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

作品数:40 被引量:340H指数:14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皮瓣
  • 19篇穿支
  • 17篇动脉
  • 12篇外科
  • 11篇软组织
  • 11篇缺损
  • 11篇创面
  • 10篇软组织缺损
  • 10篇组织缺损
  • 9篇旋股外侧动脉
  • 9篇支皮瓣
  • 9篇外科皮瓣
  • 9篇股外侧
  • 9篇穿支皮瓣
  • 8篇皮瓣修复
  • 6篇旋股外侧动脉...
  • 6篇皮肤软组织
  • 6篇皮肤软组织缺...
  • 6篇前外
  • 6篇降支

机构

  • 40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作者

  • 40篇李海
  • 35篇魏在荣
  • 32篇金文虎
  • 25篇孙广峰
  • 24篇唐修俊
  • 19篇王达利
  • 19篇聂开瑜
  • 18篇邓呈亮
  • 14篇王波
  • 12篇常树森
  • 9篇张子阳
  • 8篇张文夺
  • 6篇李书俊
  • 6篇祁建平
  • 6篇吴必华
  • 3篇周健
  • 3篇龚飞宇
  • 2篇曾慧
  • 2篇陈伟
  • 2篇游兴

传媒

  • 10篇中华烧伤杂志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2014中华...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1篇2018
  • 1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2 月-2012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7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桡侧肌腱缺损3例,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4.8 cm ×4.0 cm~6.2 cm×4.5 cm,腕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3.5 cm×3.2c m~6.5 cm ×5.4 cm 腕部创面缺损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绞伤2例、烧伤1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 采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 ×2.0 cm~3.5cm×2.5 cm,另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2.5cm~4.0cm×3.0cm,皮瓣供 区直接拉拢缝合 . 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随访6~36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 13 mm,腕关节背伸、掌屈功能恢复较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腕部功能评定结果为优6例、良1例. 供区遗留一线形瘢痕 . 结论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灵活、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该类创面的义一选择.
李修权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祁建平聂开瑜金文虎邓呈亮李海
关键词:创面修复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供血范围及观察斜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7块皮瓣,发现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者21例(占37%),术中观察了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范围,其中12例采用斜支穿支皮瓣覆盖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4例;年龄23~52岁。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挤压伤4例,器械伤2例。损伤部位:足背5例,踝部4例,小腿远端3例。伤后至首次就诊时间4~36 h,平均16 h。单纯穿支皮瓣6例,携带阔筋膜、股外侧肌复合组织瓣4例,分叶皮瓣2例。术中切取大小为7 cm × 11 cm~8 cm × 21 cm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根据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范围,分为Ⅰ型(降支为主型)16例、Ⅱ型(斜支降支均匀型)2例、Ⅲ型(斜支为主型)3例。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1例,伤口少许裂开1例,经换药痊愈,残留一斜线瘢痕、无牵拉不适,周围感觉麻木范围减小。供瓣区髋膝关节早期肌力减退3例,3个月后逐渐好转,半年后无异常不适。12例获电话随诊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所修复四肢功能良好,皮瓣质地饱满,色泽与周围皮肤无异,外形无挛缩,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可见纵行线状瘢痕,无局部疼痛及触觉过敏现象。结论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软组织血供具有多样性,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时应小心鉴别。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手术简单、可靠,也可切取多种形式的穿支皮瓣。
孙雪魏在荣金文虎李书俊张文夺李海胡鹏聂开瑜孙广峰
关键词:穿支皮瓣旋股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削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复杂创面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削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2012年7月~2014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手足部复杂创面患者共13例,其中手部缺损9例,足部缺损4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cm×3.2cm~9...
魏在荣游兴金文虎李海张文夺孙广峰唐修俊聂开瑜王达利王波
关键词:皮瓣移植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6月一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共17指。采用带神经的指脚有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第1供瓣区,第2供瓣区给予拉拢缝合。手指创面面积为2.0cm×1.50cm~3.0cm×2.0cm,指同行动脉穿支皮瓣及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面积分别为2.2cm×1.5cm~3.6cm×2.5cm、2.5cm×2.0cm~4.2cm×3.0cm。结果术后34个皮瓣均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发生青紫,表皮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第1供瓣区无凹陷、破溃,第2供瓣区残留线性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位于关节处或肌腱表而的供瓣区愈合后不影响关节以及肢体活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优15指、良2指。皮瓣感觉功能评定:S3级1指、S4级2指、S5级14指;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达5~7mm,平均为6mm。结论接力逆行穿支皮瓣的血供可靠,手术部位均在手部,能修复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改善第1供瓣区外形和功能。
