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志成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射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CT表现
  • 3篇肿瘤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癌
  • 3篇X线
  • 3篇肠癌
  • 2篇血性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结肠炎
  • 2篇胃肠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结肠炎
  • 2篇间质
  • 2篇间质瘤
  • 2篇冠脉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机构

  • 11篇射阳县人民医...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1篇殷志成
  • 6篇丁标
  • 3篇周娟
  • 2篇袁玲
  • 2篇李育祥
  • 1篇陈方满
  • 1篇周运锋
  • 1篇盛国华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交通医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结肠炎与结肠癌CT表现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与结肠癌CT影像鉴别要点。方法 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并经肠镜、CT检查,临床确诊缺血性结肠炎86例中,随机抽取21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抽取24例我院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进展期结肠癌24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CT影像不同。结果研究组脾曲近侧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11/24);研究组病变肠管长度(17.2±7.9)cm大于对照组(6.7±2.9)cm;研究组病变肠管厚度(9.2±2.7)mm小于对照组(14.1±6.4)mm;研究组病变肠管密度(25±11)Hu低于对照组(36±5)Hu;研究组肠系膜密度增高(10/21)、壁层腹膜增厚(6/21)、近端肠管扩张(1/21)、管腔狭窄程度(5.1±2.1)mm与对照组(16/24)、(2/24)、(5/24)、(6.0±2.0)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5、0.167、0.253、0.201。结论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肠管累及范围、肠壁增厚程度及肠壁密度与结肠癌有明显区别,而且前者多局限于结肠脾曲以下肠管。
丁标殷志成周娟袁玲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癌
缺血性结肠炎与结肠癌CT表现对照研究
丁标殷志成周娟袁玲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乙醇加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癌23例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顾祥彬裔兆英殷志成
关键词:CT引导巨块型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0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小肠9例,结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平扫: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心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或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明显强化。30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轻度均匀强化;恶性23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部分边缘见分叶状,22例肿块有坏死,其中4例见钙化,3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8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也很有价值,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殷志成
关键词:胃肠疾病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附5例报告)
丁标殷志成
低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方法:收集35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危险度组14例,中高危险度组21例。比较2组肿瘤的部位、最大径、密度、形态、囊变程度、生长方式、强化程度等。结果:2组肿瘤最大径、形态、囊变程度、强化程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平扫实质部分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危险度GISTs的CT表现不同于中高危险度,具有良性特征。
丁标殷志成李育祥陈方满周运锋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病理学危险度分级
多排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总结结肠癌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探讨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结肠癌34例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回顾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多排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4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MSCT)显示升结肠10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14例,横结肠2例,肝曲2例,脾曲2例。长度范围<3 cm 1例,3.1~5 cm 12例,>5 cm 21例,平均长度(6.2±1.7)cm。肠壁增厚32例,平均厚度(14±6)mm(3~5mm 1例,6~10 mm 9例,11~20 mm 22例,>20mm 2例)。全部病例管腔不等度狭窄(3~10 mm),肠周脂肪间隙浸润呈条索状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20例;肠壁外片状软组织密度影1例,邻近脏器侵犯1例。淋巴结肿大12例,其中1例已钙化,考虑陈旧性。结论 MSCT显示进展期结肠癌的病灶及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对肿瘤肠外浸润程度及明确淋巴结转移方面还有欠缺,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手段才能作出较准确的术前分期。
丁标殷志成李育祥
关键词:结肠肿瘤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螺旋CT及MRI检查在鼻咽部恶性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咽部恶性肿瘤患者。40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淋巴瘤7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31例,2例NHL未分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及MRI检查,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确诊NHL36例,MRI确诊37例,两种检查方案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T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8例,2例NHL未分型,MRI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9例,2例NHL未分型,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握拳状强化。两种检查方案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并且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螺旋CT与MRI均可作为鼻咽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鉴别诊断价值,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意义。
殷志成裔兆英丁标
关键词:螺旋CTMRI鼻咽部恶性淋巴瘤
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在心绞痛斑块性质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脉斑块性质的评估及心绞痛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冠脉造影(CAG)检查明确冠脉狭窄≥50%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CTA成像,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CTA影像的斑块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总斑块数检出中,UA组患者主要以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为主,SA组患者则以钙化斑块为主,数量与UA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总软斑块数(OR=1.107 95%CI 1.018~1.154)、病变血管软斑块(OR=0.952 95%CI 0.922~1.301)可作为UA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CTA对冠脉斑块的检出及性质判断敏感度较高,临床可应用CTA明确斑块性质,初步进行心绞痛类型的鉴别以及心绞痛发作的预警。
殷志成
关键词:冠脉粥样硬化心绞痛
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急腹症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为急性肠梗阻的MSCT检查资料。扫描采用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成像方式为薄层横断面、多方位、多平面重建。结果: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其中病因诊断准确率约占93%。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及提示肠缺血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殷志成
关键词:肠梗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