伊布利特前明显延长[(455±81)ms vs(381±46)ms,P<0.001],4例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并发症(12.1%),均发生于房颤终止转复窦性心律之时或之后,其中3例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发生了明显的延长。与伊布利特复律失败组相比,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组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17.4±14.7)个月vs(55.8±59.6)个月,P=0.04],而冷冻程序结束时的平均AA间期长于复律失败组[(251±20)ms vs(221±36)ms,P=0.004]。术后1年内75.8%的患者能维持窦性心律。结论伊布利特可对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房颤的患者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但会延长患者的QTc间期。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而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更长。
张浩夏雨方丕华李晓枫余淼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伊布利特
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刘俊侯煜李晓枫李智曹东芳雷森袁建松陈珏吴元李建军张澍方丕华
关键词:QRS波时限QTC间期左心室射血分数
恢复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颤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律。术后3个月开始规律临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间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或)远程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s。结果:在69例次房颤消融术中,17例次(24.6%)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45例次(65。2%)应用药物复律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手术结束时62例次(89.9%)恢复窦律],7例次(10.1%)未能恢复窦律。在平均28(4~56)个月的随访期消融治愈率为58.3%(35/60)。在69例次消融术中,消融直接恢复窦律患者与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患者随访期治疗成功率相似[52.9%(9/17)VS48.9%(22/45),P=0.78],随访恢复窦律者较未能恢复窦律者治疗成功率较高[50.0%(31/62)VS28.6%(2/7),P=0.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并非持续性房颤消融手术的必要终点。但是,手术结束时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治疗成功率。
刘俊方丕华侯煜李晓枫侯翠红马坚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复发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心电图的新认识被引量:7
2009年
心房颤动是仅次于期前收缩的心律失常。早在1628年Willian Harvey首先在将要死亡的实验动物中观察到右心房奇异的收缩现象。1749年,法国医师Jean—Baptiste Senac首先描述了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1854年,爱尔兰医师Willian Stokes也描述了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并注意到心房颤动与瓣膜病变有关。1863年,Marey在《应用描图技术研究血液循环》一书中,首次用描图方法阐述了心房颤动。9年之后,法国生理学家Edme Vulpian在试验犬上观察到快速不规则的心房收缩,并称这种状态为“颤动”。
方丕华李晓枫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图期前收缩心律失常实验动物瓣膜病变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在本中心对其CPAF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5.5±2.8)个月。结果 6例患者中单发CPAF 2例,多发CPAF 4例,累及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均为5例,伴动脉瘤形成4例。6例患者中3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3例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共使用Boston Scientific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19枚,弹簧圈直径(7.0±3.3)mm,弹簧圈长度(15.5±9.1)cm。6例患者靶血管均栓塞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CPAF安全、有效,提高了CPAF的介入治疗成功率。
徐亮徐仲英胡海波张戈军闫朝武李晓枫郑凯金敬琳刘琼万俊义潘湘斌王巍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动脉瘤栓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