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斌
- 作品数:26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肿瘤自发性破裂1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以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肿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以鉴别肾细胞癌与错构瘤,术前确诊12例。9例急诊行患肾切除术,5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结果14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例,错构瘤7例。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定期复查B超或CT,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其中行TAE的2例患者,肿瘤明显缩小。结论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较高,螺旋CT是鉴别良恶性的主要方法。治疗以肾切除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考虑行NSS或TAE。
- 樊彩斌温端改侯建全欧阳骏严春寅浦金贤
- 关键词:肾肿瘤自发性破裂
- 编码IKK2dn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验证
- 目的构建含有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c cells,im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ACCMVPLPA SR(+)-IKK2dn中酶切出I...
- 樊彩斌温端改欧阳骏侯建全严春寅浦金贤李纲农绍军
-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树突状细胞
- 文献传递
- 转染IκB激酶2的显性负性突变体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致耐受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体外转染抑制性蛋白IKB激酶2的显性负性突变体(IKK2dn)基因的受者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致耐受作用的特性及机制。方法将含IKK2d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按1:200的感染复数(200MOI)体外转染受者Lewis大鼠骨髓源性imDC,2d后负载供者BN大鼠抗原,48h后与受者大鼠T细胞初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72h后免疫磁珠法分离筛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将获得的CD4±CD25-T细胞与受者大鼠T细胞再次MLR72h,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LR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p和干扰素(IFN)-1的水平。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IKK2dn基因的imDC稳定、高效表达IKK2dn。转染IKK2dn受者imDC诱导产生的CD4+T细胞低表达CD25(18.50±1.40)%,与未转染组(72.20±3.30)%及转染空载体组(63.70±1.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IKK2dn诱导产生的CD4+CD25-T细胞能抑制异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受者T细胞的增殖反应(0.044±0.006),与转染空载体所诱导产生的CD4+T细胞比较(0.419±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R中高比例的CD4+CD25-T细胞能够明显抑制受者T细胞的增殖反应(0.044±0.006),与低比例组比较(0.106±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CD25-T细胞介导的MLR上清液中IL-10、TGF—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染IKK2dn基因并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imDC可以诱导受者T细胞产生CD4+CD25-T细胞,此种CD4+CD25-T细胞能够引起受者T细胞针对供者抗原的特异性低反应,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 杜科霖樊彩斌温端改侯建全欧阳骏张东兴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反应CD4
- 早期阴囊Paget病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提高对早期阴囊Paget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7~2011年间笔者医院收治的17例阴囊Paget病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病理、治疗方法及随诊情况。结果有15例患者术前经活检病理提示为阴囊Paget病后行手术治疗。17例行阴囊病灶扩大切除术,其中有2例行阴囊病灶扩大切除术+皮肤缺损处植皮术,1例行阴囊病灶扩大切除术+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7例行阴囊病灶扩大切除术后,其中有3例复发,再次行阴囊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至今6~18个月未再复发。1例腹股沟淋巴结阳性者术后行放化疗,2年后死于全身转移。结论阴囊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早期活检是治疗A期阴囊Paget病的主要方法,且预后良好。患者均需终身随访。
- 邱振伟温端改浦金贤平季根樊彩斌陆勇
- 关键词:PAGET病阴囊临床诊治
- 改良Lich-Gregoir手术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效果观察(附29例报告)
- 2008年
- 目的探讨改良Lich-Gregoir手术在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Lich-Gregoir手术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29例(42侧输尿管)。改良主要采取输尿管入口处膀胱肌层做倒"Y"形切口,使之更好地覆盖入膀胱处的输尿管。结果术后住院时间5 ̄7 d,术后4 ̄6个月时查VCUG,显示40侧反流完全消失,2例术后仍有反流的患儿中,1例术后1年反流消失,另1例术后18个月再次手术成功。1例双侧手术的患儿术后出现尿潴留,留置导尿管1周后恢复。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梗阻。手术治愈率为97.6%。结论改良Lich-Gregoir术式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简单、安全、可靠。
- 金志昌钟红继樊彩斌
- 关键词:输尿管膀胱输尿管反流
