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雨
- 作品数:58 被引量:27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Ad-HGF基因修饰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adenoviral vector mediated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修饰的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在兔肢体缺血模型中促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无菌取足月产妇胎盘胎儿面中心区域胎盘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感染Ad-HGF 48 h后收集细胞用于治疗兔肢体缺血实验。左侧治疗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多点注射总细胞数5×106/ml Ad-HGF修饰的PMSC,右侧对照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治疗后第14天腹主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可见左侧肢体缺血治疗后微血管生成数明显多于未治疗右侧肢体,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后置光镜下观察显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未治疗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H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Ad-HGF基因修饰的PMSC能明显促进血管新生,加快局部缺血组织血流循环的重建,是治疗肢体慢性缺血的有效手段。
- 肖凤君黄晓东王少霞王华杨月峰李沛雨王立生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AD-HGF肢体缺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
- 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远端胃切除术BillrothⅠ和Roux-en-Y重建的短期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22年
- 背景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哪种重建方式短期疗效更好尚不明确。目的比较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Ⅰ(B-I)与Roux-en-Y(R-Y)两种重建方式对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远端胃切除的259例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I组109例,R-Y组150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平衡两组间变量,以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为结局指标对比两种重建方式的短期疗效。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170例纳入后续分析,其中B-Ⅰ组和R-Y组各85例,匹配后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Y组手术时间长于B-Ⅰ组[Md(IQR):210(184,242.5)min vs 190(164,235)min,P=0.028],术后住院时间长于B-Ⅰ组[Md(IQR):10(8,12.5)d vs9(7,11.5)d,P=0.023],Ⅱ级以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Ⅰ组[41.2%(35/85)vs 20.0%(17/85),P=0.003],术后胃瘫发生率高于B-Ⅰ组[15.3%(13/85)vs 4.7%(4/85),P=0.021]。两组术后第1、3、5、7天的晨起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与R-Y重建相比,B-Ⅰ重建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B-Ⅰ重建在降低Ⅱ级以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胃瘫的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
- 丘书忠涂怀宇于志远赵旭东张楠李沛雨
- 关键词:胃癌胃切除术胃肠吻合术短期疗效
- 局限性胃淀粉样变病被引量:3
- 1998年
- 目的提高局限性胃淀粉样变病的诊断率。方法报告1例局限性胃淀粉样变病并复习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例局限性胃淀粉样变病患者无家族史及慢性疾病史,全胃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局限性胃淀粉样变病AA型,其他组织如食道、十二指肠、直肠、骨髓未见淀粉样物质沉淀。结论对于胃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为避免本病并发症的发生,应行切除手术。
- 郑伟宋少柏祝庆孚檀华李沛雨蒋彦永
-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结果 32例(91.4%)患者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5例(71.4%)为根治性切除.在获得根治性切除患者中,21例(84.0%)复发并最终死于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9%、54.3%和31.4%.在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有影响的各因素中,手术方式(x2=16.871,P=0.000)、肿瘤最大径(x2=5.548,P=0.019)及肿瘤分级(x2=8.080,P =0.014)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而性别(x2 =2.181,P=0.140)、年龄(x2=0.073,P=0.787)和辅助治疗(x2=1.344,P=0.511)对患者的预后无影响.结论 辅助治疗对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根治性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非根治性切除、肿瘤最大径≥10 cm及高级别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期较短.
