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倩月
- 作品数:52 被引量:103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冯梦龙“情教”思想及其俗文学观——以《情史》《挂枝儿》《山歌》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明代心学思潮及市民思潮孕育出一批在文艺上追求性灵、高扬情欲的文学家,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作为开拓了明代文学由雅转俗新境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情教"为理论基石,构建其"情教"思想系统及文学观念,对传统"乐教"及"诗教"观进行了反拨。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对"真情"的艺术原则的推崇及对民间俗文学传统的重视,他所编《情史》、《挂枝儿》、《山歌》充分体现了其"情教"观及以"真情"为最高文艺标准的俗文学观,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应占据一席之地。
- 柳倩月
- 关键词:真情
-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体系初探被引量:2
- 2010年
-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 柳倩月
- 关键词:古代文论
-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不同佛教宗派的境界理论对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形成有着多重的构建性作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境界观构建了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结构性心理空间。中国禅宗则使这一空间转换为审美境界,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文艺境界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 柳倩月
- 关键词:唯识宗禅宗境界理论佛教宗派审美境界中国文艺
-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民间歌谣的认识被引量:4
- 2011年
-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柳倩月
- 关键词:《文心雕龙》
- 简析《山海经》神话批评的历史嬗变
- 2014年
- 《山海经》近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构成了《山海经》研究的学术史,古人以序、跋、评点、注疏、诗文等多种形式就《山海经》所发表的看法,突出地体现出古人的神话观。历代学人对《山海经》神话的看法经过了先秦两汉的发生期、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达到了深入拓展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古代学人们的《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得出《山海经》神话批评史的历史嬗变基本轨迹。
- 熊浚柳倩月
- 关键词:神话历史嬗变
- 红豺为什么那么美?——评李传锋中篇小说《红豺》被引量:1
- 2005年
- 在中篇小说《红豺》中,生命呈现为多元互动关系,顺应这种关系的,显示为美,以至于为神,破坏这种关系的,则显示为丑。红豺作为一种联结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的精灵神兽,体现了特定民族的审美取向。
- 柳倩月
- 关键词:生命互动民族审美心理
- “神”意象生命美的生成被引量:1
- 2003年
- 中国古典哲学之"气"范畴是文学"神"意象生命意义生成的本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生命观看,生命自由与生命平等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 柳倩月
- 关键词:生命美生命自由文学研究
- 论新闻传播的分流与整合──20世纪末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一对突出现象
- 1998年
- "分流"与"整合"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一对突出现象。分流,是新闻传播的个性发展,是分重任,而非散分、滥分;整合,是新闻传播的大趋势,是合大方向,合主流.而非强迫统一;分与合的巧妙把握.是值得探索的新闻传播的艺术规律。
- 柳倩月
- 关键词:新闻传播艺术规律
-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被引量:3
- 2011年
-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创建和研究,必须解决如何"述史"的基本问题。文学史哲学对文学史研究进行审视,归纳出以"自律论"、"他律论"为代表的两种最基本的述史模式和一些突破"自律""他律"思维定势而提出的述史模式,这些述史模式在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述史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操作空间和一定的局限性。"综合性的话语分析",是一种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可能性述史模式,它具有较明显的理论生成和实践运用的空间。
- 柳倩月
- 言下大悟:作为口传法宝的《坛经》
- 2012年
-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 柳倩月
- 关键词:《坛经》口头传统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