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牟玲

作品数:55 被引量:266H指数:10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颗粒物
  • 15篇同位素
  • 13篇元素碳
  • 13篇碳同位素
  • 10篇污染
  • 10篇PM
  • 9篇稳定碳同位素
  • 9篇炼焦
  • 9篇环境空气
  • 8篇同位素组成
  • 7篇多环芳烃
  • 7篇有机碳
  • 7篇PM10
  • 6篇碳同位素组成
  • 6篇空气颗粒物
  • 5篇总碳
  • 5篇焦化
  • 5篇大气污染
  • 4篇主成分
  • 4篇主成分分析

机构

  • 54篇太原理工大学
  • 7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中国辐射防护...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太原市环境监...

作者

  • 54篇牟玲
  • 35篇彭林
  • 28篇白慧玲
  • 27篇刘效峰
  • 11篇宋翀芳
  • 10篇任照芳
  • 6篇施瑞良
  • 5篇张建强
  • 4篇张会敏
  • 4篇胡冬梅
  • 3篇冀豪栋
  • 3篇杨花
  • 3篇崔昊
  • 3篇张鹏九
  • 3篇成娜
  • 3篇李颖慧
  • 3篇王海京
  • 3篇李如梅
  • 3篇武媛媛
  • 2篇李玉倩

