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芬
- 作品数:17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儿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石化地区1岁以下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集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的一般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AD相关因素。在1、2、6、9、12月龄随访,了解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情况以及小儿喂养和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入选新生儿2426例,随访新生儿915人次,其中AD患儿271例,AD患病率29.6%。出生在3、4、5及7、8、9月的新生儿AD的患病率为29.9%~37.6%,较其他月份(20.7%~24.2%)高。单因素分析显示,AD的患病率与父母过敏史、婴儿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多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男性)、剖宫产、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母亲文化程度高、被动吸烟有关(P<0.05),与母亲产前感染史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D患病率与母亲文化程度高、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多显著相关(P<0.01),与剖宫产、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父母过敏史有关(P<0.05)。结论:上海市金山石化地区婴儿AD的患病率为29.6%。AD的发病有季节性趋势,出生在春季及夏季的新生儿AD的患病率高,父母过敏史、母亲文化程度高、出生后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剖宫产,血清嗜酸细胞数增多是婴儿AD的危险因素。
- 林亚芬李春燕王芳陈碧琴温清芬金永红王英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婴儿患病率
- 综合性医院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致病菌、G+葡萄球菌耐药性,早期诊断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用法国梅里3位的临床表现为黄疸、呼吸道症状、体温改变,第4位为纳差、反应差,早发型以早产、呼吸道症状及纳差为主要表现,晚发型以黄疸,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体温改变为主要表现。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BS)43例(占79.6%),大肠埃希菌5例(9.3%),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占7.4%),鲍曼不动杆菌2例(占3.7%),阴沟杆菌1例(占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达86%及6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新霉素50%耐药,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别为43%及50%,对MRSA、MRSE引起的严重感染在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下万古霉素为首选。结论:根据新生儿生后不同时期败血症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早进行病原菌的检测,根据血培养药敏试验,合理用抗生素可减少细菌的耐药性,提高疗效。
- 林亚芬金永红李春燕张铮铮陈碧琴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药敏试验
- 1990年以来新生儿死亡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林亚芬龚敬宇彭巧娣
- 关键词:新生儿死因分析疾病顺位
- CMV合并MDS1例
- CMV属DNA病毒中疱疹病毒科,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人类普遍易感。发达国家中抗体阳性率40~60%,发展中国家80%小儿3岁前感染。主要侵犯机体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脏器实质细胞。因此可导致各器官受累。血液系统主要表...
- 龚敬宇林亚芬陈兆文
- 文献传递
- 宫内发育迟缓儿生长特征及干预研究
- 陈兆文林亚芬陈碧琴李伟华虞乐萍濮泽琼周海燕
- 一、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研究金山地区及上海部分地区宫内发育迟缓儿出生后生长特征及相关因素 1、以流行病学调查形式,回顾对500名宫内发育迟缓儿与孕妇孕期、产时及产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2、回顾分析宫内发育迟缓儿生长特征...
- 关键词:
- 关键词:宫内生长发育迟缓
-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清TNF-α变化
- 2003年
- 林亚芬王东明龚敏宇王芳郭建新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小儿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A
- 脐血IgE、IL-4、IL-6对2岁内婴幼儿特应性疾病的预测作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脐血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对2岁内婴幼儿特应性疾病的预测作用,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特应质孕妇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无特应质家族史且无过敏症状的3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脐血中IgE、IL-4、IL-6;并在婴儿出生后1、3、6、12、18、24个月(共6次)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两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情况.结果:研究组脐血中IgE为1.63(1.04~2.24)U/L,IL-4为11.8(4.01~22.4)μg/mL,IL-6为5.56(0.07~10.24)μg/mL;对照组IgE为0.60(0.07~1.27)U/L,IL-4为5.08(2.07~20.3) μg/mL,IL-6为3.02(0.02~5.24)μ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随访中,研究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58例(82.9%),对照组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7例(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IgE、IL-4、IL-6检测对2岁内婴幼儿特应性疾病有一定预测作用,有助于早期干预.