- 赵旭东李沛雨黄晓辉陈凛李荣刘娜
-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腹膜后肿瘤预后
- 血清乳酸脱氢酶高水平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及预后特点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回顾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水平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根据血清LDH水平分为两组,血清LDH在正常水平或正常水平以下的为LDH低水平组,高于血清LDH正常范围为LDH高水平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在T分期(χ2=8.210,P=0.016)、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χ2=6.946,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LDH水平(χ2=10.312,P=0.001)、T分期(χ2=17.141,P<0.01)、M分期(χ2=11.982,P=0.001)和血清CEA(χ2=5.823,P=0.016)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LDH高水平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1.5%、49.4%、42.1%;LDH低水平组为92.7%、79.4%、66.2%。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HR=2.236,P=0.016)、T分期(HR=2.299,P=0.012)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LDH高水平者预后较差。
- 孙成博李沛雨张楠黄晓辉卢灿荣刘娜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乳酸脱氢酶预后
- 新生血管特异抗体的制备及生物活性鉴定
- 2003年
- 目的 研制识别肿瘤新生血管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活性。方法 用肝癌细胞条件培养基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 ,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抗体。用免疫组化、ELISA和流式细胞术筛选肿瘤血管特异抗体并鉴定其免疫特性。用MTT法研究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抗体AA98选择性地识别肿瘤血管和人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 抗体AA98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阎锡蕴杨东玲沈毅林芸袁玫李力夏红天李沛雨刘琴罗丹丹
- 关键词:肿瘤新生血管单克隆抗体生物活性
- 腹膜后多形型脂肪肉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形型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pleomorphic liposarcoma,RPL)的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腹膜后多形型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中17例为首次手术,30例为再次手术;35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12例部分切除。中位生存时间20(2~64)个月,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52.5%和32.0%。Log-rank检验显示,手术根治程度(χ~2=43.038,P〈0.01)和肿瘤是否伴有坏死(χ~2=7.280,P=0.007)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否初次手术对患者的预后生存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根治程度(RR=61.630,P〈0.01)和肿瘤是否伴有坏死(RR=0.216,P=0.019)是腹膜后多形型脂肪肉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腹膜后多形型脂肪肉瘤预后较差,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达到根治切除的目的,常需要联合周围脏器切除。根治性切除、肿瘤无坏死患者的预后较好。
- 孙成博李沛雨卢灿荣黄晓辉张楠刘娜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预后
- 改良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1例,按手术单双日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穿着带有导管固定装置的改良病号服固定导管。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胶布粘贴方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液体通.时长、平均导管移位时长、导管再固定平均时长、导管发生牵拉平均时长以及平均贴膜完好时长等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5,6.13,4.57,9.85;P<0.05)。固定方法接受程度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方便程度和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38,-10.62;P <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4.8%,脱管率为0.0%,均低于对照组(1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3,5.62;P<0.05)。结论带有导管固定器的改良病号服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导管固定牢固,导管感染率和脱管率低,患者穿着舒适,活动方便,减少护士工作量,可在临床应用。
- 刘娜李沛雨王芳王丽丽
- 关键词:普通外科腹部手术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
- 47例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复发的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形式、原因,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病例的复发形式、复发原因及其治疗情况。结果局部复发与首次手术时肠管切除不足、肿瘤生物学特性、患者年龄、手术对淋巴的根治清扫程度和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相关。结论密切随访、早期诊断、根治切除是提高直肠癌复发患者疗效的关键。对复发患者积极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命,或者能够达到再次根治的目的。
- 范波张朝华卞永生李沛雨李荣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盆腔复发
- 经骶尾入路骶前间叶组织肿瘤切除28例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切除骶前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经验及手术技巧。方法:分析1987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例骶前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手术经验,肿瘤上界均在骶2水平以下,平均直径6.8cm,15例初发,13例为复发,经骶尾入路探查并备切除。结果:23例患者均经骶尾入路完整切除肿瘤,5例术中改为经腹辅助骶尾入路联合切除。本组无手术死亡,2例骶前静脉丛损伤,1例肠瘘,术后无肛门失禁。随访8月。10年,仅1例术后7月复发。结论:对于骶2水平及以下的骶前间叶组织肿瘤,经骶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术前应充分做好经腹辅助骶尾入路联合切除的准备。
- 李沛雨李荣陈凛徐文通刘洪一
- 关键词:盆腔肿瘤骶尾部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