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缺氧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血性
  • 2篇造血
  • 2篇脐带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病
  • 2篇缺氧
  • 2篇缺氧缺血性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脑病

机构

  • 6篇济南市中心医...
  • 3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篇李芳
  • 5篇汪运山
  • 5篇肖东杰
  • 4篇张坤
  • 3篇刘华
  • 2篇李栋
  • 1篇胡晓
  • 1篇黄平
  • 1篇吕军强
  • 1篇刘汉芝
  • 1篇孙仪
  • 1篇段永娟
  • 1篇白洁
  • 1篇刘欢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保护研究现状被引量:11
2017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损伤后神经保护和神经康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就新生儿特异性的神经保护措施方面,除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其他治疗措施距离临床推广应用尚有一段距离,不同学者持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神经保护策略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李芳刘华肖东杰张坤汪运山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保护干预措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造血支持功能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方法从PV初诊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BMSC;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免疫表型;诱导成骨及成脂分化鉴定细胞多向分化能力;与人脐带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共培养检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的体外造血支持功能。结果 PV-BMSC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与正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M-BMSC)相比无明显差异;油红O及Von Kossa染色表明PV-BMSC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实验共分离得9株PV-BMSC,其中55%的PV-BMSC既能支持总细胞增殖,又能支持CD34+HSPC扩增(≥1.5倍,n=5),22%的仅支持总细胞增殖(≥1.5倍,n=2),其余的既不支持总细胞增殖也不支持CD34+HSPC扩增(≤1.0倍,n=2)。结论 PV-BMSC支持CD34+HSPC增殖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孙仪段永娟李芳吕军强白洁刘汉芝胡晓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祖细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7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产期缺氧所致的颅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因此,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促进基础医学向临床转化.本文总结了HIE发病病因、病理生理机制,结合最新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HIE潜在的治疗靶点及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为制定新的研究方案指明方向,为基础医学向临床转化搭建桥梁.
刘华李芳张坤肖东杰汪运山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靶点
脐带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UC-MSCs与AD-MSCs,CCK-8法检测UC-MSCs与AD-MS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油红O,茜红素及Von Kossa染色比较UC-MSCs与AD-MSCs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能力。MSCs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作用下,流式细胞术分析MSCs对PBMC增殖抑制作用。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UC-MSCs细胞增殖优于AD-MSCs,UC-MSCs与AD-MSCs稳定表达CD13、CD44、CD73及CD90分子,不表达CD34和CD45。AD-M SCs成脂能力优于UC-M SCs,但成骨能力没有明显差异。UC-M SCs抑制PBM C增殖能力优于AD-M SCs。结论 UC-M SCs在免疫调节方面是一种更佳的种子细胞选择。
黄平张坤李芳李芳延冰肖东杰汪运山肖东杰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免疫抑制
三维培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探讨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细胞表型变化及部分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为下一步研究三维立体条件下的造血扩增及诱导分化提供基础。从脐带中分离出MSC,分别在二维及三维条件下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通过成血管试验比较了两种细胞的成血管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种培养条件下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从脐带中成功地分离出了M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其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原始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31、CD133和CD271等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骨架蛋白β-actin基因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表达上调,G-CSF、LIF、SCF、IL-1α、IL-1β、IL-3、IL-7和IL-11等与造血调控有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LIF、IL-3和IL-7升高尤为明显;免疫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也增高,而SDF-1和IL-6的表达虽有轻微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UC-MSC的CD31、CD133和CD271表达上调,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并且多个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李芳李栋刘欢张坤汪运山高济凡肖东杰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BM-MSC)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妊娠14~ 22周龄胎儿骨髓,分离、培养FBM-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等进行鉴定;将FBM-MSC与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刺激条件下共培养5d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刺激活化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IDO、TSG-6和TGF-β等免疫抑制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分离的FBM-MSC表面高表达CD29、CD44、CD49e、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34、CD45、HLA-DR,具有分化为脂肪和成骨细胞的能力;与单纯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相比较,与FBM-MSC共培养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抑制率可高达96%; FBI-MSC共培养还可抑制淋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对IFN-γ和TNF-α因子分泌的抑制率分别达90.9%和58.4%;与单独培养的FBM-MSC相比较,共培养后的FBM-MSC中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如IDO、TSG-6和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胎儿骨髓来源的FBM-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由MSC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DO、TSG-6和TGF-β等在FBM-MSC介导的免疫抑制中可能起重要调节作用.
李芳吕军强段永娟孙仪李栋汪运山胡晓肖东杰
关键词: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