传媒

  • 10篇环境科学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环境化学
  • 3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环境工程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碳同位素组成的大气NMHCs光化学寿命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热解析-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兰州市冬季和夏季昼夜大气非甲烷烃(NMHC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为-30.5‰~-24.3‰,夏季为-31.9‰~-24.2%,受燃煤烟气排放的影响,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明显大于夏季;冬季大气NMHCs的δ13C值夜晚大于白天,夏季不同时间点C4、C5化合物的同位素值相差不大,正己烷和正庚烷的δ13C值白天比夜晚要高.利用"碳氢化合物同位素时钟"计算出正己烷和1-丁烯在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的平均光化学寿命分别约为6d和25min.
彭林任照芳张会敏牟玲施瑞良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基于工程认证的“空气污染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2019年
以环境工程专业"空气污染学"课程为例,分析了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现状及不足,并针对"空气污染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希望研究结果能对于建立基于工程认证背景的高校专业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牟玲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模式
露天堆场防风抑尘网后湍流结构及抑尘效率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14年
建立了开放性露天堆场周围空气流动的三维数学物理模型,选择应用标准k-ε紊流模型进行了静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典型棱形堆迎风面、平顶面和背风面周围空气的湍流结构和表面受力特性;基于流场数据揭示了防风抑尘网不同孔隙率下空气动力学结构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物料堆平顶面剪切力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料堆迎风面在孔隙率较小时出现局部涡流,表面剪切力方向向下,孔隙率较大时,网后空气垂直方向压差作用显著,表面剪切力方向向上;背风面始终处于回流区,表面剪切力和回流点数随孔隙率大小变化不显著.综合流场结构和受力分布可得最佳孔隙率为0.2-0.4.该研究中对物料堆逐个表面进行空气动力学模拟可以避免由于剪切力方向不同产生矢量抵消而带来的计算失真.
宋翀芳彭林白慧玲牟玲刘效峰
关键词:数值模拟湍流
测定炼焦排放挥发性芳香族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测定炼焦排放挥发性芳香族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属于有机成分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利用吸附管和采样泵对炼焦排放废气吸附采样;使用目标挥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标准溶液进行标准化合物的标定;将热脱附装置与...
牟玲刘凤娴郝爱胜刘效峰白慧玲李杨勇
文献传递
忻州市市区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组成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采集忻州市市区冬季和夏季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测定其中Na、Mg、Al、Si、K、Ca、Ti、V、Cr、Mn、Fe、Co、Ni、Cu、Zn、As、Cd、Pb等18种元素含量,并对元素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元素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TSP和PM10中18种元素平均浓度分别为47662.2 ng·m-3和17546.4 ng·m-3,重金属的生态危害在TSP中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Co>Pb>As>Cr>Zn>Ni>Mn,在PM10中为Cd>Cu>Pb>Co>Zn>Cr>As>Ni>Mn,且PM10比TSP具有更强的生态危害性.富集因子和主因子分析法表明,忻州市PM10中元素的主要排放源包括:煤烟尘和工业粉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和汽车尾气,贡献率分别为56.30%、23.88%、19.78%.
刘凤娴彭林牟玲胡冬梅史美鲜杨花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潜在生态风险主因子分析
晋城市区空气中PM_(10)的化学组成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可吸入颗粒物(PM10)来源广,成分复杂,控制难度大,已逐步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环境、气候和大气能见度等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城市PM10化学组成与其城市定位显著相关.晋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煤炭基地,明确空气中PM10的化学组成和主要来源,是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前提,
胡冬梅张鹏九彭林刘效峰崔昊牟玲宋翀芳
关键词:PM10相关系数
一种估算炼焦焦炉顶无组织排放碳颗粒物排放因子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公开了一种估算煤焦化过程焦炉顶无组织排放碳颗粒物排放因子的方法。本发明主要解决目前研究炼焦污染物排放量过程中存在的缺少无组织排放碳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瓶颈问题,提供了估算炼焦无组织排放有机碳和元素...
牟玲白慧玲刘效峰荆丹华
文献传递
一种解析环境空气细颗粒物中二次有机碳来源的方法
一种解析环境空气细颗粒物中二次有机碳来源的方法首先是测定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Sub>2.5</Sub>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然后计算得到细颗粒物PM<Sub>2.5</Sub>中二次...
刘效峰彭林白慧玲宋翀芳牟玲
文献传递
太原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3
2013年
为明确城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采集采暖和非采暖季环境空气PM10样品和典型排放源(高等植物、燃煤和机动车)样品,利用GC-MS测定正构烷烃,选取诊断参数并结合污染源排放特征讨论PM10中正构烷烃分布和来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解析源贡献率.结果表明,环境空气PM10中正构烷烃含量呈较强时空变化,采暖和非采暖季浓度分别为213.74~573.32 ng·m-3和22.69~150.82 ng·m-3,前者总浓度最高是后者的18倍;采暖季郊区点位(JY、JCP、XD和SL)浓度均高于市区,以JY最高(577.32 ng·m-3),非采暖季工业区(JS)总烷烃量(150.82 ng·m-3)明显高于其它点位,是SL总量的7倍.采暖季化石燃料来源烷烃(C n≤C24)与总烷烃量相关性优于植物来源烷烃(C n≥C25),非采暖季相反,表明前者化石燃料输入较后者高.CPI和%WNA指示非采暖季植物贡献率较采暖季高,且植物蜡烷烃随环境压力的增大总产率增加;C max和OEP表明非采暖季PM10中有机质成熟度低于采暖季;两季样品TIC图均存在UCM鼓包,机动车尾气是该城市的重要污染源.PCA解析结果表明太原市环境空气PM10中正构烷烃首要排放源为机动车尾气和高等植物,约占51.28%;其次为煤烟尘,贡献率为43.14%.煤烟尘污染控制协同机动车尾气净化措施的完善将成为降低城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浓度的有效途径.
胡冬梅彭林白慧玲牟玲韩锋刘效峰冀豪栋张鹏九
关键词:正构烷烃PM10主成分分析
吕梁市PM_(2.5)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3年
为探索吕梁地区PM_(2.5)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健康风险和潜在来源,于2018年10月23日至2019年7月1日对离石区(市区)和孝义市(郊区)进行PM_(2.5)样品采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4种多环芳烃浓度.总多环芳烃的浓度年均值为95.50 ng·m^(-3),主要以5~6环为主(49.7%),3环占比较低(8.3%);吕梁市多环芳烃浓度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市区浓度年均值(130.47 ng·m^(-3))高于郊区(84.4 ng·m^(-3));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和蒙特卡洛模拟结果均表明吕梁市多环芳烃毒性服从成人>青年>儿童的规律,除夏季外,离石区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值均在10^(-6)~10^(-4)之间,远高于孝义市,表明市区存在较高的多环芳烃潜在风险;通过采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表明,吕梁市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煤和生物质的燃烧(61.9%)和机动车尾气排放(38.1%),由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因子贡献分析模型确定吕梁市多环芳烃潜在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
牟玲刘紫叶李杨勇李雪梅李晓帆刘添冯传阳姜辛
关键词:健康风险评价源解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