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 作品数:30 被引量:135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金属学及工艺 化学工程 冶金工程 更多>>
粗糙微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DSMC模拟 应用蒙特卡洛直接模拟的方法(DSMC)模拟分析了粗糙平行平板间微通道内气体的二维流动与换热.通道进口压力固定,上下平板温度恒定。并将计算结果与光滑微通道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粗糙元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有明显的扰动;粗糙... 王爱国 冯妍卉 林林 张欣欣关键词:粗糙微通道 换热 粗糙元 文献传递 商业尺寸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实验测试了不同电池操作温度和反应气加湿温度下,反应面积为256 cm2商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通过对极化曲线的测量,重点分析了操作温度与加湿温度对不同厚度质子膜含水量及电池阴极水泛滥的影响.结果表明,质子膜含水量及阴极液态水移除主要取决于加湿温度和操作温度的最佳匹配.当操作温度低于加湿温度时,电池性能随操作温度升高而提高;反之,电池性能随操作温度升高而下降.在相同电池温度和加湿温度下,Core 57电池性能优于Core 5621,因为较薄的Core 57更容易保持膜的含水量.低操作温度下,较薄的Core 57电池阳极或阴极仅需一侧加湿即可维持膜的含水量,因此一侧加湿时的电池性能优于两侧加湿时的.而对于较厚的Core 5621,无论操作温度高低,阴阳极两侧需同时加湿才能保证膜的含水量;因此,对于采用较厚质子膜的商用燃料电池,操作时必须保证阴阳极同时加湿. 林林 吴睿 张欣欣关键词:电池性能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极化曲线 直通与交叉流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瞬态特性 被引量:4 2010年 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两相瞬态数学模型,分析了电压负载变化方式、流道与肋条宽度比对直通和交叉流场燃料电池瞬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电极氧气浓度偏离其稳态分布是导致电流上冲和下冲的原因;而响应时间由膜中水的含量达到稳态分布所需时间决定.交叉流场相对直通流场在多孔电极具有更高的局部氧气浓度,导致电流上冲峰值与下冲谷值均高于直通流场.随流道与肋条宽度比增加,两种流场响应时间均增长,直通流场电流上冲现象增强,下冲现象减弱,而交叉流场,电流上冲与下冲现象均增强. 林林 王晓东 张欣欣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三段控温固定点炉复现铝凝固点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固定点炉垂直温场均匀性是影响ITS-90国际温标固定点温坪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铝凝固温坪的复现水平,设计了三段控温固定点炉,利用金属外壳铝固定点容器,研究了垂直温场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连续热流密度法高精度复现了铝凝固点。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上部、中部、下部炉温的设置,可改善固定点炉温场均匀性,铝凝固温坪4 h内的温度变化在1 m K以内;此外,在实验条件下,高纯铝相变的过冷度约为0.14℃。 何沛 林林 闫小克 张明宇 王宁关键词:计量学 铝凝固点 ITS-90 纳米流体微通道热沉的性能强化 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对纳米流体热导率及黏度公式的筛选,本文发展了纳米流体微通道热沉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热沉结构、纳米颗粒种类、粒径、体积分数及基液种类等关键参数对热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米颗粒随机运动引起的附加热耗散强化了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显著提高了热沉的冷却性能;(2)纳米流体的强化作用依赖于热沉结构,且依赖关系不同于纯流体,需对纳米流体作为冷却剂的热沉结构进行优化;(3)颗粒体积分数增加,热沉热阻降低,但压降升高,综合考虑热阻和压降,最佳的冷却剂为0.5%体积分数的水基Al2O3纳米流体,相对于纯水,其使热阻降低了10.1%,压降仅增加0.38%;(4)颗粒粒径对热阻影响较小,考虑纳米流体稳定性,推荐使用小粒径的纳米颗粒;(5)Al2O3纳米颗粒优于TiO2,CuO最差,最优的基液为水,依次为乙二醇和机油. 