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庚森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平阳霉素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平阳霉素是否对周围神经产生损伤。方法 :3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5只。于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的左侧坐骨神经干处分别一次性注射 4mg/ml的平阳霉素 1ml及生理盐水 1ml。比较 2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SFI)、坐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 (NCV)、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时(LAT)及诱发电位的最大波幅 (AMP)的改变及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平阳霉素可引起大鼠坐骨神经的SFI、NCV、LAT和AMP发生改变 ,但可恢复为正常 ;平阳霉素对坐骨神经结构的影响是很轻微的。说明 4mg/ml的平阳霉素最终不会对注射局部的坐骨神经的功能及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 结论 :4mg/ml平阳霉素可能不会对注射局部的周围神经产生损伤。
- 王陈保杨庚森
- 关键词:平阳霉素周围神经坐骨神经
- 不同方式下颌骨去骨后骨愈合情况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咬骨钳、高速涡轮机、种植机在不同条件下对大鼠下颌骨去骨后不同时期骨组织的病理结构变化,研究不同去骨方式对骨造成的损伤程度,为临床选择一种安全、可靠的去骨方式。方法第1组使用种植机在3000r/min无冷却、第2组3000r/min有冷却、第3组30000r/min有冷却,第4组高速涡轮钻有冷却和第5组用咬骨钳对大鼠的下颌骨进行去骨,观察不同时期创面的变化。结果第2组行骨磨除的组织愈合最快、最好,种植机在第3、4组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别,但第3、4组愈合情况均不如第2组,第5组与第1组差异无显著性,愈合情况最差。结论在临床进行骨磨除时需要有冷却,在相同磨除时间下,低转速磨除对骨损伤最小,如去骨时间过长,需要进行间断磨除。
- 陈卓杨庚森孟会彦李增宁
- 关键词:种植机高速涡轮钻咬骨钳骨愈合
- 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瘤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1~4].然而,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对注射局部的神经是否产生损伤尚未见文献报道.分布于口腔颌面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均属于周围神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多采用大鼠的坐骨神经作为实验模型[5].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后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了解其是否对周围神经产生损伤.
- 王陈保杨庚森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药物不良反应周围神经损伤
- 不同类型下颌骨骨折对上气道间隙影响的螺旋CT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下颌骨骨折后患者上气道间隙变化的螺旋CT研究,为临床病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不同类型骨折患者15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成年男性,年龄18~45岁。所有患者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测量各上气道分区的最小横截面积,进行Dunnett两两比较。结果双侧下颌角骨折患者喉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下颌骨体部及颏/颏旁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舌咽气道、喉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变小(P<0.05)。结论双侧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及下颌体部和颏/颏旁粉碎性骨折后,上气道下部间隙明显减小,影响通气功能。
- 王大维赵民朝杨庚森杨玉成程立军潘祥峰
-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螺旋CT
- 下颌阻生牙诱发三叉神经痛临床分析
- 1997年
- 牙源性病灶是三叉神经痛主要的周围因素之一,但下颌阻生牙诱发三叉神经痛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总结了1981~1995年期间17例三叉神经痛(第Ⅲ支)患者经拔除下颌阻生牙得以治愈的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
- 杨庚森候晓薇焦淑英陈克勤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下颌阻生牙病因
- 高速涡轮钻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被引量:3
- 2008年
- 陈卓杨庚森徐秀娟
- 关键词:高速涡轮钻外科应用口腔颌面口腔科
- 不同去骨方式对骨损伤情况的研究
- 陈卓徐秀娟王志洁杨庚森谷建琦董学哲吴永生周秀青高玉芳曹辉东
- 此技术数据对我省乃至全国牙槽外科手术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提高牙体种植的成功率,减少外科手术去骨的并发症,减轻术后反应,缩短手术愈合周期,使患者易于接受相关手术治疗。我省每年有大量相关手术,由于成功率低,并发症多,术后反...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损伤
- 介绍一种上颌骨骨折的复位装置
- 2003年
- 李江明王陈保杨庚森
- 关键词:上颌骨骨折颌面外伤
- 5%鱼肝油酸钠注射对周围神经的损伤观察
- 2004年
- 王陈保杨庚森
- 关键词:注射周围神经坐骨神经
- 解毒消痈汤治疗颌面部蜂窝织炎
- 1997年
- <正> 蜂窝织炎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由于本病起病急,除局部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较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随着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单纯应用抗生素的效果受到了影响。5年来我们在常规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中药解毒消痈汤,明显提高了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临床随机选择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7岁。对照组:随机选择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1岁。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常规肌肉注射青霉素钠80万~U/次、链霉素0.5g/次,每日2次,每日加服解毒消痈汤300ml。解毒消痈汤由银花15g,连翘12g,黄连9g,防风12g,丹参15g,丹皮12g,大青叶128,山豆根15g,石膏208,皂刺15g组成。对照组:单纯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U/次,键霉素0.5g/次,每日2次。 1.3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5天后,局部红、肿、热、痛消退,功能恢复正常,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消失。
- 熊慧云杨庚森侯晓薇焦淑英
-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颌面部蜂窝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