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
- 作品数:14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直肠癌IGFBP7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
-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其死亡率位于第四位左右。近二十年来,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
- 林洁
- 关键词:结直肠癌基因异常胰岛素
- 文献传递
- 中国人群中C6orf37第二外显子VNTR多态性的研究
- 2006年
- 目的:证实C 6orf 37编码区VNTR位点,检测其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寻找VNTR多态性检测的理想方法。方法:用RT-PCR及测序证实C 6orf 37编码区的VNTR位点,并用SSLP和DHPLC两种方法对166例中国人进行VNTR基因分型。结果:C 6orf 37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区存在一个新的VNTR多态性位点,其核心序列为GGCGGCGACTTCGGC,编码5个氨基酸(G-G-D-F-G),重复3到5次。该位点存在3种等位基因:a(3次重复),b(4次重复),c(5次重复),6种基因型:a/a,b/b,c/c,a/b,a/c,b/c。在中国人群中的a、b、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45,0.304,0.551。杂和度为0.583,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DHPLC与SSLP检测VNTR多态性的结果一致,但DHPLC具有快速、经济、高通量的特点。结论:C 6orf 37编码区存在一个高度多态性VNTR位点,DHPLC是大规模筛选VNTR多态性的理想方法。
- 崔晶王炜王敏林洁马裕阮文静徐静来茂德
- 关键词:等位基因VNTR
- 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DNA甲基化是表遗传改变的主要作用方式,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基因印迹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正常细胞相比,许多肿瘤细胞具有基因组广泛的低甲基化与局部区域高甲基化并存的特征。高甲基化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CpG岛区域。这些在正常状态下未甲基化的区域一旦发生甲基化后,将影响相应基因的转录,进而抑制基因表达及功能。本文中介绍几种主要的甲基化检测方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林洁朱益民来茂德
- 关键词:甲基化检测DNA甲基化基因表达调控高甲基化第一外显子
- 克隆酶均相免疫技术测定胃癌患者血清、粪便P53蛋白的研究
- P53蛋白是P53抑癌基因表达产物,测定P53蛋白对肿瘤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P53蛋白属核内隐蔽抗原,随肿瘤细胞的崩解释放入血,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通常测定血清P53蛋白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但其...
- 沈建根林洁朱永良张钧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癌中IGFBP-rP1表达上调与其5′CpG岛低甲基化相关
- 目的明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related protein 1,IGFBP-r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改变并与该基因...
- 林洁朱益民邵丽娜黄琼来茂德
- 关键词:结直肠癌MSP
- 文献传递
- 应用甲基化CpG岛扩增法结合代表性差异分析筛选结肠癌相关的甲基化DNA片段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结肠癌癌旁粘膜和正常结肠组织间 DNA甲基化分布的差异以及甲基化在结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甲基化 Cp G岛扩增 (methylated Cp G islands amplification,MCA)法富集基因组 DNA甲基化序列 ,以癌旁粘膜 DNA甲基化富集产物为检测子 ,正常结肠组织的甲基化富集产物为驱赶子进行代表性差异分析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获得 DNA甲基化差异片段 ,经克隆、测序获得碱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序列与相关基因结构的关系。结果 获得 2 5个不同的差异甲基化序列 ,位于相关基因的 5′端、外显子、内含子和 3′端。其中 1A0 1片段位于 CECR7基因的第 1外显子和L OC2 56866基因的 5′端及第 1外显子 ;1A12片段位于 GR6基因的第 1外显子前 2 0 4bp处。符合 DNA甲基化对基因转录的调控规律。以 1A12片段为探针 ,点杂交分析表明 ,该探针与 4轮 RDA和检测子均有杂交信号 ,而与驱赶子无杂交信号。结论 结肠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的 DNA甲基化存在差别 ,用MCA结合
- 朱益民林洁黄琼来茂德
- 关键词:MCA结直肠癌甲基化
- Staufen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05年
- 为研究甲基化差异相关基因Staufen在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在结直肠癌病人中检测Staufen基因在腺癌、癌旁黏膜和相应远端切缘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发现,在mRNA水平上,远端切缘正常组织中Staufen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黏膜和腺癌(P<0.05);从正常组织、癌旁黏膜到腺癌,Staufen基因的表达有降低的趋势;未发现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结肠/直肠)、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与Staufen基因的表达有关(P>0.05)。正常组织与腺癌组织的Staufe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黏膜(P<0.05),而正常组织与腺癌组织之间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果表明,Staufen基因在癌旁黏膜和肿瘤中有低表达的趋势,该基因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 朱益民林洁陈俭黄琼邵丽娜来茂德
- 关键词:结直肠癌免疫组化
- 5-氮-2′-脱氧胞苷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检测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对结肠癌细胞株SW620、COLO205和HT29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该药物对多个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5-aza-dC处理对各结肠癌细胞生长周期、凋亡、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抑癌基因THBS1、TIMP3、RASSF1A和癌基因c-myc、c-fos、bax在5-aza-dC处理前后各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改变情况。结果5-aza-dC处理后,3株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周期均明显阻滞于G2/M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划痕实验后72h,对照组结肠癌细胞明显向划痕的中央迁移,而药物处理组结肠癌细胞迁移不明显。5-aza-dC处理后,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较未处理组降低(P<0.05)。5-aza-dC可恢复结肠癌细胞中多个抑癌基因的表达,但是对癌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5-aza-dC对结肠癌细胞有阻滞细胞生长周期、促进凋亡及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等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恢复多个抑癌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 林洁黄琼来茂德
- 关键词:结肠肿瘤细胞周期
- 结直肠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表达上调与其5'CpG岛低甲基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其与该基因5'CpG岛甲基化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的正常黏膜中IGFBP-rP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通过T-A,克隆、测序加以验证。不表达IGFBP-rP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620经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后,分别用RT-PCR和MSP检测IGFBP-rP1表达改变和甲基化状况。结果mRNA水平上,IGFBP-r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正常黏膜(P〈0.01)。在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8例(60.9%)可检测到IGFBP-rP1基因5'CpG岛发生甲基化,而在配对的正常黏膜中,37例(80.4%)可检测到,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BP-rP1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5-aza-dC处理后,两株细胞均出现IGFBP-rP1基因的再表达,MSP法检测证实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IGFBP-rP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5'CpG岛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DNA甲基化是结直肠癌中IGFBP-rP1表达调控的一种机制。IGFBP-rP1低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林洁朱益民邵丽娜黄琼来茂德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克隆酶均相免疫技术测定胃癌患者血清和粪便P53蛋白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评价检测P53蛋白的克隆酶均相免疫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β半乳糖苷酶亚单位EA、ED及EDP5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建立克隆酶均相免疫技术,测定胃癌、非胃癌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粪便P53蛋白含量,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结果31例胃癌患者的血清、粪便P53蛋白阳性率高于39例非胃癌患者和17名健康献血员(均P<001)。11例胃癌患者血清P53和免疫组化均阳性,且免疫复合物均以P53IgG形式存在,对5例胃癌血清动态观察表明,术后1周P53蛋白仍阳性,术后1个月显著下降,并在术后3个月消失。检测10份不同浓度的样本,表明克隆酶均相免疫法与ELIS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建立的克隆酶均相免疫技术可用于P53蛋白的测定,P53蛋白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
- 沈建根林洁朱永良张钧
- 关键词:胃癌血清检测粪便检测P53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