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冬妮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表型
  • 3篇表型
  • 3篇病理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免疫表型分型
  • 2篇母细胞
  • 2篇病理分析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点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免疫母细...
  • 1篇血管免疫母细...
  • 1篇印戒细胞
  • 1篇预后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福建省漳州市...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资阳市第二人...
  • 1篇巴中市人民医...
  • 1篇乐至县人民医...

作者

  • 7篇梁冬妮
  • 3篇李甘地
  • 2篇王威亚
  • 2篇徐钢
  • 1篇徐妍
  • 1篇廖殿英
  • 1篇徐畅
  • 1篇何鑫
  • 1篇叶云霞
  • 1篇曹译丹
  • 1篇蒋莉莉
  • 1篇刘娟
  • 1篇王占贵
  • 1篇冯伟华
  • 1篇李金男
  • 1篇董丹丹
  • 1篇吴文乔
  • 1篇张文燕
  • 1篇白燕琼
  • 1篇黄娟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ROS1融合基因型肺癌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肺腺癌是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类型。目前,针对肺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研究热点。继EGFR、KRAS、ALK等熟知驱动基因之后,不断有新的靶点基因被发现。本文重点就ROS1融合基因型肺癌的分子病理学、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其治疗和预后的意义进行综述。
唐白杰徐钢梁冬妮
关键词:腺癌流行病学特点
CXCL13、CD10和bcl-6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CXCL13、CD10、bcl-6等标志物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断的115例AITL、3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和30例以副皮质区增生为主的反应性增生(RH)进行回顾性分析。按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采用9种抗原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及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1)7.8%(9/115)的AITL、6.7%(2/30)的PTCL,NOS和83.3%(25/30)的RH病例观察到生发中心;98.3%(113/115)的AITL、63.3%(19/30)的PTCL,NOS和76.7%(23/30)的RH病例观察到显著血管增生。(2)CXCL13、CD10、bcl-6在RH病例的表达局限在生发中心,在AITL的表达率分别为96.5%(111/115)、50.4%(58/115)和78.3%(90/115),在PTCL,NOS的表达率分别为26.7%(8/30)、3.3%(1/30)和3.3%(1/30),以上三个标记在两种淋巴瘤的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5例AITL病例均见到滤泡外不规则分布的CD21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FDC)。TCR.1基因克隆性重排在AITL中检出率为83%(83/100)。结论AITL是一种来源于生发中心辅助性T细胞(TFH)的高度侵袭性肿瘤,CXCL13、CD10、bcl-6是AITL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用标志物。
唐学峰李甘地李亚林梁冬妮夏天周继雍姚宇琪吴文乔王占贵杨永红汤显斌白燕琼丁强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
原发性肺印戒细胞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腺癌(PSRCA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因素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6月间50例PSRCA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并进行随访和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 PSRCACL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非小细胞肺癌无明显差异,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其特殊的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SRCACL的发病率约占肺腺癌的1.20%,平均发病年龄为53.3岁,中位年龄为54.5岁,男女比例为1.17︰1。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56个月,1年生存率约为85.4%,3年生存率约为67.4%,5年生存率约为40.9%。患者的生存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是否伴有癌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PSRCACL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好发于中青年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侵袭和转移、预后较差的恶性上皮性肿瘤,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
何鑫梁冬妮曹译丹叶云霞蒋莉莉张尚福
关键词:肺肿瘤印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存活率分析
以脾脏肿块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1例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男性,63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年,腹胀6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剑突下包块,呈进行性增大,边缘圆钝,伴轻~中度发热、出汗。查体触及肿大脾脏达脐下10 cm,质硬,肝脏未见明显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梁冬妮徐钢李娟李芳华宋钰
关键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病例报道
INSS和INRGSS分期评估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和比较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和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研究组分期系统(INRGSS)评估神经母细胞瘤生存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4例神经母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INSS和INRGSS分期对预后的评估。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有83例可进行INSS分期,INSS 1期30例(36.1%),2a期12例(14.5%),2b期15例(18.1%),3期10例(12.0%),4期16例(19.3%)。84例患者中有77例可进行INRGSS分期,L1期32例(41.5%),L2期31例(40.3%),M期14例(18.2%)。本组患者在INRGSS分期与INSS分期中各期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64例患者有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17.5月,平均生存时间25.4月。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43.0%和31.0%。在有随访资料的患者中,63例患者可进行INSS分期,1期25例(39.7%),2期20例(31.7%),3期8例(12.7%),4期10例(15.9%),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0月、14.0月、10.5月、7.5月;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0%、35.0%、12.5%、0.0%。59例患者可进行INRGSS分期,L1期28例(47.5%),L2期22例(37.3%),M期9例(15.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月、15.0月、8.0月;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0.0%、36.4%、0.0%。INRGSS L1期的患者中,不同INSS分期的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NRGSS分期、手术方式、INSS分期与预后相关,INSS分期是神经母细胞瘤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INRGSS分期是影响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不能/未进行手术切除而无法进行INSS分期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和预测预后的方法。
李金男王威亚梁冬妮张文燕赵莎李甘地徐畅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预后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以下简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肺MALT淋巴瘤12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女性8例(67%),男性4例(33%)。发病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2.5岁,仅1例患者年龄小于40岁(8.3%)。8例患者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有胸痛,2例有咳嗽、咳痰。CT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均位于单侧肺组织,左肺上叶1例,右肺11例(上叶4例,中叶1例,下叶6例);肿块最大径2~5cm;其中为界限清楚的团块或结节影10例(83%),浸润或实变影2例(17%)。肿瘤细胞由弥漫分布均匀一致、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细胞和单核样细胞构成,其内散在少许转化性母细胞样大细胞,少数伴有浆细胞样分化。免疫表型:12例肿瘤性淋巴样细胞CD20、CD79a细胞膜阳性,11例BCL-2阳性,9例κ、λ呈单轻链限制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5%~10%。AnnArbor临床分期:ⅠE期8例,ⅡE期1例,Ⅳ期1例,2例不详。治疗均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为主,2例术后联合化疗。结论 肺MALT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隐匿,影像学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最后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分析等检查,患者预后较好。
唐白杰刘娟徐钢徐妍梁冬妮董丹丹李芳华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表型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oem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ioem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了解其免疫表型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008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收集40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ioe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SP法)及PAS、甲苯胺蓝、刚果红特殊染色。结果患者年龄40~90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多以疲乏、贫血和出血倾向就诊。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大比率分别为42.5%、20.0%和12.5%。36例骨髓浸润模式表现为混合型(17例)、弥漫型(15例)和间质型(4例)。9例淋巴结,1例结构完全破坏,8例部分破坏,可见扩张的淋巴窦和残存的淋巴滤泡。骨髓组织与淋巴结组织免疫表型结果基本一致。肿瘤性小淋巴细胞表达CD20和CD79a,浆细胞表达CD79a和CD138。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5,仅4例弱表达CD23。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的骨髓浸润模式、白蛋白值、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清IgM值对患者生存时间均未见影响。结论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oem巨球蛋白血症为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人的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化。骨髓活检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资料(尤其是血清学检查)对于其临床病理诊断至关重要。
梁冬妮李甘地代琳黄娟王威亚冯伟华李俸媛廖殿英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