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宏青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微悬臂梁
  • 2篇相互作用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电子鼻
  • 1篇在液
  • 1篇阵列
  • 1篇生化传感器
  • 1篇生物传感
  • 1篇生物传感器
  • 1篇生物素
  • 1篇生物素-亲和...
  • 1篇亲和
  • 1篇微悬臂
  • 1篇
  • 1篇CU2+
  • 1篇表面应力
  • 1篇GLY-GL...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潘宏青
  • 4篇张柏林
  • 2篇唐纪琳
  • 2篇张慧勇
  • 1篇伍三华
  • 1篇徐英明

传媒

  • 2篇分析化学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微悬臂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素-亲和素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将生物素共价键合到微悬臂的硅表面,利用微悬臂传感技术在流动注样条件下研究了生物素-亲和素的动态作用过程,同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力刻蚀技术验证了生物素化硅表面结合亲和素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亲和素与生物素作用产生较大的表面应力驱动微悬臂偏转,悬臂偏转的程度和速率与亲和素的浓度相关,亲和素浓度越大,微悬臂偏转程度也越大,同时反应速率也更快.这项工作为开发新型的无标记检测技术,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张慧勇潘宏青唐纪琳张柏林
关键词:微悬臂生物素相互作用
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在液体环境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微悬臂梁由于其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传感器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悬臂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信号读出方法,概括了近年来它在液体环境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性能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展望了该类型传感器今后的研究趋势。
张慧勇潘宏青张柏林唐纪琳
关键词: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表面应力
微悬臂梁检测三肽Gly-Gly-His与Cu2+的相互作用过程被引量:5
2009年
将三肽Gly-Gly-His(GGH)共价键合到MPA修饰的微悬臂梁表面,研究了肽与Cu2+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在Cu2+浓度较高时,Cu2+能快速与不同肽链上的羧基和咪唑环配位,并通过连锁反应诱导悬臂梁向镀金面偏转;而后肽链上的氮原子与Cu2+配位,同时构象发生变化,由直链转变成折叠状,进而增加链间的作用力使悬臂梁反向偏转;而Cu2+浓度低时不能实现连锁反应诱导悬臂梁表面快速的形成向内的拉力,直接通过构象变化推动悬臂梁反向偏转。考察了溶液pH值、Cl-浓度对GGH与Cu2+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7.0的条件下GGH与Cu2+作用导致悬臂梁偏转最大。Cl-的存在会与Cu2+形成CuCl2x?x配合物不易与肽链结合。
徐英明潘宏青伍三华张柏林
关键词:微悬臂梁相互作用
微悬臂梁阵列在电子鼻及生物传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微悬臂梁传感器具有超高灵敏度的质量检测能力和独特的应力测量模式。因其体积小、易集成以及可用于无标记检测,成为多组分高通量分析及新型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介绍了其工作原理、阵列信号的读取方式和表面功能化方法,重点评述了微悬臂梁阵列传感器在气体成分识别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近期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目前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柏林潘宏青
关键词:微悬臂梁阵列电子鼻生物传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