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锦美

作品数:41 被引量:171H指数:7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废水
  • 7篇降解
  • 5篇水处理
  • 5篇人工湿地
  • 5篇康宁木霉
  • 4篇海水淡化
  • 3篇电解
  • 3篇电解法
  • 3篇电解法处理
  • 3篇生物吸附
  • 3篇脱氮
  • 3篇重金
  • 3篇污染
  • 3篇磺胺
  • 3篇白腐真菌
  • 3篇
  • 2篇氧化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物降解
  • 2篇石层

机构

  • 40篇集美大学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厦门市环境监...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技术公司
  • 1篇江苏碧水源环...

作者

  • 41篇林锦美
  • 16篇段金明
  • 16篇陈锦芳
  • 15篇巫晶晶
  • 12篇林建清
  • 11篇方宏达
  • 7篇刘启明
  • 4篇黄宁
  • 3篇黄云凤
  • 3篇张亚平
  • 3篇赵雅茹
  • 3篇李明智
  • 3篇程林洁
  • 2篇林郑忠
  • 2篇张金丽
  • 1篇王海琪
  • 1篇陈进生
  • 1篇唐婉莹
  • 1篇庄马展
  • 1篇周申范

传媒

  • 4篇集美大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广州化工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华侨大学学报...
  • 2篇工业水处理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 1篇福建省海洋学...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腐真菌降解黑索今的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采用单因素寻优及正交试验考察了黑索今(RDX)初始浓度、pH值、投菌量、杉树叶投加量等因素对白腐真菌降解黑索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白腐真菌降解RDX效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RDX浓度>杉树叶投量>pH值>白腐真菌投量;降解的最优操作条件是:黑索今初始浓度为15 mg/L,杉树叶投量为20 g/L,pH值为5,白腐真菌投量为3.2 g/L。模拟废水经白腐真菌降解28 d后对黑索今的去除率达87%;实际废水经其处理20 d后对黑索今的去除率也达到了87%,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林锦美唐婉莹林建清周申范郑鹏
关键词:白腐真菌黑索今正交试验
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及海水淡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荒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阐述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海水淡化工程密切相关的海水理化性质,归纳了各地区海水淡化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针对各海域海水水质特点重点介绍了相应的海水淡化前处理工艺。最后指出,制定海水源水和淡化水水质标准,开发低能耗和低成本的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实施促进海水淡化的政策管理机制,建立浓海水循环利用经济体制是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方宏达陈锦芳段金明林锦美徐珊张珍玉
关键词:海水淡化循环利用
基于海水淡化脱硼的LSC-800树脂吸附硼特性研究
海水淡化水中硼含量,远高于相关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定值,危害人体健康。采用批次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LSC-800树脂去除水中硼的工艺条件,并探讨了LSC-800树脂的等温吸附特征和再生工艺。结果表明,90 min后LSC-...
赵雅茹方宏达陈锦芳林锦美李明智段金明
关键词:
进水浓度变化对折流式人工湿地装置各区段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进水浓度对折流式人工湿地细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3种低浓度污水的模拟进水实验,每日监测水质参数,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折流式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微生物菌群的构成。研究结果表明:1)该装置处理进水浓度较高的污水时效率较高,COD、TN、TP、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9.9%、71.7%、63.5%、96.3%。2)折流式人工湿地的下行池和表层中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较高;上行池的下层受进水浓度影响较大,细菌丰度较低且菌群结构与其他采样点存在显著差异。细菌丰度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多样性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进水条件和区域环境下,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达60%~80%,为绝对优势细菌;其他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等,相对丰度在1%~10%之间不等;优势菌纲主要以α-变形菌、β-变形菌和放线菌为主;在中低浓度下主要菌属为Sphingomonas,而在高浓度下则主要是Vogesella和Arthrobacter。根据各区域的菌群组成状况,推测湿地各区域的菌群差异主要与该区域的营养环境和进水条件有关。4)区域性差异分析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折流式人工湿地各区域的菌群组成趋于相似。5)FAPROTAX分析表明,折流式人工湿地最丰富的功能基因为化能自养类、硝化反硝化类、寄生菌型,且主要基因在下行池最为丰富。
