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红

李红

作品数:28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媒介
  • 3篇符号学
  • 2篇言论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语境
  • 2篇语境文化
  • 2篇语言
  • 2篇社会
  • 2篇文化传播
  • 2篇逻辑
  • 2篇媒体
  • 2篇跨文化传播
  • 2篇高语境
  • 2篇高语境文化
  • 2篇符号化
  • 2篇符号学分析
  • 2篇超语言
  • 1篇低语境
  • 1篇低语境文化

机构

  • 18篇暨南大学
  • 1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26篇李红
  • 4篇董天策
  • 3篇李红
  • 1篇郑宇丹
  • 1篇曹轲
  • 1篇李红

传媒

  • 3篇新闻大学
  • 2篇青年记者
  • 2篇现代传播(中...
  • 2篇符号与传媒
  • 2篇中华文化与传...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新闻界
  • 1篇新闻战线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文化研究
  • 1篇传媒观察
  • 1篇中国网络传播...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公共事件及其主体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从符号学视域出发,首先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进而从符号竞逐所指向的价值客体出发,对网络公共事件重新进行了分类;然后,厘清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符号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李红董天策
关键词:哈贝马斯
言论
2019年
我始终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在我看来,一切传播的问题,都是文化问题,都能从文化层面找到根源。既然如此,基于中西比较视野而进行华夏传播研究,就显得水到渠成。因为只有在文化碰撞中,才能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但是,真要抓住所谓"文化的逻辑",并不是那么容易。
李红
关键词:文化碰撞水到渠成中西比较言论文化层面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被引量:4
2016年
从符号论的角度去考察老子思想,将能有效审视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独特实践,成为中国人传播观念和传播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老子通过"否定""二分""反"和"去"等符号逻辑的运作,将其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形态批判的基础之上,以建构"贵无""欲望批判""收敛""圆满""贵身"等新的伦理价值,成为中国人处理传播问题的新的思想形态和观念形态。
李红
关键词:老子传播伦理
作为媒介的汉字:媒介环境学派的汉字观及其反思
2023年
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文字也是一种媒介。在其字母表效应的讨论中,汉字总是作为一个比较对象而出现。通过对其散落各处的汉字观点的梳理,试图建构出一个作为媒介的汉字的讨论框架。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汉字具有深刻的符号性和物质性特征,这决定了其独特的表意方式和技术发展逻辑;它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出与字母表文字迥然有别的对人的延伸方式;它还在宏观上引发了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科学潜力和国家控制方式。对于信息时代的汉字该如何去研究,则可在反思其字母表问题域的基础上从媒介环境学派获得某些启示。
李红叶铖
关键词:汉字
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和意义框定——以“宜黄拆迁事件”为例
2014年
在网络公共事件中,各个话语主体总是采用定义、模态、隐喻以及互文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建构和意义框定。通过探索其中的意义与正当性建构的策略,将能够很好地认识和处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有关冲突和社会问题。
李红
关键词:命题互文性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召唤——“故宫窃案”的符号学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运用符号学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有关的符号操作如何召唤了舆论。首先探讨了符号学分析舆论的可能性和路径。其次,通过分析故宫的象征形象和符号的标出性,发现了对舆论的吸附力和张力。弭次,通过对舆论主体叙事能力的分析以及符号双轴的分析,发现了网民作为数量化存在物对舆论的影响机制。最后,分析了空白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发现舆论主体对符号所指的掏空、贫化和填充策略,以及舆论向元语言回归的趋势。
李红董天策
关键词:符号学召唤结构
理解高语境文化:中国传播观念的超语言逻辑被引量:11
2022年
中国文化通常被视为“高语境文化”,其传播问题不仅依赖于语言编码,而且总在追寻超语言的语境部分。本研究在反思跨文化研究长于“社会事实”描述的基础之上,尝试以“语言”为中心,在宏观的思想史、汉语思维以及身心实践三个维度把握中国传播观念中的超语言“思维方式”,以解答中国文化“为什么”是高语境文化的问题。首先,在思想史中,中国文化展现出对语言的不信任,默认世界是超语言的存在,因而常常以批判的方式避免语言的过度蔓延。其次,从汉语来看,中国语言以字为中心,语法上并没有印欧语系那么精细,而且缺少严格的主谓区分。因而,中国语言总偏向语义而不是语法。再次,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中国文化发展了一整套身心的技艺,通过主体性(实体)的消解以克服主客的疏离,最终实现与他者的圆融无碍。本研究试图追问跨文化传播事实背后的深层文化脉络,以获得中国传播观念的思维取径,拓展人类对传播问题的认知空间。
李红
关键词:语言学跨文化传播
试论作为法律概念的传播权——基于新媒体时代的探讨
2011年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传播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认为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we media)导致传统的传播关系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受众不再被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必然要求建立传播权这一法律概念,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知情权、表达权等已有概念无法代替传播权的概念。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权利在我国的实现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障碍,还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权利,通过下位概念'传播权'的提出能有效促进言论出版自由的实现。传播权在国际公约里是一种人权,是自由的完整实现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法治传统等都深刻制约着传播权的设立和实现,因此传播权作为法律概念的形成任重而道远。
李红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言论出版自由传播权
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
2021年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主流媒体需适应新的话语体系,进行多样化传播。微信视频号通过设定有关规则,采用社交+算法的推荐机制,让新闻价值主导传播,助推主流化传播,对重大新闻,采取主动推送的方式,让主流媒体的重要信息覆盖更多受众,与用户共同助推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彰显了主流新闻的价值。
李红曹轲马莉
关键词:主流媒体
以“商”为媒:从沟通看商业
2022年
“商”字兼具了商业、沟通以及计算之意。它是社会的神经网络,连接着交通、地域、时代、精神、文化、科学、身份等要素,成为其中的DNA密码。解剖“商”字,就是解剖一段历史,解剖一种精神,解剖一种思维。“商”让遥远的不再遥远,边缘的不再边缘,差异的实现了融通,隔离的实现了融合。“商”解决的是一体化问题。
郑宇丹郑宇丹
关键词:沟通身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