林林 王晓东 王振华关键词:纳米流体 微通道热沉 传热强化 微通道热沉几何结构的多参数反问题优化 被引量:2 2011年 提出微通道热沉几何结构的多参数反问题优化方法,其正向求解器是微通道热沉三维数值模型,反向求解器为简化的共轭梯度法,分析泵功的变化对热沉几何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沉换热面积和热表面热流密度恒定的条件下,随着泵功的增加,相应的最优热沉几何结构参数随之变化,即最优热沉的流道数和流道高宽比增加,流道比降低;泵功的增加使最优热沉的全局热阻降低,但在高泵功下全局热阻的降低幅度远低于在低泵功下的降低幅度. 林林 吴睿 张欣欣关键词:微通道热沉 热阻 双层微通道热沉关键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2 2014年 相比于单层热沉,双层热沉显著改善芯片温度均匀性.本文建立了双层热沉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参数递进优化法,对硅基水冷双层热沉的几何结构(流道数N、下层流道高度H_(c1)、上层流道高度H_(c2)和肋条宽度W_r)及上下两层通道的流速比t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泵功0.2 W和热流密度100 W·cm^(-2)时,最佳的双层热沉结构和通道流速比分别为:N_(opt)=70,H_(c1,opt)=200μm,H_(c2,opt)=650μm,W_(r,opt)=71.48μm和t_(opt)=1.85,相比于同样操作条件和几何参数的单层热沉,热阻降低了11.3%,热沉的最大温差从单层热沉的4.6 K降低到0.5 K,显著改善了热沉的温度均匀性. 林林 陈杨杨 王晓东关键词:递进式 温度均匀性 热阻 喷射式燃烧器系统冷态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讨论了喷射式燃烧器的特性及被喷射介质的量与喷射介质的量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管路系统中流体能量损失的试验结果,以及相应的曲线和有关回归关系式。 李书灿 曹冠之 林林 李学曾 吴素明关键词:燃烧器 喷射燃烧 三角形粗糙元的微通道内流动换热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 2008年 应用蒙特卡洛直接模拟(direct simulation Mont Carlo,DSMC)方法数值分析具有三角粗糙元表面平行平板微通道内气体二维流动与换热。模拟表明:微通道内粗糙元对流动与换热有明显的扰动;粗糙微通道内的壁面速度滑移小于光滑微通道,并随粗糙元变大,速度出现更为严重的跳跃,甚至出现漩涡,增加了通道内的压力损失;随粗糙元变大,气体在壁面处滞留时间变长,增加了单位质量气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 王爱国 冯妍卉 林林 张欣欣关键词:微通道 换热 基于物料品质调控的高温熔渣余热回收能质传输机理 2016年 该研究组利用高温熔渣相变冷却实验装置完成了一系列高炉渣颗粒相变冷却与物性结构演变实验,获得了风冷高炉熔渣化学组成对物相结构及活性变化的影响;分析了风冷渣形成工艺参数对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风冷高炉渣的水化性能。结果表明:四元碱度是高炉渣玻璃体含量和7天活性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Si O2/Al2O3比影响28天活性指数,出渣温度影响玻璃体含量,保温时间和冷却风速影响活性指数。高炉渣降低水泥的水化放热速率,适量结晶对其水硬活性有益。建立了熔渣颗粒相变冷却的传热模型,应用温度法模型、VOF方法和凝固/熔化模型及辐射模型,研究了换热条件、流体温度、颗粒变物性和颗粒尺寸等对颗粒相变冷却换热的影响规律,获得颗粒凝固的相变动态过程及不同组合工况下的颗粒凝固时间。提出了在空气冷却基础上辅以喷雾冷却的转杯粒化干式余热回收新方法,并对喷雾冷却过程中单个液滴撞击固壁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熔渣颗粒内部的冷却速率存在较大差异,粒径是影响颗粒换热的关键因素;换热系数在横向直径处、迎风滞止处及背风面回流处获得较大值。搭建了液态物料离心粒化特性可视化实验台,前期以水为工质研究了转杯粒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机理,获得了液滴形态及分布等信息,探讨了转杯转速、工质流量、转杯结构对粒化液滴的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转速和小流量下液滴直径小;浅和小内倾角转杯粒化效果较好。搭建了高炉渣离心粒化余热回收系统,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熔渣颗粒形成机理、颗粒运动及流化特性、气固换热特性以及颗粒最终物相品质等相关问题,揭示各相关因素对熔渣颗粒的影响规律以及获得兼顾余热回收和物料品质的系统运行最佳工况。 朱恂 崔素萍 林林 王宏关键词:相变换热 余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