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柳南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6篇溶栓
  • 5篇心肌梗塞
  • 5篇尿激酶
  • 5篇激酶
  • 5篇梗塞
  • 4篇溶栓疗法
  • 4篇疗法
  • 4篇硫酸镁
  • 4篇急性心肌梗塞
  • 3篇溶栓治疗
  • 3篇静脉溶栓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栓
  • 2篇人脐静脉
  • 2篇尿激酶静脉
  • 2篇尿激酶静脉溶...
  • 2篇脐静脉内皮
  • 2篇脐静脉内皮细...
  • 2篇细胞

机构

  • 7篇邵阳市第一人...
  • 6篇湖南医科大学
  • 6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9篇李柳南
  • 7篇周红勤
  • 6篇胡婵
  • 5篇孙明
  • 4篇王钟林
  • 2篇贺石林
  • 1篇郭友林
  • 1篇徐大卫
  • 1篇陶雄
  • 1篇杨腊平
  • 1篇杨宇
  • 1篇葛金文
  • 1篇陈正炎
  • 1篇邓常青

传媒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衡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322 例分析被引量:2
1999年
为探讨尿激酶( U K) 剂量、病人年龄、开始溶栓时间及辅佐硫酸镁( M S) 对溶栓疗效的影响,322例急性心肌梗塞( A M I) 中的151 例随机分为 U M 组( U K+ M S,76 例) 和 U K 组(75 例) ;未用 M S 的246 例又按剂量分成100 万u( Ⅰ) 、150 万u( Ⅱ) 、200 万u( Ⅲ) 组,按年龄分成60 岁( Ⅳ) 、61 ~70 岁( Ⅴ) 、> 70 岁( Ⅵ)组,按发病时间分成2 h( A) 、2 .1 ~4 h( B) 、4 .1 ~6 h( C) 、6 .1 ~12 h( D) 组。结果为 U M 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低于 U K 组;Ⅰ组的疗效与Ⅱ、Ⅲ组相近,而出血少而轻;虽Ⅵ组的病死率高于Ⅳ组( P< 0 .05) 、 D 组的再通率低于 A 组( P< 0 .01) ,但Ⅵ组及 D 组疗效也较满意。提示 U K100 万u 30 min 内静滴是安全有效的;高龄( > 70 岁) 患者及发病6 .1 ~12 h 溶栓仍有较大价值; M S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栓辅助剂。
周红勤孙明王钟林李柳南郑再德刘志雄
关键词:溶栓治疗尿激酶硫酸镁
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评价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 (≥ 60岁 )甚至高龄 (>7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2 81例 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60岁 (1 1 8例 )、60~ 70岁 (99例 )、>70岁 (64例 )〕3组 ,并对其中 1 63例老年 AMI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分析 (以同期未接受溶栓治疗的 46例老年 AMI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随年龄增加 ,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P >0 .0 5) ,而病死率和出血反应有升高趋势 (P >0 .0 5) ;对老年 AMI患者慎用 UK 2 0 0万 IU以免诱发脑出血 ;老年 AMI患者溶栓组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低于未溶栓组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老年甚至高龄 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近期预后 。
周红勤王钟林孙明李柳南杨宇胡婵刘志雄郑再德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老年人溶栓疗法
镁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并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9
2000年
目的 :探讨尿激酶 (U 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再灌注心律失常 (RAs)的发生情况 ,评价硫酸镁 (MS)对 RAs的抑制作用。方法 :32 2例 AMI住院患者接受 U K溶栓治疗 ,将其中 15 1例随机分为 U M组 (UK加 MS,76例 )和 U K组 (75例 ) ,U M组在静脉滴注 U K前 15 min开始静脉注射 MS。结果 :根据临床标准判定为再灌注的患者 2 16例 (6 7.1% ) ,其中 190例 (88.0 % )于再灌注过程中出现心律改变 ,170例 (78.7% )出现RAs,其中室性 RAs 119例 (5 5 .1% )。预防性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与否 ,对室性 RAs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P >0 .0 5 )。U M组 RAs及严重心律失常 (SA)、室性 RAs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 UK组 (P<0 .0 1,P<0 .0 0 5 )。结论 :RAs是 AMI溶栓治疗的重要并发症 ;利多卡因不能预防室性 RAs的发生 ;MS对 RAs(尤其是室性 RAs)
周红勤胡婵孙明王钟林李柳南郑再德刘志雄宋菊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硫酸镁心律失常
硫酸镁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被引量:4
1997年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周红勤胡婵李柳南刘志雄刘寅芝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尿激酶硫酸镁
硫酸特布他林治疗重症肺心病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为探讨硫酸特布他林(TBT)在重症肺心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62例伴有呼衰和心衰的肺心病患者进行临床和动脉血气监测,并随机对其中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TBT。 结果 TBT既可显著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P<0.05),又可促进心肺功能的改善以显著提高PaO_2(P<0.05)、降低PaCO_2;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BT是治疗重症肺心病的一种有效药物。
周红勤胡婵李柳南陶雄徐大卫
关键词:硫酸特布他林肺心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尿激酶联用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评价尿激酶(UK)联用硫酸镁(MS)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1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UK +MS组(UM组 ,76例)和UK组(75例) ,除UM组在静滴UK前15min开始加用MS外 ,余相同。结果UM组的再通率有高于UK组趋势 ,而5周病死率、心力衰竭、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及梗塞延展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UK组(P均<0.01)。结论UK联用MS治疗AMI优于UK疗法 ,MS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辅助剂。
周红勤孙明胡婵李柳南刘志雄
关键词:尿激酶硫酸镁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肿瘤坏死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反应的影响
1994年
本实验以体外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实验对象,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对HUVEC释放vWV,TXA_2,PGI_2的影响。结果发现TNF具有促进HUVEC释放vWF及PGI_2作用,对TXA_2释放无明显影响。
李柳南贺石林陈正炎
关键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环素
静脉溶栓开始时间与尿激酶剂量的关系被引量:12
1999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 U K)不同剂量、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 M I)的疗效。方法:281例 A M I患者按 U K 剂量分成100万u、150万u、200万u 组,按发病时间分成≤2 h、> 2~4h、> 4~6 h、> 6~12 h 四个时间段。结果:3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而轻度出血100万u 组低于200万u 组( P < 0.05),且未发生重度出血及脑出血;虽血管再通率≤2 h 与> 6~12 h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 0.01),但病死率及安全性在不同时间差异不明显(均 P > 0.05);6 h 内溶栓各剂量组再通率相近,而延迟溶栓(> 6~12 h)各剂量组再通率有较大差别(随剂量加大而升高)。结论: U K 100万u 是安全有效的剂量,特别是对发病6 h 内溶栓者;延迟溶栓仍有较大价值,并似可加大 U K 剂量以提高再通率。
周红勤胡婵李柳南王钟林孙明刘志雄郑再德廖旭才
关键词: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疗法静脉溶栓
自身免疫病血清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反应及自由基影响的初步研究
1994年
用自身免疫病血清作用于培养的人脐静内皮细胞,观察其部分释放反应及自由基变化。结果显示,与小牛血清组比较,自身免疫病全血清组条件液中6-keto-PGF_(1α)含量及细胞液中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自身免疫病灭活补体血清组条件液中TxB_2含量及细胞液中GSH—Px活性升高明显(P<0.05);而细胞液中SOD活性6-keto-PGF_(1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MDA含量虽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均未见明显改变。提示,免疫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参与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葛金文邓常青李柳南杨腊平郭友林贺石林
关键词:自身免疫病自由基前列环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