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仲波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英语前置句及其语篇功能分析
- 2007年
- 前置是人们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的语用重组手段,在语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篇层面上探讨了前置句在语篇构建中的信息强调、焦点对比、平衡句子、话题设定、衔接与连贯等语篇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语篇构建,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 武仲波满孝平
- 关键词:倒装语篇功能
- 英语词类转换的认知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词类转换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转类构词的认知机制。各种词类转换的基础是它们共处于一个认知框中,是基于"邻近性"而产生转类,转类后产生了概念突显和激活。转类的认知研究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类转换的发生机制,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们认知事物方式的特点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 武仲波
- 关键词:转类概念转喻认知参照点突显
- 《庄子》寓言的隐喻认知研究
- 2010年
- 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普遍认知方式。寓言作为一种文化上的隐喻,是更高层次的隐喻。《庄子》中充满了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的真实含义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要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这些寓言故事背后的隐喻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庄子》深邃的思想意义。
- 武仲波
- 关键词:隐喻《庄子》寓言
-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被引量:3
- 2007年
- 导言
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 满孝平武仲波
- 关键词:辨证观语境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方位介词
- 概念整合理论对熟语隐喻意义理解的阐释力被引量:3
- 2007年
-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在线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汉语熟语意义理解过程,以期探讨人们理解熟语过程的认知机制,为分析汉语熟语隐喻意义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 武仲波
- 关键词:熟语心理空间映射
-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文化解析——对其诺贝尔演讲词及其作品的解读
- 2015年
- 传统的黑人文化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美国种族和白人文化霸权的长期存在,美国的黑人文化常常受到歧视。作为美国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长期致力于反对这种偏见和欺压,期望白人能够公正地看待黑人文化,她的诺贝尔演讲词及其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 王健武仲波
-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文化文化霸权
- 框架语义学和框架网络对格语法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16
- 2015年
-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框架网络项目研究是Fillmore语言学理论的代表性贡献,但前人对上述理论的内在关联的研究不足。本文认为,框架语义学和框架网络工程研究继承与发展了格语法的思想,"框架"在继承"格框架"思想的同时逐渐演变为认知概念;"框架元素"在继承"格角色"内涵的同时,内容更丰富、细致,更适应所描述框架的具体情况。框架网络工程研究继承并拓展了格语法关于语义与句法界面问题的研究,但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格语法理论的缺陷在后续理论中仍然存在。由于格角色缺乏形式附着,格角色的数量和种类无法准确界定,因此上述理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武仲波
-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
- 汉语文学作品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探析被引量:2
- 2010年
- 作为汉语别具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机制,其特殊的修辞功能是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名词认知域中产生的结果。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幕后认知过程,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武仲波
- 关键词:认知隐喻
- 汉语融合型聚合体语义生成的认知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聚合体是现代汉语中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语义特征。据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汉语聚合体的语义生成与理解机制的分析,多数汉语聚合体的整体语义不是其成分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误解操作对成分语义加工融合、引申或泛化的结果,体现了意义构建的语义跳跃特征,是说话者范畴化、原型认知与汉语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结果,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表意丰富性需求。
- 武仲波
- 关键词:语义生成
- 文学作品中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分析
- 量词名词的搭配问题是汉语乃至汉藏语系统中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由于其语法形式较简单,在形式语法占主导地位时一直不被重视。近十年来,随着语义研究和认知理论的兴起,量词独特的研究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总体...
- 武仲波
- 关键词:文学作品超常搭配概念隐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