林锦美郭立黄云凤黄云凤段金明刘启明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进水浓度菌群结构
一种生物膜串联人工湿地废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膜串联人工湿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单元、生物膜单元、湿地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第一过滤单元和生物膜单元之间设有底部连通地第一隔板,生物膜单元与秋茄种植单元之间设有可渗透地第二隔板,湿地单元的秋...
林锦美吴婷君黄云凤刘启明黎田黄瑶郑家豪
白腐菌处理黑索今废水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白腐菌对黑索今的降解效果,通过实验,培养和驯化出了能降解黑索今的两种白腐真菌A,B,验证了白腐菌处治理黑索今废水的可行性及其最佳运行参数。白腐菌降解黑索今废水最佳降解条件是:废水浓度15mg/L,杉树叶20...
林锦美
关键词:白腐菌黑索今铁炭微电解动力学废水处理
一种硼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硼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吸附剂。所述硼复合吸附剂由六水合氯化镍和壳聚糖组成,六水合氯化镍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3~9)∶1。将六水合氯化镍和壳聚糖分别溶于乙酸溶液中,再用NaOH溶液调节pH值至8以上,化学...
段金明方宏达陈锦芳林锦美赵雅茹
活性炭和石英砂在UASB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011年
以活性炭和石英砂为微生物固定化材料,考察其在UASB系统中对COD的去除效果、体积负荷以及反应器的启动时间的影响,并与传统UASB反应器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第1—40 d有机负荷为0.075~0.208 kg/m3;第1—10 d厌氧流化床未流化,UASB柱(R0)、活性炭柱(R1)、石英砂柱(R2)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3.2%、13.7%和12.6%;厌氧流化床流化后,第11—30 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6%、68.6%和51.9%,第31—40 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3%、92.5%和92.3%,第41—47 d负荷提升为0.300~0.833 kg/m3,R0反应器对废水COD的平均去除率稳步上升为88.2%,R1反应器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5.0%,R2反应器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2.3%;新型反应器的启动时间比传统UASB反应器缩短了10 d,启动时间缩短了29.4%.
巫晶晶林建清方宏达叶鹭斌程林洁王怡宾林锦美
关键词:UASB厌氧流化床活性炭石英砂
微波改良催化剂对媒介黄的光Fenton脱色研究
2010年
采用微波法和普通焙烧法制备了两种Ce-Fe/A l2O3催化剂,利用SEM电镜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表面形貌,通过媒介黄模拟废水的光Fenton脱色实验对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H2O2用量、催化剂用量、初始pH值、染料初始浓度、紫外光强度与波长对媒介黄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功率500W下处理20m in制备的Ce-Fe/A l2O3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媒介黄脱色效率,在pH为3.0,Ce-Fe/A l2O3用量2.0 g/L,H2O2用量510mg/L,紫外灯强度10W的条件下,60m in媒介黄的脱色效率至少达到96%以上。
林郑忠张亚平马丰林锦美
关键词:水处理微波处理CE-FE/AL2O3
一株木霉菌的鉴定及其重金属-抗生素的复合抗性
2021年
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ption spacer,ITS)序列分析和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从腐烂的植物根中分离得到霉菌,利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鉴定。将序列提交至GenBank中以确定物种分类信息,进行物种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并通过Figtree构建物种进化系统发育树。ITS分子测序以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JM-001隶属于木霉菌属(Trichoderma)。同时,利用该菌株作为指示微生物,模拟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生存环境,并以霉菌的干重、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为表征,分析复合污染下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胁迫下的重金属抗性变化主要为协同杀菌和协同抗性,重金属离子浓度和种类均对菌株LJM-001耐抗生素性能有显著影响。
林锦美陈锦芳段金明张金丽陈文熙
关键词:木霉菌重金属抗生素菌种鉴定复合抗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