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庆仓

作品数:6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树种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 2篇光合作用
  • 2篇峰丛
  • 2篇峰丛洼地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短周期
  • 1篇造林
  • 1篇造林树种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理生态

机构

  • 6篇广西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殷庆仓
  • 4篇宋同清
  • 4篇彭晚霞
  • 4篇曾馥平
  • 3篇鹿士杨
  • 3篇杜虎
  • 3篇刘璐
  • 2篇王克林
  • 1篇梁宏温
  • 1篇温琳华
  • 1篇温远光
  • 1篇傅伟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岩溶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与土壤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被引量:40
2010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鉴CTFS标准建立的2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50个20m×20m样方),选取代表木本植物群落、土壤性质和地形因子的22个指标,对其总体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经典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强、土壤养分含量高、物种丰富且结构合理,除海拔、Simpson指数、均匀度、pH之外的18个指标均呈中、强变异;综合土壤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群,其次是综合群落多样性因子和结构性因子,综合地形因子的作用相对较弱;4种不同类型真实而直观地表征了群落类型、土壤肥力和地形的差异,相对优化的第3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裸石率较大、坡度较高的阴坡中上部;植被、土壤、地形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植被与土壤因子之间,有机质、氮、磷起较大的作用,主要影响群落结构,植被和地形之间,坡向和岩石裸露率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而坡向和坡位直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pH的变化。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傅伟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植物土壤地形
桂西北喀斯特主要先锋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利用美国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桂西北喀斯特先锋树种黄荆条(Vitex negundo Linn)、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红背山麻杆(A...
殷庆仓
关键词:先锋树种光合作用生理生态因子适应性
西南喀斯特地区四种造林树种光合作用日变化及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4种造林树种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樟叶槭(Acer albopurpurascens)、狗骨木(Cornus wilsoniana)、无患子(Sapindu smukorossi)为研究对象,分12个月每月于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植物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的相关特征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以分析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中午出现光合"午休"均为非气孔因素限制,12:00~15:00光合速率降低则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水分利用效率(WUE)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傍晚CO2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对Pn影响最为显著的生态生理因子为Par、Gs,其次为Ci、Rh、Ta;茶条木、狗骨木Pn、WUE均相对较高,4种植物的初步适应性评价为:茶条木〉狗骨木〉樟叶槭〉无患子。
殷庆仓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
关键词:造林树种光合作用日变化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峰丛洼地区为例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网格(5 m×5 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典型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水分的空间导质特征,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降低,植被产生了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的变化,土壤水分显著提高,空间变导特征明显不同,Ⅰ、Ⅱ、Ⅲ和Ⅳ分别符合指数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_0/(C_0+C))在0.269~0.500之间,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相似,(C_0/(C_0+C))值较大,随机因素和自相关异质性各占50%,分维数D值较大,空间依赖性较小,Ⅱ和Ⅳ相反;农业耕作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延续范围较大,变程达252.9 m,其他3个植被类型的变程均较小(141.2~163.2 m);Kriging等值线图从不同位置和方向上清楚地表明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呈凸型分布,Ⅱ呈单峰分布,Ⅲ呈凹型分布;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因子很多,其中干扰通过对植被的调控发挥了关键作用,降低干扰是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水资源改善、合理利用及生态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喀斯特峰丛洼地
连栽对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09年
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连栽代数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开展研究,旨在阐明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对生态系统各组分(土壤、凋落物、林下植物和乔木)的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同一层次的同一器官(或组分)碳含量因连栽代次和林龄不同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层次和不同器官(或组分)碳含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及其特性对碳含量的影响更显著。(2)7.6a尾巨桉连栽林分的碳贮量平均为127.649 t.hm-2,比第1代(134.411 t.hm-2)低5.03%,差异不显著(p>0.05);两类林分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序列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物层。(3)两类林分各组份的碳含量和碳贮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连栽对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碳贮量影响较小,但具有降低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作用。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采取的采伐林木、炼山清理、机耕全垦整地等措施对林地的反复干扰是导致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梁宏温温远光温琳华殷庆仓黄锡泽周国福
关键词: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含量碳贮量连栽
喀斯特峰丛洼地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25
2010年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40m)的网格(10 m×10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生态景观类型旱季表层土壤(0—10cm)水分的空间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沿严重、重度、中度和轻度的干扰递减梯度,喀斯特峰丛洼地产生了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的4类典型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土壤水分显著提高,变异系数逐渐增大;4类生态景观类型的土壤水分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负空间自相关距离反映了性质不同的两大斑块,Ⅰ、Ⅲ和Ⅳ下半部斑块的半径为50 m,拐点在坡地和洼地的分界处,Ⅱ的下半部斑块的半径为75 m,拐点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折点;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变异特征不同,Ⅰ、Ⅱ、Ⅲ和Ⅳ的半变异函数分别符合指数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基台值(C0+C)升高,变程缩小,系统的空间总变异增强,其中Ⅰ和Ⅳ的[C0/(C0+C)]值分别为48.3%和39.4%,空间相关中等,Ⅱ和Ⅲ的[C0/(C0+C)]值≤25%,空间相关强烈;Kriging等值线图清楚表明Ⅰ和Ⅳ土壤水分呈凸型分布,Ⅱ呈单峰分布,Ⅲ呈凹型分布。主成分分析显示除海拔和坡位始终是影响4类生态景观类型土壤水分的主导因子外,不同景观类型的其他主导因子不同,且同一因子在不同景观类型与土壤水分的正负作用关系和相关程度也不同。因此,应根据4类典型生态景观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策略。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土壤水分喀斯特峰丛洼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