- 李伟华林亚芬朱力陈叶
- 关键词:脐血免疫球蛋白E白细胞介素-4特应性疾病
- 宫内发育迟缓儿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胰岛素及瘦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儿出生后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胰岛素(Ins)及瘦素(Lep)的变化。方法选择141例IUGR儿为IUGR组,以同期出生的足月、适于胎龄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出生后脐血IGF-1、IGFBP3、Ins和Lep的浓度。结果IUGR组IGF-1、IGFBP3、Ins和Lep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IUGR组IGF-1与IGFBP3(r= 0.6434)和Ins(r=0.4367)、Ins与Lep(r=0.3461)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IGF-1与Lep、IGFBP3与Ins和Lep均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IGF-1、IGFBP3、Ins及Lep低下是导致IUGR的原因, Ins-IGF-1-IGFBP3及Ins-Lep轴各自调控胎儿的生长发育。
- 林亚芬陈兆文濮泽琼李伟华陈碧琴汤红萍虞乐萍张旭霞钱蓓倩
- 关键词:宫内发育迟缓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胰岛素瘦素
- 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胎龄30~31周、32~34周、35~36周的早产儿各20例;同时入选胎龄37~41周的正常足月儿20例(对照组)。比较4组新生儿生后第3天、第7天、第28天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水平。结果:血清FT3、FT4在早产儿组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在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且于生后第7天达稳态。对照组、35~36周组、32~34周组和30~31周组血清FT3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分别为(4.4±1.17)mmol/L、(3.33±0.98)mmol/L、(2.55±0.613)mmol/L、(1.79±0.38)mmol/L,组间比较P<0.05;在出生后第7天分别为(3.18±1.27)mmol/L、(2.35±0.45)mmol/L、(1.69±0.39)mmol/L、(1.08±0.36)mmol/L,组间比较P<0.05。对照组、35~36周组、32~34周组和30~31周组血清FT4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分别为(27.54±6.1)mmol/L、(23.73±4.09)mmol/L、(20.04±3.14)mmol/L、(16.33±3.17)mmol/L,组间比较P<0.05;生后第7天分别为(21.81±4.84)mmol/L、(16.78±2.2)mmol/L、(14.88±2.1)mmol/L、(11.66±3.42)mmol/L,组间比较P<0.05。生后第28天,对照组与32~34周组和35~36周组FT3和FT4水平均无显著在差异,3组均高于30~31周组(P<0.01)。血清TSH水平,在30~31周组、32~34周组、35~36周组及对照组出生后均呈下降过程。在出生后第3天32~34周组、35~36周组和对照组的血清TSH分别为(9.13±2.91)mU/L、(6.48±3.46)mU/L、(4.29±1.59)mU/L,均比30~31周组(11.75±3.67)mU/L低(P<0.05)。出生后第7天,30~31周组、32~34周组的血清TSH分别为(6.13±2.76)mU/L和(5.03±2.24)m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62],而35~36周组(3.1±1.33)mU/L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出生后第28天4组血清TSH无显著差异。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大,甲状腺功能越接近足月儿。早产儿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甲状腺功逐渐成熟,于出生后4周接近�
- 王芳金永红陈兆文林亚芬
- 关键词:早产儿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
- 200例0~2岁宫内发育迟缓儿的生长方式分析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 通过分析200例宫内发育迟缓(IUGR)儿童的生长方式,研究对 IUGF儿童的提前干预。方法 分析200例IUGF儿童的资料,在出生后0、6、12、18和24个月随访测量其身高发育指标。结果 剔除出生时有室息史、严重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失访者共 10 例。男 88 例,女 102 例,平均出生体重为(2270±390) g,其中103例(54.2%)出生体重≤2500 g。早产儿 46 例(24.2%)。本组 163 例(85.8%)IUGR儿童在 2岁前有生长追赶现象,女童生长追赶早于男童。结论 IUGR儿童有明显生长追赶现象。若在 2 岁前不能制订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及时纠正营养偏离,部分 IUGR儿童最终的生长将落后于正常儿童。
- 陈兆文李伟华周海燕濮泽琼林亚芬陈碧琴孙雪霞汤红萍虞乐萍张旭霞钱蓓倩
- 关键词:IUGR宫内发育迟缓出生体重男童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