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然
- 作品数:24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光动力学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光动力学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增生性瘢痕块随机分为血卟啉单甲醚(HMME)一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组和对照组(n=12)。观察瘢痕生长情况,建模术后28d取材行常规HE染色和胶原纤维VG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观察PDT对瘢痕的影响。结果 PDT治疗后瘢痕厚度显著降低,真皮层变薄;微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且主要位于真皮深层;胶原含量下降,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有序。结论 在瘢痕形成早期,HMME—PDT能够有效抑制兔耳瘢痕的增生,该方法有可能成为瘢痕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方法。
- 蔡宏顾瑛曾晶李韶然王颖施东雯张露勇
- 关键词:光动力学疗法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胶原
- 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目的建立肺间质树突状细胞(DCs)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为研究肺间质DCs在肺损伤免疫紊乱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0只,麻醉摘眼球放血处死后无菌条件取双侧肺组织,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
- 王宏伟陆江阳田光李韶然杨毅康佳蕊
- 文献传递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IL-10的变化对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小鼠肺IL-1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免疫紊乱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建立小鼠MODS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与致伤后3-6h、12-48h、120-168h和240-288h组(实验组)。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中CCR7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肺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6h组肺内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水平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减少。12-48h组肺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减少。240-288h组IL-10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CCR7表达水平较12-48h组明显下降,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下降至最低点。结论MODS发生时,肺IL-10表达水平的升高一方面可以抑制由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过度免疫损伤;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表达CCR7和降低外周血MHC-Ⅱ阳性的抗原提呈细胞数量最终诱导免疫麻痹的发生。
- 王宏伟陆江阳田光杨毅李韶然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白细胞介素10树突细胞CCR7
- 不同参数HMME-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生物效应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不同参数的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HMME-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效应,为临床应用HMME—PDT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150个增生性瘢痕块随机分为HMME-PDT治疗组和对照组。PDT治疗组给予HMME10mg/kg,分别在给药后即刻、30 min、1和3h行半导体激光照射,波长630nm,能量密度分别为5、10和20 J/cm^2。观察瘢痕生长情况,术后28d取材行常规HE染色,计算各组瘢痕增生指数,分析HMME-PDT对瘢痕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HMME 10mg/kg后,以功率密度为20 mW/cm^2,能量密度为5J/cm^2的半导体激光在给药后即刻和30min照光时能对瘢痕增生块产生抑制效应,其中以时间间隔为30min时的作用更加显著,而能量密度为20J/cm^2的激光照射瘢痕增生指数仍然较高,甚至超过空白对照组。结论HMME—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效应与光敏剂的剂量和激光照光时间、给药后至照光的时间间隔和能量密度密切相关。
- 蔡宏顾瑛曾晶李韶然王颖施东雯张露勇
- 关键词: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增生性瘢痕
- PD-L1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程中不同时相点脾脏树突状细胞(DC)对正常T淋巴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并应用PD-L1抗体阻断PD-L1分子后探讨DC表面PD-L1分子对DC激活T细胞功能的影响。
- 刘茜陆江阳王宏伟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
- 文献传递
- 医疗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的危害与处置及病理科的环保
- 医疗废物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本文主要就医疗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的危害与处置及病理科的环保进行了论述.
- 李韶然
- 关键词:医疗废物病理科环境保护
- 文献传递
- CCR7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迁移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CCR7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迁移的影响。方法: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小鼠MODS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3-6小时组、24-48小时组、5-7天组及10-12天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c和CD205标记阳性DC在各组小鼠脾脏中分布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CD11c和CCR7/CD11c标记阳性细胞在脾脏中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小鼠脾脏DC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脾脏边缘区;在3-6小时组CCR7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DC含量显著增加、活性增高,并向白髓T细胞区大量迁移;24-48小时组T细胞区中DC含量开始减少,而CCR7表达率升高达到峰值;5-7天组DC与CCR7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边缘区和T细胞区均可见DC分布;10-12天组DC含量再次升高,但多呈不成熟状态,且以边缘区分布为主,CCR7表达率下降。结论:在MODS病程中脾脏DC的含量和分布变化与CCR7的表达率密切相关,CCR7可以作为评估脾脏DC迁移能力及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
- 侯国存陆江阳王宏伟刘茜田光杨毅李韶然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脾脏树突状细胞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作用的研究
-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肺损伤(ALI)中肺间质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紊乱和致免疫耐受作用的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Balb/c小鼠MODS模型,分为对照组和MODS急性肺损伤(Zym)组...
- 王宏伟陆江阳刘茜赵敏李韶然杨毅
- 文献传递
- 树突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中的迁移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DC(CD11chigh+)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标记法观察脾脏中DC(CD11c+)的分布和迁移。结果对照组小鼠脾DC量很少(1.62%),主要分布在脾白髓边缘区。MODS3~6h组DC数量(2.62%)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分布在脾脏白髓T细胞区,而白髓边缘区DC数相对减少;24~48h组DC含量(1.40%)较3~6h组明显减少,其分布仍以T细胞区为主;5~7d组脾DC含量(1.45%)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且在白髓T细胞区和边缘区均有表达;10~12d组脾DC含量(1.79%)再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区域转为白髓边缘区,白髓T细胞区仅有少量散在分布的DC。结论在MODS早期(3~48h组),脾DC大量增加并从脾脏白髓边缘区向T细胞区迁移,从而与T细胞形成大面积的密切接触,可以引发过度免疫反应;MODS晚期(10~12d组),脾脏DC多滞留在白髓边缘区,DC与T细胞仅有少量接触,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抑制过程。脾脏DC位置和含量的变化在机体免疫紊乱和MODS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侯国存刘茜王宏伟李韶然冀文茹陆江阳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树突细胞细胞运动
- 肾上腺原发性肝样腺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肾上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肿瘤镜下可见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区域,两者交错分布,肝细胞癌样区域瘤细胞呈腺管状和梁索状排列,肿瘤间质较少,瘤细胞间可见血窦样结构。瘤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电镜见胞质线粒体丰富、高尔基体发达,可见层状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间可见毛细胆管结构。免疫组化HepPar1、AFP和pCEA(+),Inhibin-α(-)。全身其他脏器检查未发现肿瘤,随访13个月无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肾上腺发生的肝样腺癌具有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方可确诊。目前,连同本例仅见2例报道。提示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这类肿瘤的鉴别。
-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李韶然
- 关键词:肝样腺癌肾上腺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