邓呈亮魏在荣孙广峰唐修俊金文虎李海吴必华王达利
关键词:外科皮瓣修复外科手术软组织损伤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我院手外科收治15例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5~62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 h至10天,平均3天。OTA分型:A型8例,B I型5例,C I型2例。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固定支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其中1例出现针孔轻度感染。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2周,无骨髓炎、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根据TAM标准评定手指功能,其中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3%。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早期功能锻炼、效果优良等优点,是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优良手术方式之一。
吴中桓孙广峰魏在荣金文虎邓呈亮张子阳李海王波王达利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掌骨骨折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供瓣区20例被引量:10
2015年
皮肤缺损伴肌腱及骨组织外露者需行皮瓣转移修复,供瓣区常因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缺损不能自行愈合,采用自体中厚皮片或厚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后常出现大片瘢痕增生、破溃等并发症。异体ADM无抗原性,可诱导细胞新生和扩展,能为创面修复提供支架结构,在烧伤创面的修复中较为多见,而鲜见应用于皮瓣外科修复术。笔者采用异体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20例供瓣区创面,临床效果良好。
唐修俊李丰魏在荣王波王达利李海张子阳
关键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
保留展肌的改良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 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_4级5例,S_3^+级2例,S_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张子阳唐修俊魏在荣金文虎孙广峰邓呈亮李海李书俊
关键词:足底内侧皮瓣瘢痕挛缩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肢体复杂创面的疗效被引量:11
2017年
烧、创伤所致的肢体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应用皮瓣是其主要修复方式。对于肢体邻近创面、不规则宽大创面这类复杂创面,Ⅰ期如何合理有效地修复对于修复重建外科医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若直接根据创面特点切取皮瓣势必造成供区难以Ⅰ期直接缝合,从而造成第二供区的损伤,同时供区若植皮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若两个供区组合皮瓣移植需吻合两组血管,
常树森何春念金文虎魏在荣李海邓呈亮王波孙广峰唐修俊聂开瑜
关键词:肢体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股前外侧分叶穿支深部组织外露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叶或分叶皮瓣修复会阴及下腹部肿瘤切除创面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叶或分叶皮瓣,在修复会阴及下腹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下腹及会阴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的解剖,设计单叶或分叶皮瓣,一期修复下腹及会阴部肿瘤切除后创面。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临床治疗17例,肿瘤术后缺损面积3cm×4cm~8cm×16cm,应用单叶皮瓣13例,皮瓣面积6cm×10cm~13cm×18cm,应用分叶皮瓣4例,皮瓣面积3cm×5cm~8cm×12cm,13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植皮修复,病程3—24个月,行肿瘤扩大切除、皮瓣转移修复术。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产生,创面一期愈合。12例获3~26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阴外形满意,不影响性生活,局部肿瘤无复发。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血管蒂长,可形成单叶或分叶皮瓣一次性修复2个创面,皮瓣供区相对隐蔽、损伤小、血供可靠,是修复会阴及下腹部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唐修俊魏在荣王波祁建平孙广峰李海张子阳王达利
关键词:穿支皮瓣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5月,对12例足踝部创面患者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男7例,女5例;年龄22~54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摔伤3例,交通事故伤7例。病程7~45 d,平均16 d。创面范围6 cm×4 cm^10 cm×5 cm。术前行DSA观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以及各穿支血管间的关系,据此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7 cm×5 cm^11 cm×6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在向浅层走行过程中发出上行支及下行支,各分支相连接形成纵向链状吻合,血管链走行方向与肢体纵轴一致。根据DSA观测结果设计并顺利切取皮瓣,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创面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及供区均无溃疡形成。患足行走正常。结论 DSA能准确观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大小、分布及吻合情况,为设计并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提高了该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成功率。
张子阳张文夺魏在荣吴必华李海孙广峰金文虎唐修俊邓呈亮聂开瑜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穿支皮瓣胫后动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