- 不同质量浓度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Lewis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背景:体内成熟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极少,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占脾细胞的0.2%-0.5%,几乎不能直接从体内分离出大量的纯化的DC,要获得足够的DC,只有依靠体外培养增殖。目的:以不同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获得大鼠骨髓源性DC,拟建立合适的大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免疫学实验室和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SPF级Lewis大鼠用于培养骨髓源性DC,雄性SPF级Brown Norway大鼠用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Lewis大鼠股骨和胫骨获取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分别以2.5,5,10,20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5μg/L白细胞介素4诱导分化获得大鼠骨髓源性DC,采用黏附法纯化DC。主要观察指标:以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以Lewis大鼠DC作为刺激细胞,以Brown Norway大鼠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测定分泌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水平。结果: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质量浓度的增高,诱导的细胞获得率逐渐升高,但DC比例逐渐下降。CD86、MHC-II表达阳性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培养第5,7天,DC不能有效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培养第13天,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明显增强(P〈0.01)。培养7d以后,DC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水平明显增高(P〈0.01),脂多糖刺激以后升高更加明显(P〈0.01)。脂多糖刺激后DC表型MHCII、CD86表达明显增加,白细胞介素12分泌增加,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轻度增强。结论:5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诱导大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的最佳剂量,培养9d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未成熟DC。
- 樊彩斌温端改欧阳骏侯建全严春寅张学光张亚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骨髓白细胞介素4
- 白细胞介素15和骨桥蛋白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的表达
- 2010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5、骨桥蛋白、穿孔素及颗粒酶B在大鼠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早期的表达变化。方法以BN大鼠和LEW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模型。环孢素A处理组(CsA组):(BN→LEW,术后注射环孢素A);IL-15阻断组:(BN→LEW,术后注射IL-15抗体);AR组:(BN→LEW,术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LEW→LEW,术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大鼠,其余组10只大鼠,于移植后1、3、5、7d取外周血,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骨桥蛋白、IL-15、穿孔素及颗粒酶BmRNA的表达,并作移植肾病理分析。结果AR组、CsA组及IL-15阻断组肾移植术后IL—15、骨桥蛋白mRNA表达逐渐上调,第5天均达到高峰;对照组均处于低水平。术后第5天,CsA组和IL一15阻断组IL一15mRNA分别为9685±1440、4346±741均低于AR组(17022±2153,P〈0.01),IL-15阻断组明显低于CsA组(P〈0.01);CsA组和IL-15阻断组骨桥蛋白mRNA分别为13226±1565、19112±2908均低于AR组(24663±2449,P〈0.01),IL-15阻断组明显高于CsA组(P〈0.01)。术后第5天IL-15阻断组和CsA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mRNA表达明显低于AR组(P〈0.01)。移植肾病理组织检查显示,AR组呈现重度急性排斥反应,IL-15阻断组排斥反应征象轻微。结论大鼠肾移植AR发生早期骨桥蛋白、IL-15、穿孔素和颗粒酶BmRNA在外周血中均高水平表达,通过阻断IL-15/IL-15受体途径可明显下调颗粒酶B和穿孔素mRNA的表达。
- 欧阳骏何军樊一笋樊彩斌孙鹤云温端改
- 关键词:肾移植白细胞介素15移植物排斥骨桥蛋白
- 肾周尿囊肿6例报告
- 2010年
- 近几十年来,肾周尿囊肿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因而逐渐引起重视。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
- 储刚温端改浦金贤平季根樊彩斌何雪峰
- 关键词:外伤
- 梗阻性肾病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达水平,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第7天VEGF染色局部增强,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14-28天,VEGF表达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结论PTC减少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VEGF表达不足引起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樊彩斌温端改侯建全郭震华周云严向明王兴东
- 关键词:梗阻性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凋亡
- 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分析经后腹腔途径施行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25例)与开放手术肾切开取石术(30例)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统计分析后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留置引流管时间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住院天数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结石清除率对比,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相对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有其他上尿路疾病的患者。
- 陈永良叶利洪樊彩斌钱卫良何建松李王坚尚庆亚
-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结石开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